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

时间:2022-07-13 13:50:15 读后感
  •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心得 推荐度:
  • 读红岩有感 推荐度:
  • 《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 推荐度:
  • 读《简爱》有感 推荐度:
  • 读童年有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1

  几年前,初涉职场,经验不足的我很是焦虑,正当迷茫的时候,有朋友推荐看《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她说张德芬的见解很能宽慰人,我却武断地抵触这类心灵鸡汤的书,认为它的作用像一块软布,拭过伤口,却不能治愈根本。

  如今有了婚姻,工作尚可,却也有困惑不已的时候。偶然到书店逛逛,我看到最新印刷的版本,封面上沙漠黄的背景上,坐着位长发翲逸的托腮女子,像极了梦中的场景,于是把书买回来读。

  全书以女主角若菱的视角,当她面临工作、婚姻同时出现问题,寻求高人指点的过程。若菱与志明是大学同学,在周围人的眼里是绝对的才子佳人,两人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就各自奔向工作岗位,志明留校当上教授,而若菱成了外企骨干。随着各自工作上的压力,交流越来越少,互要以冷战应对,感情出现危机。工作上,若菱兢兢业业,却要遭受不公正的排挤,她异常的愤怒;回到家,看到志明与不认识的女子搂在一起,她更是沮丧。一切的不顺利,加上儿时痛苦的回忆,让若菱顿觉崩溃,人生不知如何继续,这时出现了位灵修的老人,宽慰她,帮助她慢慢找回本我,认同自己。

  读完,我感觉豁然开朗,若菱的故事没有结局,并不像众人所愿的美好团圆,而是顺期自然,认同自我。市面上很多类似题材的书籍,能做到通俗易懂的并不多,作者将理念融合到故事对话里,对简单事情的讨论引发我们对世界的思考,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点。

  我们看见的世界,是我们选择看见的世界。有个小故事,男子天天打老婆,后来抛下妻子和三个儿子,远走他乡。三个儿子长大后,老大认为是罪恶的世界造就父亲,而父亲的抛弃造就了他痛苦的一生,他到处偷窃抢劫,报复社会;老二认为父母的模式就是自己人生的模式,娶了老婆回来,天天拳打脚踢;老三认为母亲很可怜,自己长大了成为男人,要疼爱自己的老婆,对母亲更是孝顺。

  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事件的发现,源自于观察者的主观判断,然而事件本身就是那样的。所以要追求内心的真我,主要是四层:关心身体的变化,与身体联结;臣服于发生的事实,不被情绪左右;负面思想是自己加上去的,检视自己的心态;认同自己的身份,所处工作、社会地位、家庭、财富,接纳自己,才能欢迎别人。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2

  不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会有贵人为你拨开云雾,通达了悟。那些遗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阴暗,挥之不去,凝结成黑压压的乌云,遮盖住我们原本明亮无染的心空。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静下,实则一直很痛苦,在家里的时候,我知道我是谁,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是他们的希望。在中学的时候,我知道我是谁,我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精益求精是我们奋斗的口号。而在大学,衡量一个人得标准变得多元,再想为自己标记一个闪亮的标签很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随着人潮不自觉的走着,解开各种身份的束缚,我一时间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帮我重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我掉进了脆弱的泥潭,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

  常常觉得自己很倒霉,怀才不遇,社会不公,《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消极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

  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读她的书的时候,有一句话确实震撼到我,也瞬间让我觉得很可怕:“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情,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的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等等,那么你就在重复的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我在想,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不开心的那条神经应该很粗吧,也至此让我决定,往后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成最佳,要乐观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人一生追求的归纳起来只有几个字,那就是爱,喜悦,和平,真我。在追求爱,喜悦,和平,真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积蓄心灵内在的力量。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强大呢?张德芬说:“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让我们顺从生命的规律,在阅历中不断成长,汲取心灵内在的力量,活出一个身、心灵合一的真我!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3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到的:“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候有记忆以来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工作。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前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一直都在改变,但是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书中的主人若菱让我感受到,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和这段话也是有共鸣的,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一个真我存在,比如,快乐与喜悦的取向不同。如果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就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一旦拥有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做个真实的自己,快乐喜悦都有真我而发。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4

  我听过很多次这本书,今天终于抽出时间去阅读它了。

  书中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以的外在事物都是内在投射的结果。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两个可爱的小人儿,一个穿蓝色衣服的男孩和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女孩在虚掩的门后探出个脑袋望外面的世界,男孩凑到女孩的耳朵旁轻轻的说了这句话。那两个小人儿都是我自己来着。

  还有,我觉得老者是位很厉害的人物,那么与众不同,说出的话总能引人思考,我试着跟着他说的话去做,好像我就是故事里的女主,也有幸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老者问:思想是什么?并指导女孩闭上眼睛几分钟什么都不要想。然后,我闭上眼睛,想要放空,我自我催眠:不要想任何东西不要想任何东西…放空几秒,我的脑袋又开始不受控制了。我依然记得我那5分钟里想了什么。最主要的3个内容是:1.虽然我闭上眼睛,好像也可以看到图书馆里坐着的其他人,当时我是坐着闭眼而不是趴着睡觉状的,书是开着的,我的手指正压着我所看到的那一页,我闭着眼睛,心里有个怪声音对我说话:他们不小心看到我这样闭着眼,会不会觉得我很怪异呢?这时候,有个脚步声从我旁边走过,我有些不安,害怕别人觉得我怪异,想睁开眼睛,最后没那样做。2.我拉回思绪,继续放空,我想到了那句触动的话:所有外在事物都是内在投射的结果。然后,为了让自己尽量不要想东西,我不断重复这句话。3.接着,我想到了各种人际关系,我想到了我的舍友。前两天,舍友看到我站在阳台,以为我在心情不好,胡思乱想,课外并没有心情不好,所以我为她的误解感到心情不好,难道我的样子看起来像总是心情不好吗?在那一瞬间我的心情变得越来越不好。现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舍友的形象是我臆造出来的,人家可没觉得你“总是”心情不好呢!都是我的内在投射出来的!当然,舍友也用她的内在投射出了一个:“我”,她所说的:独自一人站在阳台的时候就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是想家的时候,其实是在描述她自己,而我当时站在阳台,心情不错,在听着校园广播里的对话还有音乐,心里想着:我这是在享受生活呢!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确这个“内在投射出外物”的含义!

  不知怎么,突然地,5分钟后,大概觉得几分钟过去了,我睁开眼睛,看到图书馆里的其他同学都处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并没有怪异地偷瞄我,我松了口气,有些好笑呢!我和女主一样惊喜的发现这个秘密:原来不能不想东西!

  虽然只有大约6分钟的时间,我却发现了自己的思想:原来我在乎的是外界对我的看法。虽然时间很短,可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好像看透了很多东西。

  我觉得:给自己几分钟不要想东西,实际操作起来是神奇的一件事,在那几分钟后,你会得到很大的力量。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5

  面对一个陌生人,有时候我们无来由的感觉到亲切,而有时候恰恰相反;在一个公众的场合,情绪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快乐与悲伤都可以互相感染;也会碰到传说中的气场,看着就是V587。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都想让自己的能量压倒别人的能量,都想从别人的身上获取能量,像一群在山洞里争夺火源的原始人,忘记了洞外面有取之不尽的太阳能。那太阳,便是我们自己。

  弗洛伊德说人有本我和自我,这本我与自我的区分,就是洞内火把与洞外太阳的区分了。

  从赤裸裸出生到现在,我们穿上了衣服,也穿上了这个社会赋予的太多无形的束缚:社会伦理、世界观、价值观、身份、地位……,让我们去追求各种各样的东西,有了各种各样的像征,有了思想、有了情绪、有了身份,于是以为这些思想、情绪、身份便是真正的自己,以为这个不停忙碌不断追求着的就是真正的自己,而要让自己实现个人价值,就不停的争夺这些可以移动的能量。

  我们在争夺中,有了不同的情绪,养成了不同的情绪模式。这种情绪模式最终成为一种反射,遇到相似的情况就会暴发。这种情绪的经常性暴发会让人体上瘾,所以有些人的在追求能量的过程中有了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古怪性格。

  然而这种能量的争夺终究是辛苦而无意义的,因为我们能携取的能量的根源在于自身,但各种无形的东西把我们真正的自己层层包裹起来,最终断绝了联系。

  要接触到真正的自我并从那里获取能量,就要突破这些隔膜,这一共有四层:

  最外面的一层是我们的身份和角色,我们要认同,并且思考为什么会成为这种角色,尝试从其中获取这些角色扮演的本质。无论是婆媳、朋友、同事、爱人,倾听自己的声音,抛开别人或者社会给予的成见,这不是秀给别人看的。

  再内一层是思想,对思想的控制是最不容易的事情。如之前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思想也是。我们散发出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回馈,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眼睛里有不同的外观,有言: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写到这里想到一句佛言,相由心生。思想的声音是我们要倾听的,而如何真正听到我们的思想也需要好好的想想。我们想的不一定是对的,但一定是对行为产生影响的。

  第三层是情绪,情绪是会上瘾的毒药,然后成为一个人的性格。父母教我们坚强、能干、聪明……可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立的,有坚强便有软弱,有聪明便有笨拙,有能干便有无能,我们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所以,对待负面的情绪,我们要臣服,一切过去的东西我们都要臣服、认同。对情绪的控制,就是要肯定自己有这方面的情绪存在,并且告诉自己,我已经不需要它了。

  第四层是身体。我们要学会和身体对话,这种对话的方式就是经常停下来,认真地去感受某一个部位。坚持锻炼身体、珍惜自己,珍惜生命。

  总之,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6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台湾女作家张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关心灵成长的小说。作者以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原因,讲述了主人翁心灵成长的历程,用通俗易懂、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张德芬将世界上的事分为三件事,一是自己的事,二是别人的事,三是上天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对其他已经发生的事学会臣服,最后的结果交由上天去抉择。虽然我不能完全认可这些想法,但我认为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的事就是唯一要做的事。只管自己的事,看似自私,实则大爱无私。管好自己,要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语言、行为、习惯等,管好自己就不会再给他人制造麻烦,就等同在爱别人。

  书中有一句经典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内心投射的结果,所以当你在论断时,或许只看到了片面。有时候换个角度去思考,很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

  《遇见未知的自己》帮我重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知道人要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的成长。许多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我掉入了困顿的深渊,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抱怨。《遇见未知的自己》带我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让我明白真我应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行囊,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男子一天下班的时候,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仅有的路灯下找东西。她非常慌张、着急地在找,让这个男子不禁停下脚步,想助她一臂之力。

  "请问你在找什么?"男子问。

  "我的车钥匙,没有它我就回不家了!"女子焦虑地说。

  "你大概在哪个位置,怎么掉的?"

  女子指向另一个暗处,说:"在那儿掏钱包出来的时候掉的。"

  男子诧异道:"那你怎么不在那里找?"

  女子理直气壮地回答:"那里没有灯呀,怎么找得到?"

  或许你觉得上面的女子愚昧可笑,但我们在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乐时,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找错了方向。所以,难怪我们无法获得我们想要的人生!

  张德芬说:"先要为你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负责。负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我该如何做到最好。"

  让我们顺从生命的规律,在磨砺中不断成长,汲取心灵内在的力量,活出真我!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7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一本“遇见未知的自己”更是让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若菱”遇见了神秘的老人,老人教她修心、正心、养心,提升她的心态,让若菱破茧而出,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合上这本书,心里很多触动。老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真实的你。老人画的圆圈也让我受益良多。最里面的圆圈写着小小的真我,在身体的最里层。因为我们很多人已经忘记了真实的自己,真我向往的是爱、喜悦、和平;最外面的是角色扮演,身份认同,这就是人们戴的面具,最大的面具,它先让我们失去了真我。

  还有一句让我似懂非懂却又记忆犹新的话,“我看见我在寻求不被爱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这种东西愈去排斥它,它愈不走,而且会更强;同时你问自己:“我可不可以欢迎它?”,如果答案是“不行!”也没关系,接下来你问自己:“我可以允许它存在吗?”然后你会发现,允许不允许,它还是存在了,当你回答“可以”时,你内在就会有种力量升起,你就不会那么害怕、排斥让你痛苦的情绪了。

  你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比如当你的手够不到脚尖时,试着把你的精力放到身体紧绷的地方,告诉它们:“没关系,慢慢来”。然后你的手一会就能够到脚尖了,太神奇了!

  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躺在草坪上,徐徐的微风中,蓝蓝的天空下,看着我,微微地笑……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8

  昨天收到迈迈寄来的张德芬所著书一本--《遇见未知的自己》,花了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将此书阅读完毕,在看书的整个过程中心情此起彼伏,首先,因为此书是迈强力推荐的,所以很是期待;看到中间时,就好像停不下似的,因为书中讲的很多都对我有所触动,我希望能藉此解决自己心理上的困境;最后看到结尾部分,心中产生失望、担忧等负面情绪,因为想要走出心中窘境,不可能简单的从看一本书就能实现,需要长期的修炼,这个道理虽然看书之前就很清楚,但是难免失落,因为人生真的不简单,追求幸福真的很不容易,《遇见未知的自己》观后感。不过,这本书讲的确实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有所思。

  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能实实在在看到、感到的财富、权利、健康等虚名,这些都只是实现了人的"小我",这些外在的东西或许能让我们感到一时的快乐,而并不能让我们得到心中真正的"爱,喜悦和平和",只有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寻求真我,当得到真我的那一刻,才能真正得到幸福,观后感《《遇见未知的自己》观后感》。

  人可以用一系列同心圆来表示,最内层的就是"真我",而后依次是"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知"。真我正因为被太多东西包裹,所以才会是我们越来越远离真我,远离爱,喜悦,平和。"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没有了联接,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的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更糟糕的就是和我们的同胞们--其他的人类争夺能量"。所以寻找幸福并不能无穷尽的向外索取,相反应该层层剥茧,感受真我。

  有意识的杜绝自己的悲观情绪。书中讲到"胜肽"这一概念,让我有所动。它说人如果不断的重复某件事,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的却固定的关系,但我们在身体成绵或是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组装一种化学物质,就是胜肽,它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被所有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就有了特定的胃口,产生饥饿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的需求想去发脾气。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一向的思维方式就是悲观化,将所有事情都想最坏的结果无限放大,让自己感到痛苦,从而应和自己认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判定,现在想想好像不是这样,事情的好坏不会以情绪的好坏发生太大变化,而坏的情绪是一种负面的固定思维模式,这会影响我们的能量转换。

  深呼吸,练习瑜伽,关注与身体的联接。

  世上有三种事:天的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我们唯一能管好的就只有自己的事。

  臣服事实,事实最大。允许自己负面情绪的存在,承认他,继而消除它。我承认我有不被爱的负面情绪,我接受他,进而放下他。

  检视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所思所想不完全都是正确的,没必要过于执着。

  祈祷。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9

  最近读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在渐渐的认识、了解、掌控自己。让我们一同去探索、遇见未知的自己吧。

  心灵的动力可以化为行动力。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困境、失落等,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中我们又在不知不觉的长大成熟。比如说一次演讲,一次比赛,一个对懵懂感情的跌落……生活难免会给我们各种你未曾遇见过的事,而这一次次的经历在你心灵的积攒,对自己,对生活,亦是对人生的认知,渐渐的熟知自己想要什么,慢慢的像大树般长大。因为当你找到自己心中的那束光时,你便会不遗余力的拼命长大,最后成为参天大树。卓别林曾说:时间是个伟大的作者,它会写下你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在每次的经历与成长过程中,心灵的强大诱导力会驱使你变的更加强大,不问西东,一路前行。

  遇见未知的自己只是一瞬间。恍惚自己一年又长大不少,也似曾某面未知的自己。有时长大会是一瞬间的事,遇见未知的自己也会是一瞬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理想中的自己,可能还从未谋面,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该有个自己的样子。时间会一刻不停的溜走,而界定未知的自己只是一瞬间。人们常说成功是无时无刻的你都一样优秀,也即把优秀变成一个习惯,习惯自己优秀的样子。没有人可以阻止你长大,长大会是一瞬间。

  把控自己,遇见未知的你。在很多时候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这样我们会犯些糊涂事,读张德芬的书知道她是心灵大师,会教会我们怎么把控自己的情绪,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控后你会渐渐的熟知你的样子,你会明白什么事对,什么是错,我要做什么,该如何做。也正是自己懂得怎么控制自己,然后好好的把控自己。所以它会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你有时甚至琢磨不透,有时又比谁都明晰。未知的自己又会是个什么样子?

  这样的年龄需要多多经历,更需要努力的尝试生活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生活百态,需要我们去历练,在痛苦时去追寻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10

  20xx年6月初读这本书如沐春风,给那时的自己带来许多的新奇,明白为什么生气、为什么控制不住情绪等。当时只觉得这本书很好,感到给自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时过六年再次阅读,很平淡,没有特别的感觉。但今早跑步的时候我却用书中所讲解的方法来审视自己,连我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突然有这种意识冒出。我总是不喜欢、讨厌我给予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也就是有点强势,会感觉生气、暴躁。为何会如此呢?因为内在的小我需要别人的肯定而汲取能量,让他长大。一次两次没有意识到,小我就会不断长,压迫自我。因此一旦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脑袋根本没有自主思考,而是直接被小我控制了,立马爆发情绪。虽然如今的我还不能控制情绪,但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爆发前我会斗争一下了。

  臣服,放下对于我很难。事情已经发生,但潜意识会不断告诉你当初如果怎样就好了,这种陷于过去思想会影响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当初教师招聘时我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迎难而上。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去了最远的学校,而这一次带给我的遗憾一直困扰了我接近两年的时间,每当经过那个地方我都会告诉自己要是当初……其实若当初我意识到“臣服”,事情已经发生、不管如何不能改变,不管多么悲伤都不会让你重新来过,而不快乐的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的“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的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儿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包装外壳,你会享受到它的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人真得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真我,一个是小我。以前在遇到难以抉择的事情时,脑袋中总有两种声音,一个让你向东,一个让你向西。小我是深受外在观念,环境的影响。并且特别了解你,他会在第一个时间给你最想要的东西。比如你进入一间房间如果比较自卑,那么他会立马提醒你他们在嘲笑你等。他就是靠这样一次次的战胜真我,挤压真我的生存昆明关键,从而控制自己。俗话说“眼见为真”其实眼见也不一定为真,因为你内在的小我会把你想看见的展示给你观看。“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很不由己”。

  如何听从真我从倾听自己的呼吸开始,因为呼吸始终是在当下的。现在我也还不懂如何去破解小我以及其他的那些枷锁,但意识到一个开端,破壳将会慢慢到来。其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11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一路走过,草长莺飞,风花雪月,回过头来,心平气和地细细品味,有趣的回忆已沉淀成一种幸福,成长的足迹依旧在蔓延。我期待着,却也免不了一丝惶恐。未知的自己是否会如浮萍般飘忽?道路,还有很长……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难道这只是一个人的世界?其实不然。外境的存在会给予我们很多礼物,或包装精美、或包装拙劣,欣欣然去接受,用心去玩味礼物之所值。外在的一切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当外境有任何触动你内心琴弦的各种事情时,坦然面对这种种来临,沉思着,去往内看。外在的不可抗拒的东西,与其与之搏斗,不如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内在层面的调和整理,会让我们得到更多,应付那些可以改变的部分。勇往直前未尝不是一种奋斗精神,但当难以遏制的波涛,汹涌而来之时,我们不得不做暂时的退缩。臣服,代表我们接纳了当下。事情不是到最后,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原本的挣扎是那么无力。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天底下只有三种事:老天的事、他的事、我的事。春天,我们埋怨春雨的缠绵;秋天,我们埋怨秋风的萧索;夏天,我们埋怨天气的炎热;冬天,我们埋怨天气的寒冷。老天的事让我们烦恼四季,带来消沉。人,是如此怜悯。我们早已将自己打磨成一个生活的生存者了,习惯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怨声叹气。人生的戏场给我们戴了太多的角色面具,以致卷走了属于我们的真正的东西,与“真我”渐行渐远,迷失、流浪、受苦。我们已看不清楚自己是谁,只是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或许,收获的成功会带来稍许的快乐,而快乐是由外在的东西取决的,一旦这快乐的基础被抽空,一切皆是一场梦,稍纵即逝。我们一直游荡在这三种事当中,却不自觉地被老天的事和他的事给牵绊,愁了自己青丝发。殊不知关注我的事,会让自己更具魅力,成为生活的智者。过多地计较得失与轻重,不如在晚霞映照的黄昏时刻,悠闲地散步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舒缓自己疲惫的心灵,找到“真我”的那份静好。

  爱、喜悦、和平,人类心灵本真的追求。爱,让我们找到生存的支撑点,“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我们需要爱的拥抱、爱的鼓舞。爱,滋润着生活本来面目的单调,愈合裂开的伤口。喜悦,情感由内向外的绽放,一旦拥有,便不可剥夺。让喜悦永驻心中,感受生活的另一种味道。和平,以一颗平和之心去看待是是非非,当外界风起云涌之时,我亦可以静坐养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做一个心灵除尘的勤劳者,做一个生活的情趣者,“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未知的自己,等着你的相拥。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12

  从看完全书到提笔写读后感,中间足足间隔了一个多月,因此书中的具体内容很是模糊,所以又粗略地翻阅了一遍。融入书中的剧情,再次化身故事中的主人公若菱跟随老人开启了探索自我的旅程。

  一个内在的声音疑惑地问道:“我是谁?”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靖儿。”

  内在的声音又追着问:“靖儿是谁?”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靖儿是我。”

  她还是追着不放,继续问道:“然后呢?”

  这时候我有点迟疑,吞吞吐吐地回答:“然后,我,不知道……”

  看到我满脸犹豫的样子,她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我坚定地回答:“稳稳的幸福。”

  而她依然平淡地发问:“那么,稳稳的幸福具体是什么呢?”

  具体是什么呢?书中老人给出了很多问题让人进入深思,一点一点清理了通往自我心灵的道路。

  在读此书的时候听从了本书作者张德芬女士的建议:读几章停下来咀嚼反思一下。静静的观察生活、细细的体悟生活,与书中所写进行对比,反复的进行思考和总结。

  但遗憾的是没有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幸好在督促其读书会其他书友一起阅读、讨论的过程中,自己也因此获益匪浅。书中“所有的付出都将得到收获,只是展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恰巧用自己真实的经历证明了这条真理。感谢遇见千岛湖读书会!

  然而在我人生中最幸运的遇见莫过于加入千岛湖跑团,遇见那样一群充满活力的人儿,从此之后感觉灰暗的人生开始慢慢回暖。在极其单调无聊的步伐中去跟自己的身体对话,倾听身体的声音。慢慢地臣服现实、接纳现实、努力地在既定的现实中去实现更大更好的突破。直至此刻,高中毕业三年,从未动笔写读后感的我,安静地坐在电脑面前。借由此书,回顾着自己这三年的点点滴滴。伴随着敲击着键盘声音,心中溢满着感动的情绪,感恩。我想我已慢慢地拆除了上帝带给我那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的礼物,正渐渐地享受到它精心为我量身打造的丰盛美好的内在。

  饮水思源,乌鹊反哺。现在的自己虽没有强大到拯救地球,但至少拥有了获得正能量的方式,希望自己可以为身边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这恰巧又是一个认识自我、成长自我的过程,彼此成就。

  借用书本中的那封信: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所有的遇见,都不是巧合。当外境又有任何东西触动到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亲爱的你,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13

  当初购买这本书,仅仅是因为它的名字——《遇见未知的自己》。准确说来,其实是因为其中的“未知”二字。我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人,有时候也因着自己的不着边际而困惑,所以,这“未知”二字,着实吸引了我。我常常想,人们对于自己的家人、朋友,往往能称得上如何了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真正考虑自己内心世界的想法?

  《遇见未知的自己》给了我一个同自己对话的机会。看这本书的第一遍,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看待若菱,看她在老人的帮助下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重新活出精彩的人生。从若菱的一次次成长,一次次飞跃中,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其实,对于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而言,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若菱?若菱之于我们,不过是另一个自己。我们痛苦过、彷徨过、失意过……我们时常感叹“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却不曾发现,这诸多的不如意,其实源于我们自己。而我们对于这个“自己”,又知之甚少,所谓“真我”,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参悟得到“爱、喜悦、和平”这层含义?

  生活在现代社会快节奏模式下的我们,每天为了名誉、财富、地位等奔波劳顿,却很少意识到,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最表象的东西,即所谓的“身外之物”,因此,我们忽视了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即爱、喜悦、和平。在古代,儒家推崇性善论,认为人最初的本性中,深藏大爱。那么,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竟然摒弃了自己的“真我”,将“爱、喜悦、和平”用表象的物质蒙蔽。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篇名为《房前种树,屋后栽花》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是北大高材生,哈佛女博士,曾在华尔街纵横职场。然而,在事业的巅峰期,她却放弃所有,毅然回国,买下一块地,建一处房屋,房前种树,屋后栽花。很多人不理解她的这种行为,包括当时的我。然而多年之后的今天,在看过这部《遇见未知的自己》后,我明白了,她不过是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定义成功的方式分很多种,这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但有一种,我将其定义为成功的至高境界,即追求“真我”,追随本心,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首先,人活着虽然是一个个体,但却是生活在多重环境中的个体,我们寓于整体之中,这决定了我们不能仅仅只是一个个体,而是要处于形形色色的“圈子”中。因此我们有家人,有朋友,有老师,有同学……我们寓于一个又一个社会大环境之中。有很多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的内心里一直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然而,社会的大环境又使得我们不得不顾虑他人的眼光,社会的认同。许多人寒窗数年,刻苦读书,其实不一定喜欢读书,或许在悬梁刺股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正呼啸着要冲出现实的桎梏。于是他们忽视真我,压抑那种寻求“爱、喜悦、和平”的渴望,去追求升学,寻找高薪职位。可能到最后,站在人生巅峰的他们才意识到,归根到底,他们得到的,无非是地位高于他人时的优越感,同学聚会上被视为焦点的满足感,亲友见面时人人艳羡的目光……这些都是他们前行的动力。可是,这些又都是最为表象的东西,而他们把内心的真我——爱、喜悦、和平藏在了最深处。

  《遇见未知的自己》对人生有许多高见,但我们若是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书中的一系列看法,不难发现,其实许多事情正是我们所经历过的,只是一直没有将其系统地解释出来。例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就是书中“能量振动理论”的真实写照。很多时候,在生活遇到逆境时,我们别无选择,只好臣服于事实。于是,当我们绝处蓬生时,常常慨叹“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这正是臣服的力量,承认事实最大,而事实,恰恰给予我们最好的回报。

  重新审视自己,我认识到,其实很多时候我的心态还是很好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每当生活中有小的不如意,我总会想办法看到相反的一面。而这些不如意,往往会使我收获颇多。同蒋方舟老师所说的一样,“我不曾经历沧桑”。从小到大,我的人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虽说生在农村,可我并没有经历那种寒门学子的艰辛,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了我十几年无忧无虑的求学生涯。如果非要指出我生活中的“大挫折”,我想那便是我人生中的两次落榜吧。

  我第一次“名落孙山”是在20xx年,初中升高中的考试。那一次的考试,说是发挥失常,却也是情理之中。我本身不是什么踏实之人,况且是在那个需要张扬的青春年纪。在那个被成为“全市第一学府”的私立学校里,到处是竞争、攀比,学生之间的交谈无时不流露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虚荣。老师之间对于自己学生的攀比,使得那种因学习成绩好坏而划分的等级观念愈演愈烈,加之那个年纪的学生之间对于各自家庭、财富、地位等的虚荣,使得大部分人活在这种混沌的泥潭中而不自知,拼命地证明自己。而只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愈显张扬,觉得自己从此高人一等。现在开来,还真是天真得可笑,换句话说,是愚笨得可笑。而我本人,恰恰是那成百上千的愚笨者之一。

  也正因此,初三时的成绩极其不稳定,大起大落。说是落榜,现在中国教育这种大学生遍地都有的年代怎么可能真正让人没有学上呢?我不过是从省重点落到市重点。但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塑造出的学校,哪有不将学生分出个三六九等的?我高中的母校向来有个传统,按照学生的成绩高低,依次分为A班、B班和C班。A班的层次,明显高于其他班级,经过此班级培养出的学生,最终成绩可以高于省重点的二类考生。而我,恰好处于不上不下的B班,说不出这是我的幸运还是不幸。

  但是,人生有时候真的是一波三折的,往往在你接受了现实之后就迎来了意外的转机。开学没多久,班主任老师宣布了学校的新规定——B班成绩出色的同学可调动至A班。我当时早已对自己失去信心,根本无心争取什么调动机会。但是,我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我时常想,假如自己被调去A班,就会怎样怎样。但转念又告诉自己,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要被那些虚荣迷失了心智才好,况且班上那么多比你成绩好的人(第一次月考的时候我考了全班第七名,觉得好多人比我好太多了。)但是,当命运的转机真的降临到我的头上的时刻,我简直不敢相信。

  我至今仍记得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时的场景,也至今都弄不懂为什么老师没有调动期中考试的第一名同学而调动我这个第四名。直到老师找我谈话时,我才知道,原来老师认得我,知道我的名字。而自从我调动到A班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的母校从此废除了这项制度,A班和B班不再实行人员滚动制。所以,我的这次调动,空前绝后!正是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改变,我的人生从此出现转折,所以,我从那时候起就下定决心,要一辈子感激这位老师(W)。从前,我只当这是命运对我的眷顾,现在,我知道那是我臣服于事实所得到的福报,是我的潜意识给予我自己的礼物,由此我更加领会了书中那句“所以心想事成的第一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东西必须命里注定该是你的,或者与你更高的目标是一致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潜意识和真我层面,破除人生模式,学好自己该学的功课,解释你的命运,否则,心想事成,不过是纸上谈兵。”诚然,我的心想事成是最后一种。

  我的第二次落榜,就显得问题严重多了——高考落榜!而我的分数,还不算很低,能够考一个好的二表本科了,这自然归功于本文提到的第一次“心想事成”,然而,因为估分过高,导致我以四分之差与目标学校擦肩而过。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还真是够潇洒了。除了在父母愁容满面的时候也难过了几天,接下来我很坦然地接受了现实,很轻松地和所有人提出了“我要复读”这个计划。除了心里有点因为即将上大学到又要回高三“吃苦”的落差引发的失落,并无其他想法。于是,我很自然地背起行囊(绝大部分是母亲为我打理的),做了一次往届生,“回炉再造”。

  读完《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才知道,这便也是潜意识的力量。因为我在高三反思自己做的不够好的事情的时候时常想,若是再来一年,我一定会努力做得如何如何好。而最终,老天真的给了我一次“再来”的机会。事实证明,高考落榜,对我来说,的确是“又赚了一笔”。第二年,我考取了全市文科第十名的成绩。回想初中时处处比我强甚至考上省重点的同学,有很多都没有我如今的成绩。因此,我由衷地感激命运里出现的两次“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句话我一直坚信!

  最后,我想说一遍文章结尾处老人给若菱的那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生活给予每一个人的幸福与磨难都是同等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枷锁中,却不知,造成这一切的,只有我们自己,自己,其实是一个很强大的存在。

  遇见真实的自己,遇见那个追求爱、喜悦、和平的自己。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14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教师阅读推荐书目中唯一的一本小说,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有趣的小说读,也可以当做一本生活指南细细品味。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事实的确是这样,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而且沁人心脾。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联系到自己的困惑深入思考下去,对自己寻找未来的路径有一些启迪。细看封三美女张德芬的照片,你会相信这是一个45岁的女人吗?简直就是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小女生。这时你也许会相信改变自己的心态,轻松地去活可以抗拒岁月对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容颜的改变,进而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活出别样的自己。

  全书以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汽油的孤单白领阶层的女性,在自怨自艾时恰逢老人为故事的开始。随即引出老人的提问:“你是谁?”让人逐步地去理解“小我”与“真我”。

  是啊,现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真我”是谁?总是把外在的条件,或者自己的一个身份,一个理解的角度等一些外在的只是表示自己的东西理解为自己。为去追求我们所定义的某个身份,总是在不知某个时候失落了真是的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我们总是在做我们自己思想的奴隶。就像书上说的警示的句子“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的东西”;“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小我的虚假认同”“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应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我是谁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快乐”与“喜悦”有所发现。快乐是短暂的“快之乐”,稍纵即逝,我们寻找快乐往往是向外界去寻觅,比如有人喜欢购物逛街,满足自己的物欲,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欲望满足了又有新的欲望膨胀,正所谓欲壑难填。有人喜欢聚在一起搓麻将、打扑克,玩的时候是兴奋,不过这只是短暂的精神医学专用,曲终人散后是更多的孤寂与空虚。所以我们要寻找喜悦要向内去寻觅,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灵魂。从内心发出欢喜心,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每一天,那么你会倍感轻松。向内寻找你会逐渐地了解我是谁,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离我的真我到底有多远的距离,我真正渴求的是什么。

  爱过,痛过,哭过之后,学会臣服当下。这话好像是对我说的,要试着活在当下,臣服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就像书中的那句“凡是你所抗拒的,都会持续”事实摆在那里我们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劳,同时还要臣服我们对事件衍生的负面情绪。就像老人的那句“这些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驱散不走他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但愿我们都像春蚕破茧而出。开始就是未来!我的同事对我说:“不完美才是人生”。过分追求完美,事事苛求完美,受伤的必然是自己。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不可能让社会来适应你。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对于可能改变的事情尝试着去努力。做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最喜欢书中的一段话:“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所以,虽然现在我们正在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让我们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面对,我们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15

  张德芬的《遇》看完了,说心里话,很荣幸遇到这本书。这是一本让我安静的书,它也让我意识到内心的平静是如此可贵。

  我相信,不同心境看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想法。这也是一本好书应该多读几遍的一个原因,因为你也会因此发现更多的好的东西。总的来说,我想,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通俗却又不见得人人都能完全读懂。篇幅较短却又似乎包含整个人生。

  【“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快读完了,其实她想说的无非是:一种生活的”唯心论“”自我论“,一种自我”重心“的认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我想,这种自我”重心“的认知其实很重要。我们活着自我永远是不变的圆心。那么所有的一切,如爱,如情等等都应该是在这个前提下才去构建的吧。就如”爱与孤独“中所说:关于爱关于你,有了,我自然更精彩,没你我也不能去死,如果不能精彩,但起码也得开心。这样看来保持特有的”孤独“还是很必要的呀!”

  “臣服?难道你的意思是认了?逃避?那么…我有些糊涂了…”

  “红楼梦中的贯穿始终的”有命无运“.以及张对”命“和”运“的解释似乎有些说不出的类似。”

  “心灵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难道如你所说,是不是我想什么就能能成什么了?”

  “似乎张德芬的这个”唯我论“有些方面类似胡适老头提倡的”易卜生主义“-----对社会及周围”丑陋“的承认,且完全的”个人主义“,她更甚,----”这丑陋既是你自我,内在的我“】

  ------这些,是我第一遍(粗略)读此书时,写下的。

  当时,也跟朋友聊到这本书,提及书中的”人生马车理论“.张德芬把人生比作一辆马车,马车的构造和质量,代表命;所走的路途,代表运;命有不同,有些人天生命好,马车大而稳,即使路途坎坷,也应付得来。既所谓的”命好不怕运来磨“.但有些人则只能两个小轮子颠簸一生。朋友不屑地说:张德芬(《遇》)太认命了,相对于《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我更认同后者,我们应该主动地从内在改变自己,在去影响外在的一切。而非认命。

  然而,当我回过头来再次带着问题,好好的认真仔细的读上一遍后(好在此书形式比较新颖,是用小说的方式来叙述的,且篇幅不是很大。^_^)。

  才发现,原来我们都没读懂张德芬,都太狭隘太片面肢解般的去误解了张德芬所说的意思了。其实,张德芬阐述的东西要比我们想象的深很多。

  就拿”我“”心“”命“或者后面她提到的”臣服“什么的来说吧,要说张德芬”认命“吗?我可以说,她”认命“的!要问张”唯心“吗?我也可以告诉你,她”唯心“的!但,关键她书里认的命,不是我们”潜意识“或者说狭隘的认为的那个命。她所认的命,是经”察觉“经”认知“的,那些客观的存在,那些既成的已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也可以说是历史,因为已经发生且过去了),是经过”真我“判别的。

  同样,她唯的”心“,也是经过”真我“鉴定的,或者说这”心“就是”真我“.

  所以,这些她表述的,认的,唯的。其实都是有前提的,也就是书一开始提到的那个”未知的自己“那个”真实的自我“.

【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相关文章:

1.读《遇见未知自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