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案 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蝉》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蝉》教案 1
【学习目标】
1.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含义。
2.学会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3.能够用这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理解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课文提示】
1.作者刘向(约前77—前6)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九叹》等辞赋33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2.选自《说苑》。《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词语积累】
悲鸣饮露委身曲附傍延颈务欲得其前利顾患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
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翻译:园子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
原文: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翻译:蝉高高在上一边悲伤的鸣叫,一边吸饮露水,(它)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后面;
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翻译:螳螂紧贴树枝弯曲前肢想捕食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
原文: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翻译: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弹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翻译:这三种情况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忌它们后面的灾祸啊。
【课文分析】
蝉、螳螂、黄雀在同一背景的舞台上,演出着相似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却都在于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人如果这样,也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杀机,最终是免不了要招致灾祸的。所以,居安思危、近忧远虑,应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原则。
【思考问题】
1.本故事给我们叙述了怎样一种场景?
(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想象:拿着弹丸的人欲射黄雀——黄雀延颈欲啄螳螂——委身曲附的螳螂欲取蝉——蝉正得意洋洋地饮露。)
2.怎样描写蝉、螳螂、黄雀的?
(“蝉”、“螳螂”、“黄雀”都为眼前的利益而显示出得意忘形的神态:蝉——悲鸣饮露、螳螂——委身曲附、黄雀——延颈欲啄。然而它们不知道悲剧即将发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本来是告诫君王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现在用来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备后患的人。)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
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
螳螂
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
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什么?引读——攻打楚国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是身后隐伏的祸患。千万不能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祸患,板书:(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们的反对、苦劝得到的是——出示——引读,少年的故事令吴王恍然大悟,—
—引读。
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
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
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语言看似寻常,却是精心设计,一步步地让吴王明白事理。练习对话朗读。语气应怎样?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
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借故事来说明事理,我们会在生活中找到与之相似的例子,从而深受教育启发。课后,请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存在着“螳螂捕蝉”的现象呢?
板书: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反思:
这篇课文有许多名师开过公开课,所以在上这课时,我停犯难,因为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尽量不要重复别人的设计,以免有邯郸学步之疑。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免有带着镣铐舞蹈的嫌疑。
综观这节课的设计,有几个亮点:
1、几个语言训练点设计较好。如“不堪设想”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想象吴国的命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对词语的认识。
再如,“大臣会对少年说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艺术,除了寓意的揭示,还让学生领略了说话的艺术与效果。
还有,为了走进文本,我还设计了一些口述训练,如望着眼前的(),蝉、螳螂、黄雀心想:();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2、课外资料的补充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学生上下工夫,用相对整合的问题让学生有表达的空间。
2、概括主要内容时,学生讲得很罗嗦时,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3、提问要相对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琐碎。
《蝉》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1、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从“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2、讲读第4-11自然段。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同桌分角色练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要求:注意读好吴王、少年对话的语气,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指名分角色朗读。
(3)少年究竟给吴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讲述出示故事内容)
①用“”划出故事,并练说。
②指名讲故事。提示:讲故事要生动。
③你觉得故事中,哪句话讲得最有道理?
④讨论:你觉得少年所讲得“它们”表面上指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⑤引读故事。
⑥少年讲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2、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
3、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
四、深入探究。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复述寓言故事。
《蝉》教案 3
目标预设:
1、抓住文中描写蝉儿蜕变的相关语句,通过反复读文,结合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等策略,体验蝉儿蜕变的痛苦,并通过蝉儿两种结局的对比,从而懂得人要学会勇敢面对成长中的痛苦,《瘸蝉》教学设计。
2、在读文中,初步体会借事喻理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学情预设应对策略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深入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第十自然段)
师:这一段关于蝉的描写在昨天的朗读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找两个同学读一读。
引导学生概括蝉儿的不同结局。
2、再读一读这一段他们的经历究竟不同在哪儿?
3、那么我们去看看那些蜕变成功的蝉多经历了哪些痛苦。自己读5-8自然段,哪些词句最让你感受到蝉儿经历的痛苦,画下来,并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4、学生交流读书收获。
(1)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蝉儿蜕变的痛苦经历。
(2)播放蝉儿蜕变的视频。让学生交流看后的体验。
5、尽管这种经历难以忍受,尽管这种痛苦撕心裂肺,但是弱小的蝉儿终于熬了过来。
指名读描写蝉儿蜕变成功的句子。
6、可是还有一只蝉,由于在蜕变中被迫接受了苏格拉底的帮助,而成为了一支瘸蝉。
指名读描写瘸蝉的部分,心里什么滋味?
三、总结升华
1、读到这儿,每个人的内心一定百感交集,用三言两语记录下你此时的感受,教案《《瘸蝉》教学设计》。
2、师:不同的经历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要学会勇敢面对成长中的痛苦。
学生能概括成一句话。
学生找到关键语句"多经历了一些痛苦""经他帮助"。
预设1:学生找到第八自然段
预设2:"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似乎没有一点变化"、"裂开一道细细的缝儿"等。
学生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生交流此时的心情。
学生的体验应该是多元的:无奈、悲哀、痛苦、怨恨---
学生的感受如果单一
利用提炼关键词的方式概括成小标题。
教师点评学生读书方法。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1、教师随机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通过倾听互相交流补充。
2、引导学生利用瞻前顾后的读书方法,结合第二自然段的描写体会为何蜕变如此艰难。
比如抓住"裹"让学生同"包"比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壳与蝉的身体血肉相连的那种紧密。
3、就是这样一层血肉相连硬壳从蝉儿柔嫩的肌肤上撕扯下来,这是一种怎样的痛啊?教师范读第7自然段,学生闭眼想想蝉儿蜕变的经历。
4、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你看到了吗?你感受到蝉儿的痛苦了吗?这痛苦在苏格拉底眼中是刀?是火?是剑?是针?
教师再次引读第8自然段:你看到了吗?你感受到蝉儿的痛苦了吗?这痛苦就是刀。就是火。就是剑。就是针。
如果你就是刚刚经历了蜕变的蝉儿,你想说些什么?
让学生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师小结:虫儿们虽然多经历了些痛苦,但正是这种痛苦换来了此时的美丽,成就了它们飞翔的梦想。
想象蝉儿的神情,从它的眼睛里读出了什么?
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教师第三次引读第8自然段:这只蝉虽然少了身体的痛苦,但此时蝉儿内心的痛苦胜似刀!胜似火!胜似剑!胜似针!
引导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谈。
拓展阅读《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中的精彩段落帮助学生更好体验。
"七"中国~
《蝉》教案 4
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一、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朗读,学生讨论对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做出解答,并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对它的理解是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好好地活。此句也是全文的文眼。
2.这是作者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但作者以往对蝉的认识却是那么浅薄,以往作者眼中的蝉是什么样子的?
——文中第1、2自然段,写出蝉的烦人、聒噪,病蝉的微弱、细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
3.作者对蝉的厌烦转变为宽恕、理解,那是什么让他思想转变呢?
——是朋友的话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小生物。(全班齐读朋友说话的内容)
4.朋友的话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
——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是九十年还是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活过。
5.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作者也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最后两段。
二、写法探究
1.探讨:作者由以往的“烦”转变为现在的“宽恕”,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先抑蝉的厌烦、微弱、细小,听了朋友的话后令作者惊讶起来,对蝉产生了同情和理解,此处开始扬。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2.探究质疑:最后结尾句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由结尾的“宽恕”照应开头的“烦”,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三、体悟升华
1.你是怎样理解结尾句的?
讨论并归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对蝉而言,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执著地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对蝉的不敬全部消除了。
2.探讨:你认为应该怎样做生命才有意义?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蝉》教案 5
教学目标: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3、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夏天的时候,当同学们午睡时候,如果有几个蝉在窗外聒噪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非常讨厌,好像很少人喜欢蝉,但是蝉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蝉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3、是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作者的态度?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作者写蝉,先抑后扬。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5、“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蝉》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积累词句,丰富语汇。
2、品读重点语段,品味精妙的语言,从中感受、体验捉蝉的趣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结尾处“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的深刻,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段特殊的声音,一段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想不想听?(想)好,那就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用心聆听吧!
2、交流感受
师: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听得很入神,有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有的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来,说说看。
3、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跟蝉声有关。(板书:30捉不住的蝉声)
二、自主阅读,品位文本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师:我们湘乡有句俗语——“读白眼文”,意思就是有的人读完一篇文章后,根本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你愿意做这样的“马大哈”吗?(不愿意)既然如此,就请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
课件出示问题
(二)交流读书体会
师:读得真是认真,半天也没抓着一个“马大哈”,相信大家对于老师的两个问题已经胸有成竹了。
1、出示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令年过半百的作者回忆起儿时的捉蝉趣事?
师:你从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跟大家读读,要读出味道来哦!
(生读,课件展示所读内容)
师:想不想听听大家对你的评价?(想)要是人家专挑你的毛病呢?(……)恩,不错,虚心的孩子最有出息!好的,哪位专家来点评一下?
生评(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出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师:正是这突如其来的蝉声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令作者想起了童年捉蝉的一幕幕。
板书:听蝉——想起童年
2、出示第二个问题:你体会到了作者捉蝉的那份快乐吗?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把你的感受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课件跟踪播放学生读到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出捉蝉之趣(包含捉蝉时的乐趣、捉到蝉后的乐趣)。
小结:
板书:捉蝉——其乐无穷
是啊,这么有趣的经历怎能不让人怀念童年呢?因为……。
学生接(课件同时展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回来。
3、出示第三个问题:捉蝉带给了作者无尽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可文章结尾处却写道“捉得住蝉,捉不住蝉声”,言语间似有一丝遗憾。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总结学生发言:是啊,笼中的画眉为了自由宁肯选择死亡,被关在铅笔盒里暗无天日的蝉又怎会吟唱自由的赞歌呢?自然的美是需要自然呈现的。
(课件出示“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
板书:悟蝉——美是自然呈现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美好的回忆,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待学生交流完后课件展示,总结全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的声音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也像简贞阿姨一样,竖起自己聪慧的耳朵,睁大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去聆听,去关注生活、关注大自然吧!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捉不住的蝉声》是台湾女作家简帧的散文。作者通过文章让大家了解到万物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爱大自然就是要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夏日捉蝉的乐趣。
3、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久违的蝉声——童年的回忆——捉蝉的感悟怀念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5、布置作业。针对五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小结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表达的对应内容,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蝉》教案 7
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从关键词入手有条理的复述课文的方法。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
★通过课文具体语段的品读,感受蝉蜕变过程的痛苦与煎熬,感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述。
★读懂故事内容,深入思考文章揭示的道理,并联系生活实际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具体语段的品读,感受蝉蜕变过程的痛苦与煎熬,感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述。
教学难点:读懂故事内容,深入思考文章揭示的道理,并联系生活实际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蝉蜕变过程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瘸蝉》这一课,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学得很认真,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出示课件:填词)回忆课文内容,谁来填写课中词
( )地爬行 ( )的过程
( )地战栗 ( )的一幕
( )的翅膀 ( )的动作
(笨拙 痛苦 美丽)凭自己的力量成为真正的蝉
(神秘 惊心动魄 极其轻柔)经他人的帮助成为真正的蝉
2、出示正确答案,指导学生读词,要读出词语。
3、你能来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吗?看谁说得有条理。
二、理解课文内容,走进文本,体会情感。
1、通过对本文的初步学习,你一定有些疑问?
(生两三个)
2、(1)过渡:请同学们带着你的问题童老师一起再次走进课文《瘸蝉》。
(板书:《瘸蝉》)
根据阅读提示,画出令你感触很深的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理解和感受。
(2)汇报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朗读,感悟。(此处为重点教学)
重点在七、八两个段落。找到后说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读一读,一人读后,其他人评价,好的再读,其他人齐读,不好的改进后,这个人也要再读,一定要把读落到实处。
(1)虫儿痛苦的战栗着,背部弓起,就像一个驼子。这驼的背越弓越高,虫儿的战栗也越来越剧烈。
抓住“战栗”,“越来越剧烈”等词体会蝉蜕变的痛苦。
师适时点拨:蝉的幼虫非常稚嫩,就像婴儿的皮肤,这么娇嫩的身体要从角质的铠甲中钻出来,那要经受多大的痛苦。
指导朗读,体会蝉蜕变时所忍受的剧痛。
(2)是刀在剥皮吗?是火在烧身吗?是剑在剔骨吗?是针在穿心吗?苏格拉底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得跟着战栗起来。
抓住“刀剥皮”,“火烧身”,“剑剔骨”,“针穿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蝉蜕变时要忍受难以忍受的痛苦,无法想象的煎熬。
抓住“ 惊心动魄”,“战栗”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以及这种情景对苏格拉底内心带来的巨大震撼,对蝉的关心、怜爱,他仿佛和虫儿一起在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连续几个问句,渲染出了紧张,恐怖,让人心惊胆寒的气氛,引导学生边想象边朗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师渲染气氛:刀剥皮,火烧身,剑剔骨,针穿心,这些景象想起来都会令人毛骨悚然,这是多么难以忍受的切肤之痛啊!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时候。
(3)让我们亲眼来看一看这充满着煎熬与痛苦的蜕变过程吧
出示视频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蝉儿蜕变过程的痛苦。
(4)看完这段视频你一定有话想说。
(深谈感想,引出想帮助它)
3、好心的苏格拉底也想帮帮它!他是怎么做的呢?
苏格拉底打开知了笼,非常小心地从笼中取出一只虫儿,以极其轻柔的动作剥开束缚虫儿的硬壳,帮助它抬起头,伸出尾巴,蜕出翅膀,抽出六条腿。
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出这项工作是这么的艰难?
引导学生体会“非常小心”“极其轻柔”这两个词语形象的写出了苏格拉底生怕弄疼蝉的心理,写出了对蝉的怜爱。
引导学生从“取、剥、抬、伸、蜕、抽”这些动词中体会作者用词的极其准确,运用语言的巧妙。
师适时点拨:我们知道,这个蝉的幼虫非常的稚嫩,就像婴儿的的皮肤,稍不小心就会伤害到它,大家都试着把苏格拉底对虫儿的那种怜爱,把那种小心翼翼的,轻柔的动作体会着读一读。
(指导动作描写对人物内心反映的感悟,体会苏格拉底是出于好心在帮助它。)
如果是我们自己在经历苏格拉底这样的一个过程,心情会是怎么样呢?
那就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一段吧。
师结:苏格拉底就是这样好心好意,小心翼翼的帮助蝉蜕壳的,可结果却始料未及。
(4)那些凭自己的力量完成蜕变过程的虫儿们,虽然多经历了一些痛苦的煎熬,抖一抖,都展开了美丽的翅膀,变成真正的蝉;而经他帮助的那只蝉儿,翅膀却始终缩成一团,怎么也展不开,而且它的六条腿也是瘸的,爬动起来左摇右晃,极其笨拙。
第二天,孩子们看见爬满笼子的美丽的蝉,高兴得又蹦又跳。他们实在不忍心让这些美丽的小东西再关在笼子里,于是打开笼门,让它们恢复了自由。最后,隆重只剩下了一只蝉,一只缩着翅膀瘸着腿的蝉。
那些自己经过蜕变的蝉,虽然经历了痛苦的煎熬,但最后都展开了美丽的翅膀,飞出了笼子,飞进了绿阴,站在高高的树枝上,享受着夏日的阳光,快乐得歌唱起来,假如你就是这只美丽的真正的蝉,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可能会想些什么?
( 对比的写作方法)
三、联系生活,明白哲理
1、蝉在蜕变的过程中要经历无法想象的痛苦,难以忍受的煎熬,所以,他们才变成了真正的,美丽的蝉,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种刻骨铭心的痛,所以他们才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才感受到了生命的多彩。
我们在分享着美丽的蝉成功喜悦的同时,再来看看经过好心的苏格拉底努力帮助的那只虫,最后却变成了一只瘸蝉,如果你就是这只剩在笼子里的缩着翅膀瘸着腿的蝉,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能会想到些什么?
出示课件:我就是那只瘸蝉,
我想对好心的苏格拉底说
我想对美丽的同伴说
我想中对成长中的所有生命说
我想对生命所有的呵护者说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可从多方面来考虑:
苏格拉底的好心没能办成好事,善意却带来了悲剧。应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些痛苦,需要我们独自去面对,独自去承担,别人的好心未必有好的结果,善意可能会带来悲剧。
苏格拉底虽然是伟大的哲学家,虽然他知识渊博,但如果在某方面知识欠缺的话,照样会犯错误,所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避免犯无知的错误。
痛苦与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财富。
要凭借自己的力量。
要勇于磨练自己。
要了解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不要拔苗助长。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听了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老师想到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有这样的文字: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扶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总结
四、课下作业
(1)完成练习册第四题。
(2)用自己的话讲讲《瘸蝉》这个故事。
(3)推荐文章:《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蝉》教案 8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蝉》教案 9
教学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
3.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5.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重点难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
2.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教师直接导入揭题《蝉》。
2.介绍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二、小组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从中圈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地方,查字典认识生字。
2.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和记录自己赞同的部分,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针对讨论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
3.教师点拨,引导学习: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4.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说说诗的含义。
5.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诗的含义,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6.欣赏蝉的近景图和蝉鸣幽思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7.生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高
1.教师出示重点词语的意思,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现在你们能完整的说出诗句的意思了吗?)
2.集体交流,教师趁机拓展,《咏萤》是虞世南的另一首咏物诗,学生识读,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3.引导学生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含义:
的历:光明的样子 飘飘:在风中摇摆不定
恐畏:担心,害怕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解释诗句意思。
《蝉》教案 10
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⒈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
⒉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
⒊师小结: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⒋自主发言,说说你对这种行为和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二、观图,分析图意。
⒈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⒉拼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⒊哪些是非讲不可?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
⒋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⒌想后:结果会怎样?
三、明确演讲要求。
⒈设计演讲要注意的三点。
①想好演讲的内容。(我敬佩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要敬佩,怎样敬佩,我看不惯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看不惯,怎样改变这种现象。)
②列提纲,安排演讲思路。
③根据自己特长:选合适的表达方式。(语言流畅,态度自然大方,有感情。)
⒊同桌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演讲准备。
四、小组畅谈,全班交流。
⒈以小组为单位畅谈。
⒉鼓励第一次畅谈不理想的同学再来。
⒊综合评议,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到全班演讲。
⒋各组代表演讲。
⒌小组评价,选出最佳演讲者。
五、扩展运动。
写一篇作文,把”最敬佩的行为“或”看不惯的现象“写下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螳螂捕蝉》练习题(北师大版)
小学语文的学习其实并不难,我们精心为广大小学生朋友们准备的六年级上册语文螳螂捕蝉练习题,希望可以作为大家课后练习和考前复习的参考资料!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②悲鸣:动听地鸣叫。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④委身:曲身。⑤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⑵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⑶黄雀延颈()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
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螳螂捕蝉:
1、⑴要;⑵旁边;⑶伸
2、⑴树;⑵蝉;⑶螳螂;⑷黄雀
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蝉》教案 11
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已有许久,未尝去关心蝉声。耳朵忙着听车声、听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听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听朋友附在耳朵旁低低哑哑的秘密声……应该找一条清澈洁净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为我听不见蝉声。
于是,夏天什么时候跨了门槛进来我并不知道;直到那天上文学史课的时候,突然四面楚歌、鸣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一跳。我提笔的手势搁浅在半空中,无法评点眼前这看不见、摸不到的一卷声音。多惊讶!把我整个心思都吸了过去,就像铁沙冲向磁铁那样。但当我屏气凝神正听得起劲的时候,又突然,不约而同地全都住了嘴。这蝉,又吓我一跳!就像一跳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地,突然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松了绑;于是我的一颗心就毫无准备地散了开来,如奋力跃向天空的浪头,不小心跌向沙滩。
夏天什么时候跨了门槛进来,我竟不知道!
是一扇有树叶的窗,圆圆扁扁的小叶子像门帘上的花鸟绣,当然更活泼些。风一泼过来,它们就“刷”一声地晃荡起来;我似乎还听见嘻嘻哈哈的笑声,多像一群小顽童在比赛荡秋千。风是幕后工作者,负责把它们推向天空;而蝉是拉拉队,在枝头努力叫闹。没有裁判。
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因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回来。
首先捡的是蝉声。
那时,最兴奋的事不是听蝉,而是捉蝉。小孩子总喜欢把令他好奇的东西都一一放在手掌中赏玩一番,我也不例外。念小学时,上课分上下午班,这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才有的优待,可见我那时还小。上学时有四条路可以走,其中一条沿着河,岸边高树浓荫,常常遮掉半个天空。虽然附近也有田园农舍,可是人迹罕至,对我们而言,真是又远又幽深,让人觉得怕怕地。然而,一星期总有好多趟,是从那儿经过的;尤其是夏天。轮到下午班的时候,我们总会呼朋引伴地一起走那条路,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捉蝉。
你能想象一群小学生,穿卡其短裤、戴着黄色小帽子,或吊带褶裙,乖乖地把“碗公帽”的松紧带贴在脸沿的一群小男生小女生,书包搁在路边,也不怕掉到河里,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脚上一脚下地直往树的怀里钻的那副猛劲吗?只因为树上有蝉。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
“抓到了!抓到了!”有人在树上喊。赶快下面有人打开火柴盒把蝉关了进去。不敢多看一眼,怕它飞走了。那种紧张就像《天方夜谭》里,那个渔夫用计把巨魔骗进古坛之后,赶忙封好符咒再不敢去碰它一般。可是,那轻纱般的薄翼却已在小孩们的两颗太阳中,留下了一季的闪烁。
到了教室,大家互相炫耀铅笔盒里的小动物——蝉、天牛、金龟子。有的用蝉换天牛,有的用金龟子换蝉。大家互相交换也互相赠送。有的乞求几片叶子,喂他铅笔盒或火柴盒里的小宝贝。那时候打开铅笔盒就像开保险柜一般小心,心里痒痒的时候,也只敢凑一只眼睛开一个小缝去瞄几眼。上课的时候,老师在前面呱啦呱啦地讲,我们两眼瞪着前面,两只手却在抽屉里翻玩着“聚宝盆”。耳朵专心地听着金龟子在笔盒里拍翅的声音,愈听愈心花怒放,禁不住开个缝,把指头伸进去按一按金龟子,叫它安静些;或是摸一摸敛着翅的蝉,也拉一拉天牛的一对长角,看是不是又多长一节?不过,偶尔不小心,会被天牛咬上一口,它大概颇不喜欢那长长扁扁被戳得满是小洞的铅笔盒吧。
《蝉》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很、有、名、本、领、以、为、然、识、结、永”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笔画“横折提”,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识、本”。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3、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4、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重点难点】
1、能借助拼音读准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笔画“横折提”,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识、本”。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
天热爬上树梢,
总爱大喊大叫,
明明啥也不懂,
偏说知了知了。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一样的鸣叫器官。
3、蝉也叫知了,因为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播放蝉鸣声)这样的叫声真难听,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4、出示: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1)指名读,把句子读正确。
(2)学习生字:有名 本领 正音。
(3)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哪些有名的歌唱家想来教蝉本领呢?蝉的表现怎样?
2、交流、板书:黄莺 画眉 云雀(可简单介绍)
3、开放式回答:有名的歌唱家黄莺、画眉和云雀想教蝉本领,可是蝉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蝉的叫声很难听,有名的歌唱家们到底要教蝉什么本领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2节,思考。
2、交流:(可出示句型,填空)
(1)黄莺想教蝉发音,画眉想教蝉识谱,云雀想教蝉唱歌。
(2)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3、板书 黄莺 画眉 云雀
发音 识谱 唱歌
老师给你们一个填空,请你们想一想,该怎么说?
出示: 、 和 分别想教蝉 、 和 。
学生思考,准备
4、蝉学会这些本领了吗?读读课文第三节
果然,蝉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而且,它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这里有个生字:永。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书空
5、蝉怎么就没学到本领,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读读第2节,其他小朋友好好想一想。
交流、补充板书: 不以为然 摇头 很不耐烦
6、学习:不以为然 生字:以、为、然
7、指导朗读:
(1)听蝉与黄莺、画眉和云雀三次对话的录音,感受蝉的语气。
(2)出示黄莺和蝉的对话:
黄莺飞来了:“我教你发音吧!”
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①指名同桌读,把句子读正确。
②自由读,想想蝉是怎样说话的?
③体验朗读。
(3)同桌合作,读蝉和画眉、云雀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分角色练读、比赛读。
蝉对教它本领的黄莺、画眉和云雀感到不以为然、不耐烦,结果怎样?
8、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三节。
9、说话练习:
那么多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可到现在为止,蝉还是只会“知了,知了”地叫。学了课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要求句子规范、连贯,意思明确。)
四、复习巩固
1、双轨火车:读字组词。
2、欢乐蹦蹦跳:积累词语。
3、读句子:
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别着急,你能行!”
(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读。
(2)你能试着也用“很不耐烦”和“耐心”说一两句话吗?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1、认识“言字旁”,观察笔画“横折提”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了解“本”的笔顺,适时渗透笔顺规则。
3、学生当堂描写:识、本。
《蝉》教案 13
【教材简介】: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
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重在发展学生语言,注重培养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进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设计思路】:
由成语交流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对比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实运用。
【教学过程】:
一、 说成语,导入学习
1、师: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
4、指名回答
5、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学生齐读课题。)
二、 品读“劝”,感悟人物
(一)学习大臣的“劝”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如果……)
追问:那么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3、师:比较一下,你赞同谁的意见?为什么?(大臣们,他们考虑比较周全。)
4、师:是啊,但是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吴王怎样?
(“可是吴王固执……谁敢来……处死他!”)
5、指导读好吴王的话:指名读——齐读
追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吴王主观、专横、固执、甚至有点凶狠残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故事,品读“劝”
1、轻声读课文2-12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说,师相机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
2、讨论:这位少年仅仅要为吴王讲这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地方找到理由?
(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想去劝说吴王。”“可是,……怎么办呢?”
(2)“……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少年冒死巧谏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他非常爱国。)
(3)“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表现了少年的欣喜激动之情,表现了机会的来之不易。)
(4)“我在打鸟”(表现了少年的机智)
“吴王来了兴趣”(说明少年的话起了作用,显示了他的机智。)
3、师:少年的故事讲得怎样?(形象生动,鲜活有趣。)抓住各种人物的动作来体会。
师:少年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吴王听了仿佛真看到了这一有趣的景象,这足以证明这少年非常机智。
4、师:那么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劝说吴王取消攻打出国的念头。)
追问:他的理由是什么?(“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隐伏着祸患呢!”)
师:对,这既是少年告诉吴王不要轻易攻打出国的理由,也是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文章的中心。(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学生齐读这句句子
5、师: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连声说……取消了……念头。”)
(1) 理解:恍然大悟
(2) 问: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到了什么?
(吴王受到了少年的启发,明白了他攻打楚国的想法,也好比这蝉、螳螂、黄雀,只顾了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的隐患。)
(3)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吴王身后的隐患是什么?(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4)纵观全文,哪两句话前后照应?
(“大臣们以为……”和“蝉、螳螂、黄雀,它们……”)
6、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比较“劝”,感悟人物
1、教师引导: 大臣们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少年也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他们都是为了——(生答:国家),他们都有一颗——。
2、问:都是劝,可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3、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考
(指名答:少年通过讲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4、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指名答: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5、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动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指名答:智劝、巧劝。)
6、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名答: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胆识过人、机智勇敢)
三、表演故事,深入体会
1、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
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
(强调: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2、一组同学表演,其余学生做导演,策划一下在适当之处加入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
3、指名一组表演,适当点评。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
2、学了课文,你想到了哪些词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五、布置作业
1、 课后第3题
(1)处死:“死”与“生”相对,表示失去生命。
(2)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2、 课后第4题
因为吴王从少年的话中受到了启发,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他明白了自己想要攻打楚国的这一做法,就好比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所隐伏的隐患,即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所以,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 补充
(1)积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2)联系实际,说说对“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隐伏着祸患呢!”的理解。
(例:贪玩图一时快乐而不做作业,结果考试考不出,老师批评,父母责骂,升学成问题……)
《蝉》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讲一讲这个故事。
②指名讲这一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 )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
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直接切入第一个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利用表格辅助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
⑥练读“蝉、螳螂……祸患呢!”
⑦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理解:“恍然大悟”;练读吴王说的话)
⑧你能说说吴王明白了什么吗?
(重点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
⑨这样看来大臣们一开始对吴王的劝告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却听了少年的话了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可以在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
a 小组讨论交流
b 品读课文体会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少年的计谋巧妙。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在默读课文时可以在书上勾勾画画,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写在旁边。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抓住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灌输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道理的深刻。〕
2、小结
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
(板书:巧劝 智劝)
3、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多媒体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3、 那么如果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什么题目?
〔设计这样两道练习,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教学的训练,更是为了引导学生能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感悟,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激活思维。并且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从多角度去评价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因为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感悟、欣赏比理解内容更重要。〕
(少年智劝吴王)
四、布置拓展小练笔
(多媒体出示练习)
你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蝉》教案 15
一、听写词语,引入故事。
1.能与同学们合作是我的荣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寓言故事,你来读课题。
大家都带练习本儿了吧?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5)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
2.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奖励自己一个五角星。(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投影展示?)
3.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二、指导学生练讲故事。
1.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先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让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2.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施以鼓励)
(预设: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 )
3.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师指指听写的词语。) (她还能将听写过的几组词语都恰当地用在故事里了。)表扬,鼓励。谁还愿意让大家享受一番?
三、读通课文,理清思路。
1.我们讲的故事就叫——(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
2.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 (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吴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适时引导学生读第一节。)
3.写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 (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适时解决疑惑
4.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 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
5.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足智多谋、机智勇敢……)
四、自导自演,表演故事。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请两位同学上台)你们两个是演员,谁是导演?
今天请大家当导演,给这两位演员导一导表演的动作、说话的语气等。(给“小导演”们导的机会。)
2.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旁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
(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表演。)
(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付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你的未来又多了一条路可走,说不定能成著名演员呢!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像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下课)
【《蝉》教案】相关文章:
1.《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