97岁老党员郑培玉丹心如磐!

时间:2021-12-04 20:40:47 社会

  8月20日,日照普降中雨。

  秋雨滴落在脸庞,脸上凉丝丝的感觉。“立秋”后的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

  从市区冒雨而行,一路抵达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奎山街道牟家小庄村。这里曾经是日照暴动的发源地,安哲、郑天九等革命先驱,在这里秘密工作。震惊全国的“日照暴动”南路支队的烽火于1932年10月13日晚在牟家小庄燃起,使这片热土成为“革命红地”而被载入史册,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活动的足迹被人们铭记。诗人、革命家牟宜之纪念馆以及牟宜之之子、空军战斗英雄、一等功臣牟敦康烈士事迹陈列室就坐落在村子的西南方一处仿明清四合院内。

  步行进入村子,新农村的新风貌跃然眼前,干净整洁的水泥道路,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楼,墙外各色的花卉竞相开放,醒目的文明标语,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牟家小庄村的沃土上铺展开来。

  今年97岁的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郑培玉,1924年7月28日生,从1943年开始,郑培玉就已经坚持在抗日斗争的一线。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光荣在党77年,在这个村子生活了78年,她一直用英雄的精神激励着自己,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为民谋利,一辈子淡泊名利,一辈子艰苦奋斗。

  秘密入党

  初见郑培玉,很难让人相信就是眼前这位老人。

  虽然已是97岁高龄,但她身板挺拔,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声音洪亮,有条有理,思维清晰。

  “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了。”怕有交流上的障碍,郑培玉开门见山介绍着自己的“缺点”。

  “昨天来了,今天又来,敌人隔三差五地扫荡,老百姓民不聊生。”提及以前的生活与现世安稳,郑培玉连连摆手,“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法比。”

  在青少年时期,仇恨的种子早早扎根在郑培玉的心里,她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把敌人赶走,百姓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但她年龄小,实在又不能干什么,当时郑培玉只是远远地“围观”,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抗日斗争中。

  19岁那年,郑培玉结婚,没想到嫁人后才发现,丈夫杨照相早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是村里的“老革命”了,这下子,郑培玉不仅觉得自己嫁对了人,更是坚定了加入共产党、为抗日出一份力的决心。

  20岁,郑培玉结婚的第二年,在丈夫的感召下也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那时候入党不能光明正大地入,都是单线联系,找个墙角旮旯秘密开会。”谈及入党时的情景97岁的郑培玉仍然目光坚定,炯炯有神。

  “她年纪大了,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唯独入党那段记忆没有忘,直到现在还常常和我们讲起。”儿媳妇丁召芹说。

  革命伉俪

  入党后,郑培玉的干劲更足了!

  在丈夫的带领下,郑培玉开始参加抗日工作,由于年轻、有激情、有活力,她很快就担任了当地的妇救会长,慢慢地还承担着周边9个村子的人员发动、政策宣传等工作。

  “那时候上级有什么指示,要第一时间传达到村,离得远的村一走就是半天。别看我不识字,就是用脑子记,一句话不会落下,现在年纪大了不行了。”在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没有大喇叭,郑培玉硬生生靠自己的两条腿和一张嘴,将一个个明确的任务指令、一项项最新的政策规定传达到每个村子,让党的抗日精神和美好发展前景覆盖到每个角角落落,让一颗颗抗日的种子播撒到每个村民的心中。

  突袭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郑培玉作为妇救会长,理所应当承担起站岗放哨、掩护撤退的职责。爬到山顶上,眼都不眨地盯着敌人可能会出现的路口,一旦有敌情,随即敲锣通知村民撤退,同时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为后方撤退赢取时间。

  有一次,郑培玉抱着孩子跟随村民撤退,忽然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句:“村里还有人”,她赶紧放下孩子准备回村找人,正看到村民向她跑来,一直等到所有村民都离开后,郑培玉才重新抱起孩子最后一个撤到掩护点。

  还有一次,郑培玉承担了保护一名受伤军人的任务。当时正赶上敌人到村盘查,来不及转移受伤军人,郑培玉就把对方放在长条椅上,用一床破被盖住两人,敌人刚一进屋,她就抖索着手、颤颤巍巍地说自己得了伤寒,不能起身。信以为真的敌人刚一离开,受伤的军人就支撑不住从被子中跌落下来,如果敌人晚一秒钟离开,如果军人早一秒种跌落,后果将不堪设想。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而这种艰苦奋斗、不惧困难的精神,即使是抗日战争结束后,郑培玉也仍然保留并传承着。

  “老伴去淮海战役支前8个月整,那年过年都没回来,回来的时候老伴腿部受伤,直至60岁时去世,那腿上的伤也没好利索。”那时候郑培玉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两口子一个在前线支援、一个担负着村里的的工作还要照顾四个小孩子,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正是郑培玉和丈夫怀揣同样坚定的革命信仰,才最终盼来了胜利的曙光。

  工作女强人

  巾帼不让须眉。新中国成立后,郑培玉任村妇女主任,千头万绪的工作需要理顺,很多时候她忙得顾不上吃一口热饭,直到现在郑培玉时不时的干咳,就是那时顾不上吃药留下的病根。为了工作再苦再累,郑培玉都甘之如饴,唯有对四个孩子,她始终心存愧疚。

  由于忙于工作,郑培玉的四个孩子可以说是“自行长大”的,大女儿一直到20岁都没穿上一双新鞋,只因自己的妈妈没有时间做。后来郑培玉实在看不过去,就动员孩子们自己动手搓好棉线,她在利用晚上时间一点一点纳鞋底,最后终于让孩子们穿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双新鞋。

  “因为婆婆天天忙于村里的工作,小姑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自己做饭了,用现在话说婆婆是个工作女强人。”儿媳妇丁召芹说道。

  即使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但对于孩子们的教育郑培玉从来不敢懈怠,“在家要尊老爱幼,出门要行得正坐得端……”口耳相传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的带动,将这些精神和理念深植于郑培玉的子孙后代心中。正因此,郑培玉的大孙子杨田伟早早参了军,谈起爷爷奶奶当年的英勇事迹也是如数家珍。

  “我们一定将爷爷奶奶勇于跟困难作斗争、牢记信仰并努力奋斗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在采访中,郑培玉老人的孙子杨田伟如是说。

  丈夫去世后,郑培玉是边工作边带孩子,其中的辛酸和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积劳成疾,1973年,郑培玉因病从热爱了28年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回家休养,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她依然没忘记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所应履行的义务,并积极发挥一名老党员的带头作用,努力维护村两委的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

  “村里开党员会她也是早早到会议室等待,从来不迟到,今年由于老人耳朵背得厉害就不要求参会了。前几天,村里预备党员转正,她还专门去给新党员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村两委成员郑玉霞说道。

  “现在社会好,原来吃糠咽菜,现在吃什么有什么!”郑培玉说,自己特别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入党故事,特别是与年轻人,希望年轻人能传承这种“红色基因”。

  入党77年,无论是抗战岁月的艰难困苦,还是和平岁月的努力奋斗,郑培玉都时刻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践行着党的宗旨,真正做到了无愧于党、无愧于心。

【97岁老党员郑培玉丹心如磐!】相关文章:

1.单位领导的辞职报告

2.读名著《三国演义》有感

3.班主任实习报告

4.读《祖父》有感

5.管理系统的心得体会

6.酒店培训心得体会

7.《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8.初中秋季军训心得体会

9.餐厅主管工作计划

10.办理工伤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