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红岩有感 推荐度:
- 读《简爱》有感 推荐度:
- 读《廉政镜鉴》有感 推荐度:
- 读童年有感 推荐度:
- 读《动物庄园》有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恶意》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恶意》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恶意》有感1
《恶意》是我读的东野圭吾第三部小说,从《解忧杂货店》到《白夜行》再到这本《恶意》。
推理小说的主要元素中,最吸引读者眼球、受关注程度最高的,莫过于凶手意外性及手法意外性,who和how永远是阅读过程中吊人胃口的关键核心,而动机多数时候扮演的是从旁陪衬或者锦上添花的角色,或为财为利,或为情为仇,又或者纯粹心理变态,总不过如此几类,既难出新,可供发挥的空间亦很有限。动机隐晦而出人意料的小说并不在少数,但隐藏愈深的动机,在作品篇幅中的地位往往越需要不起眼,方能逃过读者那挑剔精细的眼睛。是以将why至于who和how之上,完全把动机推理作为小说第一要素的作品,便少之又少。东野圭吾的《恶意》堪称个中翘楚。在凶手落网、案件本应划上句号之处,帷幕才真正揭开,诡谲的魔方才真正开始转动,而包藏用心的细节早已在不经意间悄然埋下。
手记叙述历来也是推理小说的惯用表达方式,第一人称视角易于促使读者产生代入感,而在身临其境的同时,视角与感受的潜在同化,便使得作者更有机会、更顺利合理地利用心理盲点巧布迷局。《恶意》中的手记叙述,大体上并没有迈向叙述性诡计的彼岸,双线结构的运用精巧而大气,随着阅读进程,读者必须不断回溯前文,一次次修正自己的立场和猜测,在小说由直进单性延展到立体迷宫的过程中,阅读的乐趣也因此得到最大的发掘。
东野写人物,善用白描,少用重彩。以其杰作《白夜行》而论,两位主角之心路,竟从头至尾全部掩映于水下,十多年惊心动魄的挣扎历程完全靠侧面折射,技巧之娴熟高妙,唯有令人叹服而已。改编后的《白夜行》电视剧版,恰与小说形成互补,虽情节、演技均无可挑剔,但正面直击的放大镜下,余味却总嫌少了几分。比起不遗余力的渲染,适当的留白更利索,却也更悠长。《恶意》的犀利、冷静、干脆,恰是东野身处创作力巅峰时期的明证,通篇毫无累赘,无来由的怨愤,不见底的黑暗,直击人心;东野平坦无波的叙述口吻,森森然令人毛发倒竖,雕刻出这一个没有色彩的素朴相框,框里只有日夜交替,黑白光影。浮出书页,连身边的台灯,都如艳阳一般灿烂。
《恶意》为了恨万劫不复,《白夜行》为了活下去而毕生奔逃,在东野迅捷锐利的笔锋下,愈登峰造极、愈毛骨悚然,反而愈显其真实可怖;他的素色白描,用于温情脉脉,用于大团圆,用于希望和春风,便不免流于平庸;石神撕心裂肺呕出灵魂,雪穗转身离去再未回首,加贺揭开那层恶意的面纱却仍难一窥对手的心境深处——戛然而止的收束,似完未完的结局,真相背后无尽的问号与巨大的空旷,明暗交融,怅然惘然。
读《恶意》有感2
——看《恶意》一书有感
什么是恶意?我们无从得知。但它却蕴含在我们体内。尽管很想抹去,却怎样都脱离不了。而我们所要做的,是看待恶意。
在日本,有一位杰出的悬疑小说作家“东野圭吾”。而他其中最为杰出的两本书,在日本家喻户晓。《白夜行》为爱粉骨碎身,《恶意》因恨万劫不复。而我最喜欢的,正是这双生花的其中一朵《恶意》。
这是一本考验人性和友情的书。主人公“野野口修”是一名教师,他待生活如垃圾,性格内向古怪。而身为他最要好的朋友“日高邦彦”则热情友好多了。两位朋友高中曾在一起,抱有同一个梦,他们想当作家。而当现实照进梦想的窗,一切显得残酷多了。日高邦彦竟提前成为了畅销小说作家,野野口修嫉妒万分。他深知他时日不多了,他将好友送入天堂,自己享尽一切美誉。他设下圈套杀了自己的好友,步步惊心,细思极恐。就因为好友天赋异禀,还知晓自己的秘密。
野野口修的恶意就此体现出来。身为目击者,他将这起事件写成笔录,误导警察,让大众都认为自己的好友是不折不扣的坏人,死有余辜。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人的恶意?我们应当时常抱有一种戒备之心。免于他人的憎恨。要多交友,也要谨慎交友。不可以使自己的人设遭到侮辱。尽量友善待人。世界很美好,别勾心斗角的,对朋友也要好。尽量与积极乐观的人交朋友。交人交心,要知道他人对你的印象,要知道他的心。将本身的恶意调到最低。不可以盲目地“跟风”,要理智处事。
恶意无处不在,我们应当学会戒备,但不要将表情浮于表面。或许有人会说:“看这么负面的书干吗?”但这也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提前留有戒备之心,总比当一只不知事委的雏鸡好。
读《恶意》有感3
看完《恶意》已有两天了,久久不能从书中里面走出,《恶意》可以说是打破了我对推理小说的看法,看了全篇仿佛和没看一样,仔细一想却又引人深思,文中开篇以野野口修的手记进入故事的正文,实话说在我看完第一章的时候,我已经把自己代入到野野口修里去,还以为野野口修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这让我感觉也是《恶意》很巧妙的一点,可是看完第一章之后,野野口修的手记里的这句话“加贺到底在想些什么,我一概不知。如果他能坦白地告诉我他所知道的就好了,我想。”继而进入到第二章,便是加贺警官的记录,那第一章的最后一句话巧妙的将读者带入思想给扭转过来,再接着往后看便是一个又一个骗局,直至最后才是真相。
文章里有太多的巧妙之处,在这里我便不作详细的阐述,此刻我想说的是“先入为主”这个问题,说实话一直看到最后一章的真相之章,我始终都不敢相信日高邦彦是一个无污点受害者,其原因正如加贺警官所说,在文章的开头也就是野野口修的手记当中给我们广大读者树立了一个人设,关于日高邦彦的`人设,通过杀猫事件来巩固日高邦彦是个施暴者的形象。这对于我们广大读者来说,并没有与日高邦彦有过任何形式的接触,所有的形象都来源于作者,特别是在文章的开头,给我们树立的这个形象,会让我们先入为主的去看待后面的问题以至于一步一步落入到作者的陷阱当中去,这点让我对《恶意》这本著作有了更高的敬意。
同时,抛开小说,联想到现实中来,我们是不是也经常先入为主去思考问题,而忽略了事实本身嘛。仔细想想确实存在,无论是明星立人设还是营销号带节奏,这些都是让人先入为主的典型例子,当我们不了解整个事件的始末的时候,不要把自己代入到事件当中去,吃瓜便好莫要种瓜切瓜,你以为的其实都是别人想让你以为的,莫要给他人充当棋子还浑然不知。
最后我还要聊聊贯穿文章始末的隐藏线索,也是一直困扰我,使我迟迟走不出去的一点,那便是校园暴力。野野口修作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在某种程度来说,他其实也是受害者,他是在受害的前提下加入到施暴者行列,所以在我看来,野野口修是打心底里羡慕日高邦彦在面对校园暴力的时候能够自始至终抵抗到底,并没有妥协,并且长大后成为了他梦想成为的那个人,这或许便是野野口修犯罪的动机,这便是作为施暴者看受害者最为不爽的一点。但这也是日高邦彦最为可贵的品质,他获得成功如此看来便是必然,可是像日高邦彦这样的人世上又有多少呢?
可野野口修他也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呀,在他从受害者转变到施暴者的这个过程当中,他的心里不一定经历过多少的折磨,但最终很可惜,他没能坚守住最后一条底线,他沦为了校园暴力的跟班、施暴者,野野口修错了吗?他错了,他控制不住自己;根本原因在于野野口修吗?在我看来并不在,初中时期的“野野口修”心智并不成熟,但他却要受到校园暴力的侵害,坚守不住防线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其实也很正常,如果都能坚守住防线,顽强抵抗校园暴力,那又何来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整治,校方能管?在文中当加贺警官还在任教的时候就曾处理过校园暴力事件,虽然这次事件是加贺警官自己发现的,但是在校园暴力的施暴者看来,这便是受害者向校方告状所导致的,那么事后迎接受害者的便是施暴者更为疯狂的加害,以至于最后受害者都认为是校方的“管”所以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最后受害者最不想见到的便是站在正义一方的加贺警官,难道校方就不该管吗?在文中与加贺警官一起任教的部分老师貌似就是这么认为的。
不可否认的是,上面说到的校方的“管”确实是使受害者遭遇到更为严重伤害的原因之一,不过那只能算是直接原因,那根本原因在哪?这就又回到了校园暴力本身,校园暴力的整治,仅靠校方肯定是不行的,校方的管理会使施暴者变本加厉;靠国家法律?法律对于一个心智不成熟、对世界认识不全面的初中生来说,约束力又能有多少;靠家长?一位学生背后便存在一个原生家庭,人的成长与背后的原生家庭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怎么管?陷入了这么一个怪圈,使我迟迟走不出来。
最后的最后,还是从原生家庭出发,在我看来人一出生便是一张白纸,里面的色彩,最开始画的是他的原生家庭,是红是暗,第一笔便定了基调,就像文中开头给我们设定的陷阱一样,人生来如此,先入为主,未来是怎样与这第一笔有着很大的关系,然后才是校园、社会等更多的色彩来绘成整个人生。
校园暴力怎么终,或许当所有人都不再暴力的时候便终了吧,这是美好的愿景也是最终的使命,也不要悲观,现阶段不管是法律的完善还是教师、家长素质的整体提高都在使这一暴力现象有着很明显的改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我相信,经过我们这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终有一天校园暴力以及一切暴力现象会消失在这世间,这不正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吗?
读《恶意》有感4
在这本《恶意》中,东野圭吾采用叙事笔记体,通过各自人物的自述或记述,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在不同的视角之间进行转换,将第一视角的好处发挥到了极致,披露最低限度的事实,让读者也逐渐戴上第一人称的眼镜,从而身临其境到不可自拔的地步。
事实与真相通常完全不相干。
什么是事实?什么才是真相?
故事由一场杀人案展开,死者是主角野野口修的同学,作家日高邦彦。
作为第一个发现日高遇害的人,野野口受到了加贺警官的询问,巧的是,加贺竟然是野野口的旧识。
在加贺的视角中,野野口的供词和记录案件的笔记都有疑点,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加贺将野野口锁定为犯罪嫌疑人,但在野野口认罪后,加贺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加贺掉入了野野口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所有的线索环环相扣,看起来是事实却又不是真相。
野野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坐实他犯罪者的身份,他抄写日高的作品,偷走日高已故前妻初美的照片和围裙,制造他的杀人动机,让大家以为他是日高的影子作家,给日高泼脏水。
陷阱从一本书开始破裂,那就是描写烟火师傅的《死火》,加贺发现野野口家中存有原稿,野野口命名其为《圆火》,在调查中,加贺发现,常去烟火师傅店里的人并不是野野口口中的自己,而是作者日高。
看到这里,我甚至感觉周遭一阵凉气扑来,在野野口的自述中,我看到他对成为日高影子作家的愤恨,对日高的不满,甚至我也认为日高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我又想起在书的开头,日高虐猫的事件,原来从那里开始,野野口就为捏造日高抄袭、暴虐的形象埋下了伏笔。
最后,作者以加贺的总结性推理,野野口修的默认结束了这本书。
野野口的犯罪源于恶意,源于他对日高的妒忌。
从小长大的同学,完成了他成为作家的梦想一举成名,还娶了温柔美丽的妻子,而自己却只能创造出儿童文学。
他妒忌日高,在他得知自己癌症复发后,妒忌之火愈烧愈烈,自卑的心理极度灰暗,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就是看他不爽。"
这是加贺发现学生欺凌同学后询问的答案。
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诠释了人性的恶意。
为什么会不爽?自然是源于妒忌,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心寒。
妒忌的心人人都有,一旦这种心思无法控制,就会做出不可挽回的事,这可能就是《恶意》想要告诉我们的。
读《恶意》有感5
读《恶意》,见证一个人如何被内心嫉妒的恶魔一步步推向深渊的过程,见证一个人如何为恨万劫不复,见证一个人为何认为“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
《恶意》讲述了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杀,命案现场的发现者是邦彦的妻子和好友野野口修。刑警加贺经过一系列调查,确定凶手是野野口修,而关于野野口修杀害邦彦的动机,野野口修不肯从实招来。但加贺经过深入的思考和调查,发现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仅仅是“我看他不爽,看不得他比我好”,源于这种恶意野野口修在邦彦死后费尽心思毁掉邦彦的人格,毁掉邦彦留于世的荣耀。
野野口修在对邦彦的读白中说道:“我就是恨你,明明你那么善良。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我当初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恨我自己的才能运气不够。我把对我自己的恨全部给你,全部用来恨你。”由此可知,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当自身被仇恨所覆盖,对尽心尽力照顾自己的朋友心生恶意,那在这表面完好、实则坍塌的友谊桥梁上行走时,恶意便会无边蔓延,最终成为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
其实恶意是人性中的原罪,在各种负面条件逐渐积累下便会被放大。正如邦彦对野野口修的恩惠却招致了怨恨,因为野野口修在邦彦面前,内心中生长的不是感激,而是满满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原罪中无限增大,使原罪不断膨胀。当原罪被放大到一定程度时,总有一角照出黑暗影子中的另一个自己,点燃黑暗影子中的黑暗人性,最终摧毁了自己也摧毁了他人。野野口修自从恶意蔓延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便注定是失败的。一个被仇恨笼罩的人,他的人生早已被仇云遮住了阳光,终日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内心便黯淡无光,善良的灵魂与人格终会与积极乐观的态度一同陨灭,没有了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便也失去了走上坡路的力量。野野口修为了满足自己仇恨的嫉妒心赌上了自己人生的一切,而这一切没有任何价值。
其实野野口修是个可怜的人,他这种极端人格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学生时代所受的校园欺凌有密切的关系。野野口修的母亲是一个心胸狭窄、凡事斤斤计较的人,且对于野野口修总是带着轻蔑鄙视的唠叨。在野野口修遭受欺凌,最需要家庭的保护与支持时,他的家庭并未给予他任何的支持与帮助,这导致了他心中最黑暗的一面——恶意的萌发。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往往能对他今后的人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大多数上流社会人士的子女,可能许多人都会认为他们依赖父母过日子,不学无术,沉溺玩乐,其实不然,上流社会人士的素质大多较高,因为曾经的努力换来了今日的地位,他们更懂得知识的重要,更会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子女来说也是言传身教,于是便有了“有其父必有其子”这类说法。
野野口修的经历是可悲的,这也导致他成了一个可悲的人。他在遭受校园欺凌时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无法反抗,于是他的内心由委屈变为被无奈与绝望支配。为了生存,为了保护自己,他由一个被欺负的人变成了一个欺负人的人,邦彦想将他拉回正路却受到欺凌。为了生存违背基本的道德,违背自己的灵魂,这是活着最绝望的困境。人们在更多时候不是支配着生活,而是被“活下去”三个字支配着,当生活只剩下“活下去”这个目标,生活便再无意义,因为此时活下去早已将善意从心中挤出,只留下无边恶意。
有人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而我认为,还有阴暗的人性。
【读《恶意》有感】相关文章:
1.读《恶意》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