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书笔记

时间:2022-03-27 14:51:00 读书笔记

《皮囊》读书笔记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皮囊》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皮囊》读书笔记15篇

《皮囊》读书笔记1

  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买这本书已经一年多了。说来惭愧,拿起这本书却是一个月前的事。买这本书的初心是很好的。因为生长在农村,也没多大的阅读兴趣,逐渐长大,深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痛楚,所以,下定决心让弟弟多读课外书,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这本书也因此到了我们手中。

  因为读书分享会,我也决定好好看下《皮囊》这本书,看到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句至理名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而让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透过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真正的目的。

  打开《皮囊》读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坦荡荡的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文章很真,很真。

  99岁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时眼中是个很牛的人,总觉得阿太像怪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外婆50多岁突然撒手时,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都怕她想不开。但是阿太在那场葬礼上,一声都没有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斜着眼,像对其他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一家人慌乱,阿太却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阿太曾经还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等阿太出院,我问阿太故事的真假。”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后来,阿太去世了,在一个很平常的早上。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吗?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以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裹,来去多方便。”那一刻我懂得了阿太曾说过的一句话,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它给我带来的力量,让我更加幸福乐观的面对生活,让我深深的记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皮囊》读书笔记2

  初中的时候,喜欢辞藻华丽的文章,羡慕那些笔下妙语连珠的人。现在的我,喜欢阅读一些朴实的故事,用简单平和的语言将自己内心的感触娓娓道来。

  阿太的故事没有给我留下过深的印象,也许是太过于坚强了,让我敬而远之。

  母亲的房子对我的触动比较深刻,母亲对父亲没有言说的爱都隐藏在她对修建房子的坚持中,被人误会虚荣也好,被父亲埋怨也好,都不曾动摇她的信念,家是父亲的脸面,她争得是父亲的形象。

  我的神明朋友,虽然迷信居多,但也能深刻体会到亲人之间血溶于水的情。虽然作者不愿相信巫人的把戏,但还是忍不住大哭,一切都源于爱。

  对于香港阿小,天才文展,以及厚朴,总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冷漠,也许是太过于认清现实,也许是太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所以这样的作者在我心里是冷静的,成熟的,稳重的,也是冰冷的。

  这本书读起来不费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不到六个小时,如果抛去思考的时间,也许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但给我的感触却是最多的,每一句话都能引起我的共鸣,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或多或少的映射出我自己的情况,所以更能打动我。

  时光的催促,家乡的建设,将我们的记忆一点点偷走,抹去,找不到祭奠旧时光的凭据,内心无所依托,空落落的难受。外出拼搏与陪伴父母之间的矛盾,与道不同而越走越远的儿时伙伴相顾无言的尴尬,都与我自身经历不谋而合。这本书写到了我的心坎里,我终于可以借由书中的文字准确表达自己内心对这些事的真实感受。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书,不同的时间段领悟到的东西都会有所不同。

《皮囊》读书笔记3

  初次在路边的一个小书摊见到《皮囊》这本书,对它的作者内容都不甚了解,但冲动之下还是买了下来。

  作者蔡崇达是一名记者,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文学作品。李敬泽给这本书作的序中说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者,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所以我身有感触,读这么一本书确实不轻松。

  这本书我读的特别慢,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读完,因为我和韩寒秉持同样的观点:我希望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韩寒说他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我也是在心情平缓不浮躁时拿出来翻上几页,因此它放在我的床头。当结束了白天的忙碌周围沉静下来,我会在临睡前读上那么几页。

  我读的慢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够吸引人,枯燥乏味。相反这本书太丰富了。读完每个故事你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想作者的故事,然后联想到你,和与你有关的尘封在你记忆深处的人和物。《皮囊》里的文字就像是一块石头激起了你脑海中的千层浪,你根本躲闪不及就被拉进了回忆。比如读了天才文展后,我也回想起了我儿时的一些玩伴,想起参与我儿时最美时光里的那些面孔,想到如今的生活与他们交集很少,甚至彼此之间的生命轨迹就像两条平行线一般,永远不能相连。每每想到这儿,不免又慨叹一番。

  我甚至分不清这本书它到底是小说集还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集。不过读完之后感觉这个疑问又不那么重要了,关键的是作者倾注的感情是真实的,是能够打动人心的,我想这就足够了。比如在写张美丽时,作者毫不避讳,写了当时自己由于青春期正常发育,对人们口中的美女张美丽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并且好几次瞒着父母,和小伙伴去看张美丽。作者把青春期的悸动写的真实而又绕有情趣,令人感同身受。

  这本书是作者对生命的反思之作。除了对亲人朋友的怀念之外,作者还提到了自己对写作意义的理解。

  作者说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作者说这是他所理解的写作与阅读的终极意义,写作能帮助或提醒我们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马塞尔·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的内心里的东西。书籍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在简书上写作上时常看到好多简友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好多写作者本着“输入多才能输出多”的初心,一年里囫囵吞枣的读了近百本书甚至几百本书。我对这些做法不大赞同。如果你读的是工具书之类的东西那我不反对,但如果是文学书籍,我劝你不要操之过急。就像普鲁斯特说的,你所能接受的只是你内心的东西,内心的丰富才是你不断创作的源泉,内心的丰富是慢慢累积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形成。

  所以从这本《皮囊》开始让我们慢下来,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只有我们全身心投入,才能更加接近那些皮囊下的一个个魂灵,才能体会这世间的风情万种与丑恶百态。

《皮囊》读书笔记4

  支撑形形色色的皮囊在人世间行走的是不同的出身,阅历和思想。这本书从阿太的故事着手,看到父亲和母亲的故事时,深受触动。再到后面的阿小,文展,厚朴等人时,或多或少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我们自己身上或者朋友、同学的身上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不同思想支撑着不同的皮囊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我们披着这幅皮囊做过什么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吗?悔恨自己选择度过少年,青年的方式吗?未来的你,如何利用你的思想支撑自己的皮囊,走向何方?

  不同年龄段,不同阅历的人对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触,虽然此书的后半部分不如前面精彩,但此书值得多读几遍!

《皮囊》读书笔记5

  这本书是在我旅行的途中开始看的。这本书早已有所耳闻,但选择这本书的原因除了它的名气以外,还是因为莫名的缘分。书架上的书没有几个适合在旅途中阅读的,但是这个是个例外。

  书名,皮囊。正如,努力在寻找旅行的意义的你我。

  从前很讨厌这种矫情的文字,毫无意义,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类文字书籍深深地吸引着我。大概是从偶然决定看了和菜头的文章开始,我突然开始觉得应该细细的品一品生活中细节,那些文字钉子搬扣入内心,表达出了我体会到却又迅速遗忘的感触,才发现,这种感触,才构成了生活。

  读罢这本书,摧毁了我现在的生活。

  我也开始琢磨皮囊以外的意义。我也开始面对慢慢老去的父母,慢慢老去的周围诚惶诚恐。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即将和这个真是的世界迎面相撞,不奢求软着陆,但我同样不知道怎样才能增加一些缓冲。不喜欢现在的工作生活该怎么办?就像书中的那些人,在同样的年纪,不知所措,只能向自己所属答案。

  书读完了,旅程也结束了。现实生活又迎面而来。旅游只能暂时掩盖生活的难,最后还是要边工作边思考。自己想要的,先得改变自己,甚至是自己厌恶的那样,最后才有资格活出真正的自己。

  我们都在慢慢的改变,变得和从前面目全非,却在别人问起来变化这么大的时候,笑着否认。

《皮囊》读书笔记6

  放下《皮囊》这本书的第三天。

  我发现这类书的特点,它不似小说一般,开篇是无味冗长的人物铺垫,高潮全在后头。相反,这类书最精彩最打动人的反而是开头的那几章,《皮囊》是这样,正在读的《文化苦旅》也是这样。

  李敬泽给《皮囊》写的序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说的轻巧,因为大多数人其实不明白自己的心,包括你我在内,都是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真正很少有人看得清自己。

  最喜欢的两章:《母亲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

  母亲的房子

  “我”的父亲残疾,瘫痪在床,需要医药费,“我”也即将大学,家里多了一笔开销,姐姐因为窘迫的家被男友质问“你家出得起多少嫁妆?”

  在这样的背景下,母亲坚持着“我要建房子”。

  后来,崭新的二层楼房建成了,但是这个家也透支得差不多了。那个时候,母亲甚至偷偷买了老鼠药,被一家之主的“我”拦了下来。

  那包药,第二周在父亲乱发脾气的`时候就暴露了。我掏出来,大喊要不全家一起死了算了。全家人都愣住了。母亲抢过去,生气地瞪了我一下,又收进自己的兜里。

  接下来的日子,这个暴露的秘密反而成了一个很好的防线。每次家里发生些互相埋怨的事情,母亲会一声不吭地往楼上自己的房间走去,大家就都安静了。我知道,那刻,大家脑海里本来占满的怒气慢慢消退,是否真的要一起死,以及为彼此考虑的各种想法开始浮现。怨气也就这么消停了。

  这药反而医治了这个因残疾因贫穷而充满怒气和怨气的家庭。

  过了六年,“我”大三暑假的一个晚上,母亲问我“我们再建两层好不好?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我”不能说不。

  房子建到第四层后的第二年,父亲突然去世。然后再过了两年,家里遭遇拆迁,母亲仍问“我们还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

  尽管家里的亲戚反对,母亲的想法还是在石木的堆砌下落成了。

  我也不明白,人真的争这么一口气有这么重要吗?与其拿着这笔钱建房子,为什么不规划得再长远一些,为今后的生活多做打算?

  房子虽然修建得气派,但是生活却更加拮据了。

  我开始恨书中这位母亲的任性,恨一家之主的“我”的无限包容,恨这些追求“爱慕虚荣”所做的无用功!

  “老家的房子最重要是门口那块奠基的石头,你介意这房子的建造者打的是你父亲的名字吗?”

  原来母亲并非任性,老家的房子,是当年父亲对母亲的许诺,尽管父亲病倒了,母亲也继承了父亲的意志,维护着父亲的体面。母亲承受了许多非议,拖着沉重的皮囊讨生活,内心却是热烈而平静。

  我突然也明白了阿太的那句话:“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母亲看得很透,她依照着自己的心过活,换做是我,别人的议论早已压过内心的声音。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时间里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我的神明朋友

  父亲的葬礼结束后,母亲梦到了父亲,她意外的笃定,“你父亲需要帮忙。”

  为了让父亲的灵能够上天堂,母亲为父亲求得“清罪”的办法——给一个神灵打下手,做义工。

  母亲也整整一个月都来镇海宫探视父亲。

  或许因为自己成长的环境与作者相同,很是理解母亲这种迷信的行为。总是要有所寄托的,即使神人两隔,母亲还是期盼着以某种方式暗示自己,父亲他可以过得很好。

  两篇文章,任性,迷信是母亲的皮囊,对父亲的爱是皮囊下跳动着的热忱的心。

  昨晚坐着从云霄回家的班车,看着车窗外一幕幕熟悉起来的景色,越长大,越是对脚下的土地有一种惦念。厦门很好,但它不是我的家。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回家的冲动,像作者蔡崇达那样,总是想找着借口回家。

  诸如蔡崇达笔下的阿小,文展,厚朴,我们该用什么姿态去拥抱自己的人生,我仍然坚信着以前看到的一句话“你现在做的事是你当前必须做的事。”所以,不管我现在是否看清了自己,不管我现在是否规划了今后,我总是要先脑袋混混沌沌地过完今天,但不管如何,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能体验阿小、文展、厚朴的生活,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蔡崇达。

  以上,自己非常不成熟的见解吧。如果有读过这本书的小伙伴,我们也可以交流交流呀!

  我发现,“微信读书”这个app真的巨好用!快来跟我一起读书吧!!!

《皮囊》读书笔记7

  阅读这本书的这段时间,刚好是我作出了第一次重大抉择的时候。之所以喜欢它,是刚好在这本书里遇到了我自己——厚朴,那个热血青年,那个从小被父亲灌输的概念就是世界只有一张地图那么大,在作者的影响下执着的向往北京奈何家庭条件不允许,直到临死前还打算去北京治病,其实,这个人除了满身干劲行动力极强之外,什么东西都没有,全靠夸张的哗众取宠博取大家眼球,组建的‘世界’乐队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是个半吊子无疑了。

  可是这难道不是我吗?懦弱,胆怯,纠结……曾经我也迷茫过,怀疑过,否定过,总是顾虑太多,父母也总是碍于那副面子而觉得半途而废是不光彩的事,没法跟亲朋好友交代,但无论怎样,这一次我终于是真正做了一回抉择,终于和过去的自己反叛了一次!知心的朋友们也劝过我,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否正确?有没有一天我会后悔?但至少现在,我不后悔,我做的是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而我,也需要长大,需要学着去生活,而不是永远以理想和责任为借口活在他们所想要的世界里,我,也想要去自己的‘北京’闯闯!

《皮囊》读书笔记8

  沉!这本书勾勒的父亲真实又沉重,包括其他人物。前面九章包括两个“阿小”扣除一个“神明”共九个人物的故事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父亲的形象是“懦弱又可爱,兢兢业业一辈子”;母亲的形象有时刚强,有时“慷慨”有时又无比“脆弱”;爱情的得而复失、生活的起起落落直到最后的死亡,“美丽”的形象是呐喊又无助;两个“阿小”的对比,角色的互换性十足,两个人物妥协于生活的方式,一个是得到“香港”,一个是得到“香港的幻想”,“阿小”的形象是“香港”;“文展”心门的敞开与闭合,不合时宜的负重前行,文展的形象是“唇”或者蠢;“厚朴”的五音不全,玩性十足,闯爷一枚,把有形无形的“hope”贯彻始终,厚朴的形象是“青春无敌也有敌”。其余两位,阿太和“圣诞节”朋友就按下不表吧。

  蔡走出一扇门又走进另一扇门,门里面“拓”出的风景真实的同时又极其凄凉。有对家的记忆,有对儿时的回忆,有对中学和大学的追忆,最后是对自己对命运的不断追问。这些追问有的答了,有的又没答,确实帮助读者发现了自己的内心,内心已经存在的东西。

《皮囊》读书笔记9

  放在书架中很久了,不管是电子版还是实体书,也一直没有拿起来,说实话,以前每一期都会看,一篇文章,一张图片,一个问答,诸如此类,出版的书是,不知是时代下青年的原因,还是编辑的喜好选择,表达,描述,中心都说不上不好,但就是不能够在心里留下太多痕迹,各种风格的,漫不经意,深沉,散漫,冲动,悲呛,喜剧性,怀旧等,年龄渐长,也愈来愈难以激起涟漪。在这种个人偏见下,皮囊也迟迟未看。人生来一具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从阿太,父母,阿小,张美丽,HOPE(厚朴),生命中经过和相交的一部分人生,各人环境我,各具性格,生命之重,不在于每个人的性格思维,而在于时间时代和冥冥中命运给所有人复杂缠绕的牵扯与遭遇。

  一直都很喜欢两种表述方式,一种是上帝视角的小说,能将一件事情方方面面极尽详细的叙述出来,从环境到事态发展,作者操控情节又不干涉其中;另一种就是自身经历与其中想法,也许带有一些个人观点,但却已自己视角看整件事,直指内心。唯一的难度就是不着痕迹,不刻意描写,也不刻意回忆,不刻意添加

《皮囊》读书笔记10

  初见书名是带了有色眼镜的。然而读完前几篇,就着实理解了“皮囊”二字的内在含义,也明白了序中所说“不要在公共场合读它”的建议,因为是真的会控制不住,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流泪。

  作为写过260万+字报道的记者,作者有着娴熟的写作技巧,但是在我看来丝毫不虚伪做作,相反却总是直击内心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如果说前半部分是带给我对亲情的回忆,后半部分则带给我更多的思考。说实话,在一口气读完《皮囊》的某篇文章后,我真的沉在那个世界里了。跑去厕所,靠着门,不愿出来,不愿见光,也不愿说话。心想:活着到底是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呢?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呢?当然,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我像作者一样,用“制高点”的眼光来审视身边的人、身边的世界,用一切可能的价值标准给他们一个评判;又或许我像文中的厚朴一样,对这个世界有着无限的憧憬和仰望,但却最终没敢放出自己的光芒。更多的,我应该是游走在这个世界的灵魂,了解人类的七情六欲和虚伪做作,不愿与任何一种所谓“流派”有一样的观点或瓜葛,只愿飘在半空,观察、嘲笑、羡慕和悲伤,然后转场离开。

《皮囊》读书笔记11

  母亲的房子篇,母亲倔强的爱,以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做法在父亲病重的情况下,依旧为父亲那点可笑的自尊面子着想,借钱扩大着父亲未完成的庭院。

  残疾篇,父亲的卧床,久病未成医的“我”,在母亲看来拖累一家的父亲,也因为这些磨难让将要垮掉的全家在父亲的顽强坚持下其乐融融,get到moved点,却不震撼

  张美丽,这个以至善极力讨获母亲、村里人的认同的不被理解,至死都被误解的女人。最后一切努力,还是被母亲、周围人伤透心后愤然撞死的可怜人,真的让人揪心、寒心,一个被母亲骂作“妖孽,你就是妖孽,当时就应该掐死你”的毒语伤害了的人,怕是没有比这更让人痛心了的吧,带着世人不被理解的遗憾就这样死去。

  但这些世态炎凉的真事,震撼我却没有触动我内心那根柔软的弦,阿小和阿小却给我了这样大的震撼和触动,读到前面“我”所遭受的一切苦难或所闻的一切苦厄都远没有这一章节让人心痛,,

《皮囊》读书笔记12

  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由若干个生活中的小故事组成。在读完其中的《阿小和阿小》后感触颇深。故事的主人公为两个叫“阿小”的人,其中一个镇里的阿小,另一个则是香港阿小。镇里的阿小沉默寡言,他出生在渔民家庭,全家捕鱼为生,自己却下决心长大绝不做渔民,要走出小镇。然而,他读书却并不好,这让他这种高傲的安静,被理所当然的当作一种孤僻。另一个阿小,之所以被称为“香港阿小”是因为他的父母在香港承包工程发了家,在移民去香港之前,他需要在小镇的姑姑家寄居一段时间。在两个“阿小”的脑海中都有那么一个“远方”,因此,他们似乎可以轻视周围的一切,他们不屑于活在当下。对于香港阿小来说,香港是个更好的世界,他活在“去香港前准备”的生活里。他经历的一切都是过渡的,无论生活、友谊还是情感。他生活在奇怪的错位中,他能够接触到这个世界最发达的东西带给他的刺激与诱惑,肉身却不得不安放于似乎落后于几十年之久的乡下。他肆无忌惮的消耗着眼下的时间,活在幻想之中。当他真正移民香港时,却发现与那个想象中的“天堂”格格不入,在那个圈子里,他被认为是粗鄙的乡下人,他依然是孤独的。家庭遭遇变故后,亲友纷纷离他而去,让他感受到城市世态炎凉的一面。不能不承认,他们之于这座城市,只是再渺小不过的一分子,每天清晨醒来,乘坐拥挤的交通,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扮演各自的角色,时间一到,又拖着疲惫的身体会到所谓的家,准备第二天的演出。与之相比,镇里阿小的命运似乎要好些,他曾经也有自己幻想的生活,他发誓自己绝不做渔民,重复父辈的工作。他曾经因能接触到香港阿小的待见而骄傲,仿佛得到了重视,即便染上了种种恶习。他也曾因香港阿小的离去和不再联系而失落和伤心。他曾试图抵抗生活,与父亲大打出手,离家出走,留长发,每天骑着摩托车狂飙,直到经历一次严重车祸后,才安心的与父兄一起去捕鱼,逐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的房子、妻子和儿子。

  生活中有很多像文中两个阿小这样的人,他们都生活在“错位”之中,生活在对未来的无尽想象之中,他们与现实的一切格格不入,脑海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可当愿望破灭,他们又会陷入极度的痛苦。究其原因,生活的“错位”源自对自己定位的错误,当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足(包括能力、金钱、权利等),却有着远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理想”时,他们会被“理想”所拖累,既丢掉了当下,又永远不会达到想象中的“未来”。好比香港阿小,他们父母在香港做生意暴富,阿小会认为小镇里已经容不下他,他属于香港,像电影中一样,打耳钉留长发骑着摩托车在街上狂飙才是他的生活。而事实证明,在香港生活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由于文化有限,他在香港的学校中被认为是‘粗鄙“的乡下人。由于能力有限,在父母这座靠山不在时,他已经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最终沦落为一名维修工。所有发生这些无关命运,而是生活在教阿小认清自己和他所在的世界。同样地,小镇的阿小也曾有过豪言壮志,但可惜能力不及,理想中的生活离他格外的遥远,远到看不到,摸不到,几次打击后,他放弃了抵抗,认清了自己,从此甘心捕鱼,甘心在小镇上生活,成家,立业。他很幸运,因为他提早回到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高三的后半学期,整个学校像传销公司。老师整天说,别想着玩,想想未来住在大城市,行走在高楼大厦间,那里才好玩。他们偶尔还会距离:某某同学考上了北京的大学,然后,他就住在北京了,口气笃定的好像王子工作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传销”,学校或家长会对孩子进行,给孩子一个定位,给他们描述一个美好的将来,直到孩子认为那就是他应该去做的,那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可最终呢,有多少孩子最后发现那些并不是他们真正喜欢的,并不是适合他们的,因此而痛苦。大城市固然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直到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这样才活的踏实,才不会“错位”。

《皮囊》读书笔记13

  六小时看完这本书,一开始看完一篇故事总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因为故事内容太过真挚和残忍,让我感慨良多。看到一半,我还不知道作者所谓的皮囊是什么,只是有着“躯壳”这层理解。到后半部分,越来越多的文章直指作者本身的内心活动,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撕开,也把自己熏得满眼泪光。我不再想给皮囊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慢慢明白作者要表达的内容“皮囊只是人体的一个躯壳,终有一天,时光会把它带走,但我们还有心,通过心去温暖彼此照亮彼此”这本书不仅有着心灵的陈述,更有关于没有表达却无比伟大的爱情,有着城市化发展的变迁,有着乡下人的偏见和纯朴,有些浓浓的故乡情……有些许多许多东西,但是,正如书的最后一段所说,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所以,在我们不同的人生阶段再读这本书,定会有别的感受。但此刻,?它照亮了我内心小小的一部分,也愿他能去照亮更多人的内心,让我们懂得所谓的“理解”。好书!

《皮囊》读书笔记14

  已经好久没有看一本书让我又画又写。

  让我这么血脉喷张。我种文学小说,我是排斥的,我好像不喜欢听这种故事,总觉得那种心理学,经济学,如何使人变得聪明,会说话,才是让自己变强的决胜法宝。我好像在厚朴的身上看到自己欲张狂妄的不可一世的理想,总觉得自己应该是放荡不羁,活得洒脱,与众不同的。然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那种总是被梦想膨胀撑大的自己心里有把秤,曾经内心也有一万种幻想出来的愿望和现实也很冲突。

  或许正是没有厚朴那样对内心欲望强烈的实现所抱有的决心,所以只能弱弱的放弃。在我这个年纪也很通熟的想要强调理想,就是以后怎么尽量赚到钱怎么能做出一番大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功利心,但是始终明白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也在被现实一步步的磨平棱角,但也明白社会就是这样的。改变不了世界,所以只能改变自己。唯一觉得庆幸的是,作者想要珍惜的,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去做。作者说的话让自己很有共鸣,不管是阿太说的,还是对于母亲对于父亲的强烈执着的爱,还是病房里人心与人心之间的隔阂,厚朴被幻想出来的欲望撑破的自己。还是阿小的逐利。张美丽的追求……都让我觉得生活很现实。

  同时也很有血有肉。在各自的皮囊里无处安放躁动不安的灵魂经过多少次的挣扎才会找到一种与社会现实的相处的模式。你我他都是。很值得自己思考。

《皮囊》读书笔记15

  其实现在很晚了,但是又急于分享今天的收获。今天用零散的时间,读完了《皮囊》,虽然很早之前就有人推荐给我,,,虽然读过一些,但是可能年龄和经历都没到,于是就体会不到作者说的那些话,今天是真的明白了,很震撼的明白了。。

  现在也不是很明白,为啥他要花费这么多的笔墨描述他的父亲,可能“文展”和“厚朴”让我觉得更加震撼吧。

  现在其实很想把这篇文章全部都摘抄到这里,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呢?可能同为北漂,可能同是小镇出身,可能我的成长也是阶梯式的,所以我比那些城里的孩子,多了一些---浑厚。

  乡村的小学,初中,县城里的高中,天津市的大学,北京的工作,每个阶梯,每个成长,都是这么有足迹,,,,即使这样,我也觉得我和厚朴是这么的相似,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和这个社会的不融和。。

  刚读大学和工作不久的我很相似,总是在拼命感知人们希望听到什么,如何的哗众取宠,说不出来的恐惧,没有足够的自信,也没有足够的技术功底,也没有殷实的家底,,,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矮人一头,,现在回头想,为什么这么需要别人喜欢呢?大概是生存的本能吧。

  北京牛人太多,于是很容易和荷尔蒙相互催化,给人带来“世界确实无限展开”的那种眩晕感,这样的地方,确实需要那种战天斗地的人,也需要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

  时过境迁,或者说是年岁渐长,慢慢的也开始明白,能真实的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的抵达梦想的,不是不够一切的投入,而是务实,谦卑,甚至是你自己都看不起的隐忍。这一点,不得不说,杨小眼做的挺好的。

  其实,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着急,仓促,同时又强烈而真挚的拥抱世界的想象。

【《皮囊》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皮囊》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