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石头记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石头记读书笔记1
自己读红楼,虽常有人夸“奇书”,却没人说得出奇在哪里,自己只是感觉书中的一种气氛,让人沉醉,但说来说去,总也脱不出“小说”的低范畴,把故事讲的动人而已。
事实上,红楼表面也确乎如此,大而论之,与篇头作者贬低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底子,但是被奉为经典甚至“红学”出现也是事实,那么它必有与众不同之处。
从前知道的,一是大背景——荣宁府由盛转衰,小背景——曹先生医学成果。但真正看时,这两件事离自己都很远,并且,若仅仅是如此,也太普通了,盛极而衰而已,个人身世性格反映而已,这样的书世面上虽不多,却也不少,既如此,有何稀奇。
答案就在脂斋评本里,尤其是评论最多的甲戍十六回。
若说红楼是个密码本,脂斋的评就是原文,没有原文,旁人看到的就是密码本的胡编乱造,纵是察觉诡异,也不可能明白内涵。因为这本书与曹雪芹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他用这本书一边讲述着一边掩藏着。
这样做的坏处是,往往明珠暗投,珠玉蒙尘,读着不明就里轻薄于它,那么作这绞尽脑汁的隐喻岂不成了笑话吗,而胭脂所评便是一个桥梁,虽不宽阔总好过盲人摸象。将表面的歌舞升平和现实连接在一起,把曹雪芹沉重而深刻的感悟透出一角,可以说他二人是共生体。
可惜的是,“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又有“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两人相继早逝,书稿由另一亲人留存整理、发布,此时已没有了脂评。世人已不知“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没了解谜钥匙的红文,真如作者所说“谁解其中味”呢?
以上读邓遂文先生“走出象牙之塔”后论。读时,真有曹雪芹是独上英雄路之感,脂胭更是“化作了星尘了无痕”。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壮举,甚至亲人不敢将之发表。如今,应当重见天日了,可惜的是,又有几人知?
石头记读书笔记2
此本“癸酉本”,读之,与伏笔、脂批相合之处竟不少。然若以为原本,乖谬之处,略谈几点:
1.文字。虽为“过录”本,而文字风格实在不堪,尤以诗词为甚,若说是抄者之过,则少年学生抄书也不至于抄成如此之貌;若说是“凭记忆所写”,既然都能写得如此具体了,却还是有阙漏的文字,何不凭记忆补足?
2.情节。可谓“急转直下”,有人说是正照风月鉴,然而故事情节本身不是能够被腰斩的两面,所谓正反照,当是指视角而言。而此本的大多数情节,由剧变而至于牵强。如重要人物的死亡竟是被鬼魂索命(王夫人),许多人物虽有明确结局却也只在突如其来的情节中被一笔带过。故事确实体现了与伏笔的精确对应,却又仅仅是生硬的对应(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便一定是前者吊于林中,后者埋于雪地),情节本身似是为谶而写,更是毫无可读性。同时,一个回目挤进太多情节,仓促而缺乏节奏感。
3.人物性格。主要人物性情大变,如宝玉的轻易变心(经过一番思量竟觉得妙玉胜于黛玉,甚至要主动修书去讨好),黛玉轻易改变思想与性格,前后文完全失去联系,实目不忍视。
4.笔法。虚实互映的笔法难以再见到,而具体的'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北敌入侵、海盗猖獗),“真事隐去”的苦心荡然无存。
分析:此本既不是原本,则或是八十回本的粗糙续作,或是完整本的同人改写,或是与八十回本同样改写自同一底本的作品。若为后两种可能,则反衬出“增删五次”的八十回本作者的语言功力。推测此作者为自身的特殊目的而重新安排了后期情节,之所以与伏笔和脂批有众多对应,正是有底本的基本情节对照,或者直接利用脂批改编创作。若依此论,倒也可由此本之改编而窥见原本情节之脉络(私以为尤以贾府衰亡之速、悲喜交集之处可一窥原本之貌),但绝不可认真。其实红楼之结局,读者以其伏笔、批注也可大略想见,自然不似百二十回本之不痛不痒,然亦必不及此本之惨象环生,更不应以如此不堪之貌行于世。
叹:误人子弟之书,而好事者誉之,实非红楼可有之面目。有云观此书而释怀者,在下苦笑一声,实是:到底意难平。
石头记读书笔记3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但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不过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就只有贾宝玉了。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含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石头记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石头记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