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混合运算》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混合运算》教案1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铺垫
1、计算。
(1)7又7/8+4又5/12+2又1/6(2)7又7/8-4又5/12-2又1/6
2、投影片反馈、评讲。
二、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改变复习题(2)的运算符号后出示:
7又7/8-4又5/12+2又1/6
审题: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今天我们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出示课题。
三、教学新知
教师提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谁能说出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括号里面的。)
1、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尝试计算
(2)投影反馈:
解法1:7又7/8-4又5/12+2又1/6
=7又21/24-4又10/24+2又4/24
=5又15/24=5又5/8
解法2:7又7/8-4又5/12+2又1/6
=7又21/24-4又10/24+2又1/6
=3又11/24+2又1/6
=3又11/24+2又4/24
=5又15/24=5又5/8
(3):
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做题时要注意观察题中各数字特点,运用合理方法进行计算。
《混合运算》教案2
教案说明:
本节课是一节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简算的练习课.这节课通过简算的识别、简算的应用及简算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教案中安排了练中学,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体验.尤其在教材的最后有意安排的创造性题目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第九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算的定律和性质,从而使运算简便.
(2)认识并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几种简算形式.
(3)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
运算定律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练习:(在篇子上,学生集体练习)
(1)0.3+1.4+0.7+0.6
(2)1.25×52×0.8
(3)5-1.42-0.58
(4)36×2.5
(5)8.3×8+8×4.2
订正口算.(请学生叙述是怎样计算的)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算定律和性质在小数四则运算中的使用.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其使用方法.
二、判断下列各题能否进行简算.
(1)0.35+0.65×0.3+0.7
(2)6.3+3.7÷0.25×4
(3)10.5×4.2×5.8×10.5
(4)3.14-1.25+0.75
(5)3.28×2.7+7.3×3.82
小结:在使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前,既要注意数字特征又要注意符号特征.
三、计算下列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在篇子上,学生进行练习)
(1)3.46×5.4+4.6×3.46
(2)0.48+0.25×1.22×4
(3)18.65-3.4×2-9.6÷3
(4)3.7×6.3+2.7×3.7
师:
(1)请学生在篇子上完成下列练习.
(2)(通过直投)请学生叙述计算方法.
(3)请学生讨论总结这几道题的简算特点.
小结:简算有多种使用情况,审题和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四、选择你认为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1)0.7×0.3÷0.7×0.3
A.原式=(0.7×0.3)÷(0.7×0.3)=1
B.原式=0.21÷0.7×0.3=0.3×0.3=0.09
C.原式=0.7÷0.7×0.3×0.3=1×0.3×0.3=0.09
(2)7.6×2.7+7.2×(11-3.4)
A.原式=20.52+7.2×7.6=20.52+54.72=75.24
B.原式=7.6×2.7+7.2×7.6=7.6×(2.7+7.2)=7.6×9.9
=7.6×10-7.6×0.1=76-0.76=75.24
(3)4.8×5.2+7.3×4.8
A.原式=4.8×(5.2+7.3)=4.8×1.25=(8×12.5)×0.6=100×0.6=60
B.原式=4.8×(5.2+7.3)=4.8×1.25=(4+0.8)×12.5
=4×12.5+0.8×12.5=50+10=60
五、下面各题能否进行简算:(学生讨论研究)
(1)36×0.42+6.4×4.2
(2)7.5×45+2.5×17
板书:创造性简算
六、小结:
师: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七、板书设计 :
《混合运算》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观察算式,说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出示:120÷6+4×2120÷(6+4)×2
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集体口头解答。
2、小结计算顺序。(小黑板出示)
回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提问:比较这两题,你还发现了什么?
总结:括号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巩固前两课所学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整理信息。
谈话: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2个小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信息)
根据回答板书相关信息: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谈话:请你列综合算式,算出美术组有多少人。
指名板演,并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提出问题,分步解答。
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
板书:合唱组:84人
提问: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
提问: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你想到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板书: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先求出什么?(美术组的人数)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算过了,只要再加一步。
板书:84÷28=3(口答)
3、尝试列综合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自备本上试试看,只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4、说明: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出示方法三:84÷[(8+6)×2])。
谈话: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
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谈话: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独立完成计算,最后集体校对)
5、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提问: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
84÷[(8+6)×2]
=84÷[14×2]
=84÷28
=3
谈话:口答。有错的同学请你订正一下。
谈话: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谈话: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6、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谈话:打开书39页,请你把书上的空白填一下,填好了和黑板对照一下。
设计意图:把例题分解组合成两问的题目,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能使学生对中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有更深的了解。
三、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说运算顺序)
同桌相互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做“想想做做”第2题。(比一比,算一算)
(1)观察每组的三道题,说说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同桌活动,每人说一组题。指名说:重点讨论同样的数、符号,为什么运算顺序会不一样)
(2)男、女生各计算一组,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总结:看来,虽然每组的三道题目数据一样、运算符号一样,但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就不一样了,结果也不一样了。
(还可让学生说说体会,仔细看题、细心计算的习惯培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2)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比比算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更全面的认识。
四、拓展知识,评价总结
1、谈话:每一个数学知识、任何数学方法的背后,总是凝结着人类漫长的探索过程。一个个括号的产生,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人类无穷的勤劳和智慧。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交流: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混合运算》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重点:
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难点: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常规口算(精选含有加、减、乘、除运算的口算)
二、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 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说明:可以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板书:划线用色笔标出),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习,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7、同级运算的规则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回忆同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五、总结
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什么顺序计算?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混合运算》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的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混合运算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困难不是很大。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课堂活动:64÷8+32 80-5×9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
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提出问题,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说说图上所能看到的数学信息?
生:阿姨买了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同样的儿童衣服一共用了207元,成人衣服一件120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
师:先列分步算式,再列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3、全班交流。
(1)指名说分布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87(元)
87÷3=29(元)
(2)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
生:第一步求出的是3件儿童衣服的钱,第二步求的是1件儿童衣服的钱。
生: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3 (207—120)÷3
师问:要求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小组讨论)
生:必须先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
师:207—120÷3 这样列式能先算出3件儿童衣服的钱吗?要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应先算哪一步?
生:不对。
师:怎样才能先算207—120?这里要先算减法,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在减法这部分添上小括号,因为数学上有个规定: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所以(207—120)÷3是对的。
师:这个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4、完成试一试教材61页。学生独立计算,指定两人板演。
提问:这两道算式里都有括号,都要先算哪一步?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现矛盾,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解决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练习
1、说说运算顺序。(80-25)×8
2、第62页课堂活动2题。
3、计算:(34+22)÷7 25×(34-26)
四、达标反馈
1、比一比,看谁算的对。
35÷(21-14) (51-43)×7
2、找朋友,连一连。
3、一袋开心果有60颗,要想分给7个人,每人分9颗,还差多少颗?
五、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师:要是没有小括号呢?
生: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师:计算时要先理清顺序,再仔细计算。
六、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
51-43=8 8×7=56
2、第62页练习十五1—3题。
3、三年级有男生27人,女生21人,如果每排坐8人能坐几排?
板书设计: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分步:207-120=87(元)
87÷3=29(元)
综合算式:(207-120)÷3………………必须加小括号
=87÷3
=29(元)
答:一件儿童衣服29元。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混合运算》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下面各题:
教师:分数连加、连减为什么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二、学习新课
尝试计算例1。
通过订正找出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师:
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吗?
②例1与准备题比较哪相同?哪不同?(讨论)
③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说明:虚线框的部分,我们在计算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想,但在做题时这一过程可以省略不写,而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教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分两步计算,是一次通分好,还是分步通分好呢? 学生尝试计算并订正。 教师:①怎样计算简便?
②为什么分步通分简便一些?
说明:虚线框的`通分过程,以后计算熟练了可以不写,或写在草稿纸上,也可以直接写出结果,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教师:结果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3、按照下图的计算步聚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得数。
4、思考题:华和王英比,谁高一些?高多少米?
《混合运算》教案7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2.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指导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沟通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30-10053 (43+57)(28-21)
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要求学生将32+54018和100-(32+30)合并为一道题.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例1.100-(32+54018).
2.对照例1与复习题2,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指名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4.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先算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括号内的加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运算.
5.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6.反馈练习:
(90-212)12 70+(750-6511)
三、巩固发展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投影逐一出示)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2.变式练习: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投影出示)
484+24
然后利用抽拉投影片在式子的不同部分加上括号,分别形成:
(484+2)4
48(4+2)4
48(4+24)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285-15+203 285-(15+203 )
285-(15+20 )3 (285-15+20 )3
《混合运算》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计算。
2、知道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及递等式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用品吗?(出示教科书第30页主题图)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逛逛文具店,店里的商品可真不少!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商店里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师: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也一起到商店买学习用品。他们要买什么呢?
(出示问题)小军说:“我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设计意图: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呈现学生熟悉的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能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是有意思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二、解决第一个问题
1、师:大家愿意帮忙吗?在练习本上列式算一算吧。(绝大部分学生会分步列式解答,也可能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的情况)
2、学生板演 5×3=15(元)15+20=35(元)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做的对吗?谁来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认识综合算式。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像同学们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分别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地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板书:分步算式)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两道分步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算式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20或20+5×3(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一道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分步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这样分层推进,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相应的分步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
4、教学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师: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第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没有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
5×3+20
=15+20
师: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5×3+20
=15+20
=35(元)
5、认识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白: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都要先求出3本笔记本的钱数,再加上1个书包的钱数。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独立的一步算式,一个是乘法算式,一个是加法算式;综合算式是把这两个独立的算式综合成一个算式。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研究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把计算过程写下来,重视对混合运算书写格式进行指导,既便于学生看清楚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又能促进学生自觉按格式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解决第2个问题
1、师:小晴也想请你们帮个忙,愿意吗?(出示问题)小晴说: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
2、师:怎样求出“应找回多少元”?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尝试解答)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8×2
3、讨论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师:这道综合算式应先算哪一步?怎样把计算过程用递等式表示出来?
引导交流,使学生明白:要先求出2盒水彩笔是多少元,再做减数。因此在计算时,算式前面的“50”要照抄下来,写在被减数的位置上,减号也要照抄下来,把18×2的得数“36”写在减数的位置上。接着再计算减法。边交流边板书如下:
50-18×2
=50-36
=14(元)
4、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1)(2)两道综合算式,想一想,它们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第一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加法,乘法在算式的前面;第二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减法,乘法在算式的后面。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当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由于解答这个问题的综合算式是乘法在后,但要先算乘法,与学生已掌握的从发往右运算的习惯不相同,所以教学的重放在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交流时,要说出各题错在哪里。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不同,应先算哪一步,然后独立计算。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5、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6、拓展(机动):80 ○ 8 ○ 4=
(1)请在○里填入两种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同一级运算。
交流质疑:(教师指着含有加减运算的两条算式)这两题你能不计算就知道哪一题的结果最大吗?有什么奥秘跟大家分享一下呢!(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请在○里填入两种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及时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交流中总结、反思所学知识,对混合运算的价值再认识。】
《混合运算》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
生:买过。
师:买过什么文具?
生:买过2个笔记本和1支笔。
师:你买的笔记本每个几元,笔每只几元?
生:笔记本每个2元,笔每只1元。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生:5元。
师:你怎么算的?
生:先算笔记本的钱2×2=4(元),再算4+1=5(元)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类的问题。出示课题: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
师:生读题,说说要解决的问题。
生: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师:独立列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6个文具盒多少钱,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42+55=97(元)
师:谁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到一起吗?
生:可以写成:6×7+55
生:还可以写成:55+6×7
师:这两个算式对不对。(小组讨论)
生:第一个对。因为先算乘法,第二个先算加法。
师:像上面的算式无论乘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所以都对。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讲解: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在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试试身手。
81-17×4
师:计算这道题时,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81-17×4
=81-68
=13
再次总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9页试一试。
2、将下面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1)3×5=15
20+15=35
(2)6×8=48
48-18=30
3、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岁?
答案:1、536、 1 2、20+3×5 6×8-18 3、28岁
四、达标反馈
1、24×3+19 (注意运算顺序)
2、森林医生。(改正错误)
16+40×8
=56×8
=448
3、小红拿50元钱去买8个6元一个的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
答案:1、91 2、16+40×8 3、2元
=16+320
=336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回顾一下,综合算式中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再算加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加减是同级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我会列式计算。
3个7再加28是多少?
71减去6个8是多少?
2、我来算一算。
65-8×8 20+5×5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妈妈买来1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1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答案:1、49、23 2、1、45 3、37页 4、92块
板书设计:
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分步:7×6=42(元) 42+55=97(元)
综合:7×6+55
=42+55
=97(元)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混合运算》教案10
教学内容:
p.35、3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123+154
(可能还有):(12+15)(3+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 123+154
=36+154 =36+60
=36+60 =96(元)
=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
2406-217
45-20xx
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
84040-40040
25(30+20)
(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混合运算》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82页练习十五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运算。
2、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整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措施:
设计相应的计算题和实际问题,关注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
学生先回忆等式的性质,指名说一说。
观察每个方程,说说方程的特点。
提示:都要把方程的左边进行化简,再应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
学生独立解每个方程,指名板演,进行讲评,提醒学生自觉进行检验。
2、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7/8-2/3)×(7/10+1/5) (2/5+1/3)÷4/5+3/4
3/10÷[1/2×(2/5+4/5)] 7/16÷1/10-7/16÷1/9
(1-1/6÷5/12)×7/6 (4/25×99+4/25)÷1/8
学生独立计算,每人任选三题,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教师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并及时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练习十五第8题。
(1)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你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任选一题。
4、练习十五第9-11题。
(1)分析第9题,学生先读题并列出算式,然后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分析第10题,先说说数量关系再列算式,要让学生明白要求两个小队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先要算这两个小队一共采集树种的千克数和这两个小队的总人数。
(3)分析第11题,解决每一问时鼓励学生说数量关系并注意第2小题与第3小题之间的联系。
二、拓展练习
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食堂,星期一用去煤气7/4立方米,星期二用去煤气3/2立方米,两天用的煤气量占本周计划用气量的3/8。这一周计划用多少立方米煤气?
2、工程队运来黄沙9/2吨,运来的水泥比黄沙重量的2/3少1/5吨。黄沙和水泥一共运来多少吨?
3、小华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前3天看了总页数的3/4,后2天准备按1:2看完剩下的页数,最后一天要看多少页?
三、全课总结
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不仅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分数加、减法与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的不同,必须看清什么时候需要通分,什么时候需要先约分再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7、9、10、11题。
《混合运算》教案12
【教学目标】
(1)题估算方法有多种,孩子只要能准确有条理的说明理由即可。
(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交流订正。
【课时教材分析】
第2课时(P58~P59),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材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活动一,教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买水果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计算过程,就会自然产生添加小括号的需要,从而理解两级带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初步感知一个算式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道理。活动二,教材选择现实生活中摘黄瓜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类推将含有加、乘的算式添上小括号后列成一个算式,并自己独立计算。通过上面两个活动,进一步明确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课堂实录】
一、 出示练习,复习准备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题、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8+2×7 9×3+2×3 18÷3-4
81÷9×2 16+3×4 56÷8-2
7×6-10 38-5×5 3×9÷3
24÷4×3 100÷4-20 20-20÷5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出示课本58页的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
2、生认真读题交流。
3、(随着学生的回答闪动:50元钱,买香蕉用去了14元钱,桔子每千克3元):谁能替妈妈算一下,剩下的钱可以买几千克桔子?
4、学生试着自主解决并集体讨论、交流。
5、师:你能试着写出一个算式吗?
6、生讨论交流并板演。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带小括号的,一种是不带小括号的。此时可请学生小组讨论,这两种列式方法,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因为小括号)那哪一种列式方法才是正确的呢?为什么?
7、(师出示50-14÷3):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
8、生:应该先算14÷3。
9、师:而我们在解答剩下的钱能买几千克桔子的时候,应该先算什么?
10、生:买香蕉之后剩下的钱,也就是50-14。
11、师:所以这道题应该怎么办?
12、生:我们要在50-14÷3这个算式中添上小括号。
13、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正确的算式应该是
14、生:(50-14)÷3。
15、师:在这里小括号有什么用?
16、生:改变运算的顺序。
17、师:现在请同学们独立解答这道题。
18、生:独立进行计算。
19、师:指名说说计算过程,并解释为什么先算50-14。(因为有小括号)这就告诉了我们,在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我们可以加(生齐说小括号),当有小括号出现时,我们一定要先算(生齐说小括号里面的)。
三、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1、师:今年李大伯家的黄瓜丰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摘黄瓜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出示课本58页下面的情景图)
2、生自由读题,结合情境图理解题意。
3、师:谁来帮他解决一下?
4、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完成。
5、师:谁来说说你的解决方法?
6、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并板演。
7、教师整理总结学生中出现的情况
①34+27=61 61×4=244
②34×4=136 27×4=108 136+108=244
③(34+27)×4=244
④34×4+27×4=244
8、师:同学们都运用自己的办法解答出了这道题,这些方法都可以。那现在你们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究竟哪一种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呢?
9、生得出3、4种方法比较简便时,再引导学生比较它俩哪一个最简便,直到得出(34+27)×4=244是最简便的方法。
10、师:列出两个或三个算式的同学,能不能将它改写成一个算式呢?”
11、生自己改写。
12、师:在(34+27)×4这个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34+27)它表示什么?(李大伯这一天一共摘了多少千克黄瓜)然后算什么?(×4)这又求的是什么?(李大伯一天摘的黄瓜能卖多少元)在这里如果不加小括号行不行?为什么?
13、生讨论交流。
14、师:通过刚才这两道题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5、生:混合运算中,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的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多找几个学生说)
四、完成练习,巩固反馈
1、出示课后练一练第1题,指名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区别?它们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答案。
2、出示课后练一练第2题,指导学生先观察每道题中两个算式的联系,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改写成一个算式,全班交流。
3、出示课后练一练第3题:王霞买来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86页。剩下的计划6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每天要看多少页?”,必须先算( )。算式是:( )。谁能用综合算式来解答这道题?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全班交流。
4、出示课后练一练第4题:一把椅子的价钱是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必须先算( )。算式是:( )。谁能用综合算式来解答这道题?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全班交流。
五、课下作业
完成课本64页练习三的第1、5题
第3课时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P60~P61)
【课时教材分析】
第3课时(P60~P61),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课堂实录】
一、 出示练习,检复铺垫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题、说得数。
100-94 32+28 58-34 60×6 4×6+2×7
39÷3 24÷8 24×2 27÷3 100-40×2
2、教师投影出示下列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再计算:
30×5-100 79-40÷4 (12+24)÷9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师:通过以上的复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各类运算了,掌握了混合运算中一定的运算顺序,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这些知识来自己试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比看谁才能成为生活中合格的小主人。(出示课本60页的主题图)学校计划给每个班配置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生完整叙述信息和问题。
3、师: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4、生试着独立解决。
5、师:谁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你的思路和方法?
6、生交流不同的算法,教师相机板书。
①65×6=390(元)
17×6 =102(元)
390+102=492(元)
②65+17=82(元)
82×6=492(元)
③65×6+17×6
④(65+17)×6
7、指名说一说每种算法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8、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最终都能解决问题,这些算法都可以。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解题方法最简便?
9、生:(65+17)×6
10、师:指名说说他的运算顺序。(然后出示65×6+17×6 )那么这个算式又该经历怎样的计算过程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11、生在练习本上试算,指名板演。
12、师:整理学生中出现的两种情况
①65×6+17×6 ②65×6+17×6
=390+102 =390+17×6
=492(元) =390+102
=492(元)
13、师:(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在脱式计算时,有以上两种脱式计算形式,第1种情况是两个乘法同时计算;第2种情况是一步一步脱式计算,两种形式的脱式都是正确的,但你们比较一下,哪一种脱式计算的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14、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左右两个乘法同时进行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1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65×6+17×6
=390+102
=492(元)
16、师:“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成“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少钱?”该怎样计算?
17、指名完整口述后,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8、集体交流时关注学生的不同解答方法,除了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以外,还要让学生说说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19、小结: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新收获?
三、完成练习,巩固反馈
1、出示课后练一练第1题,先指名说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分组独立完成,每组一道,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2、出示课后练一练第2题,指名读题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不同算法。
3、出示课后练一练第3题,自由读题,弄清题意,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四、问题讨论,补充延伸
1、问题讨论
出示教材61页中的“问题讨论”,指名读题后组织学生先小组内讨论,然后班内交流判断思路和方法。
2、补充练习
在每道题中的两个( )里填上相同的数,使下面的算式成立。
( )×5+ ( )×4=81
6×( )+2×( )=96
28÷( )+42÷( )=10
第4课时 探索乐园 (P62~P63)
【课时教材分析】
“探索乐园”(P62~P63),设计了两个探索活动。活动一,是按图中数的规律填数,分三个层次进行:先呈现了三组较小且便于口算的数;最后教材呈现了三组空白图,让学生自己确定规律填数。活动二,探索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相减的差与9的倍数关系。教材以图框形式呈现了计算的程序,先让学生按照给定的顺序操作,并交流计算的结果,初步感受两个数的差与除数9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计算一组除数都是9的混合运算式题,通过计算进一步体会两个数的差与除数9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了解1~9中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差和9有倍数关系;求出的商就等于这两个数字的差。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图形中的数的排列规律以及特殊运算规律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索活动,发展初步的数学思维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探索活动的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小组合作探索图形中的数的排列规律以及特殊运算的规律。
【课堂实录】
一、 探索规律。
1、师:出示课本62页第(1)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个图中的数,找出图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2、生仔细观察后先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最后得出规律:上面的数是下面两个数的乘积。
3、师:请小组同学合作,按找出的规律,在第(1)题后面三个图的空格中填数,然后全班再交流。
4、生小组合作填数,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课本62页第(2)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一排三个图,看看每个图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6、生分小组进行探索,交流找出规律,即左下角的数是其它两个数的乘积。
7、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请同学们自己在下面三个图中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8、生自由填数,全班交流订正。
9、师:出示课本63页第(3)题,请同学们自己订规律,在下图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10、生自己找规律填数,然后全班交流,互相学习。
二、按顺序操作。
1、师:出示课本63页按顺序操作的第(1)题,然后教师说一个要求,生即按要求去做。
2、全班交流每个人写的算式和计算的结果。
3、师:出示课本63页按顺序操作的第(2)题,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
4、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计算结果。
5、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能照样子再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6、生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计算结果。
三、议一议。
1、师:仔细观察以上这些算式,看一看1—9中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差和9有什么关系?求出的商与这两个数字有什么关系?
2、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汇报,从而探究出1—9中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差都是9的倍数,且求出的商正好是两个数字的差。
四、数学游戏
1、师:出示课本65页下面的“24点游戏”规则,逐一进行讲解说明。
2、生四人一组进行游戏。
3、师巡视,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混合运算》教案13
上课时间:4/28
教学内容:83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运用分数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3 5/9—2/3 1/2+1/6 3/4—5/8 1/6+3/10
9/14—1/2 3/8+1/8 5/9—2/9 7/10+5/10 3/10+3/4
二、探究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说算式意义。
1-1/4-1/3 1-(1/4+1/3)
3、在书上独立完成两个算式的计算,再交流计算方法与结果,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的。
三、巩固
1、练一练
(1)计算下面各题。 5/9+2/3—2/5 1—(1/2+1/6)
(2)我国约有7/10的人口在农村,其余的在城市。城市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校对交流,明确算式的意义。
2、练习十五第1题
3/4—5/8+5/6 4/5—(1/6+3/10) 3/7—(9/14—1/2)
(1)学生独立计算,三人板演。
(2)校对交流,特别要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3)教师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加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中间过程中的分数,如果先约分再参加运算比较简便,就及时约分。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练习十五第3题
理解题意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练习十五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校对。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混合运算》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练习十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德育教育:爱是什么?(爱可以是一个拥抱;可以是一次感动;爱也可以是一件礼物;一声问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真真实实的爱,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爱,爱还可以事一个动作,一句话语。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学情预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刚才这几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2主题图。
【学情预设】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吗?谁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预设1: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2:坐跷跷板的比没坐跷跷板的多多少人?
预设3:没坐跷跷板的比坐跷跷板的少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出示课件)
师:想一想,要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坐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跷跷板的人数和没坐跷跷板的人数加起来。
师:请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案例收集。
【学情预设】
预设1:3×4=12(人)12+7=19(人)
预设2:3×4+7=19(人)
预设3:7+3×4=19(人)
预设4:7+(3×4)=19(人)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能尝试用递等式来计算上面的综合算式吗?
指名学生板演。
在集体评析计算过程中,教师用下划线和箭头进一步标注运算顺序。
【学情预设】
脱离情境后会有学生仅仅看算式,出现不同的答案的情况。作为错误案例,教师正好可以引用,追问:“这个解答先算的是什么?”“符合我们解题的要求吗?”……从而引出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师:不同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学情预设】都要先算“坐跷跷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师: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写在哪里,和加法在一起的时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没有规定这样的顺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情预设】一道题就有两种结果。
师:是的,这样就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了,这不符合我们数学运算的要求。
师:观察7+4×3和7+(4×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运算顺序相同,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给乘法加了小括号。
师:这样还有必要加小括号吗?
【学情预设】没有,不加小括号更简洁。
师:所以,我们要注意数学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境图作为直观支撑,
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学生在该阶段会用综合算式,但习惯用脱式的会比较少。从情境出发,首先让学生明确在有加法、乘法的综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个位置都应该先算乘法。
3.结合已有经验,归纳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学情预设】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现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级的综合运算,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情预设】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也就是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引导学生说出)
师:这节课学习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熟悉脱式计算的格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析。
教师组织学生从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计算是否正确等方面评析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谁能说一说,刚刚的脱式计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学情预设】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尽量做到数与数对齐,计算符号与计算符号对齐。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算出综合算式的答案,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
(3)指名学生汇报各题是怎样算的,集体核对。2.完成教科书P51“练习十一”第6题。
师:比较上面的树形图与综合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运算顺序,再从左往右观察书写顺序。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混合运算》教案15
课题名称
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同级混合运算
重点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掌握含有加、减法或乘、除法同级运算的两步式算式的运算顺序的脱式计算”和“初步体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两方面的内容,重在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方法。
难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懂得了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以及最简单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但是对于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还不是非常的清楚和了解,很容易出现运算顺序错乱的问题。
教学方法
利用情景教学法、演示法、发现、讨论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映东风小学图书馆的动画,吸引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学生设问题。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规则。
1.尝试解题,感受规则。
(1)分析解题思路,初步感受规则。
①出示问题: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来了38人,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
②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独立解答。解答后,让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口述,板书:53-24=29(人),29+38=67(人)
学生口述,板书:53-24+38=67(人)
这一种综合算式是怎么想的呢?可以这样列式吗?
(2)认识混合运算
请学生观察左边的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求出中午剩下的人数,再去加下午来的人数,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独立的一步算式,一个减法,一个加法;而综合算式是把这两个独立的算式综合成一个算式,既含有减法又含有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
(3)学习书写规范,应用运算规则。
示范:刚才这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说明:在计算综合算式时,可以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
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了便于第二行的算式和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边说明边板书)
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和上面对齐,再写出得数(板书)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谈话:对于混合运算,你能进行计算吗?请大家试着算一算。算完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己计算的顺序,先算了什么,再算的什么。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小结
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呢?有什么样的收获?
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混合运算》教案】相关文章:
1.《混合运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