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21 19:35:55 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

  《最后一课》学案

  设计:庞吉芬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位卑未敢忘国忧。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学习重难点:

  1. 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 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2.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 )持 ào( )悔 chà( )异 qí( )祷

  哽( )咽 郝( )叟 惩( )罚 钥( )匙

  3.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征发:

  ②祈祷:

  ③诧异:

  ④喧闹:

  ⑤懊悔: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③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

  二、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5.诵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6.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三、合作释疑 研读文本

  7.体会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①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③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④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有什么作用?

  ⑤ 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8.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

  ②神态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语言描写:

  9. 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10.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四、拓展延伸

  11. 当韩麦尔先生说完放学以后,假如教室里只剩下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请你设想一下他们俩会做些或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是一位线索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展开情节,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达标测试

  12.都德是 国著名小说家,该文以 为背景。

  13.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赫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 shi) 赚(zhuàn)

  1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

  C.惨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

  1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答:( )

  A. 喧嚷扰乱 B. 声音大而杂 C. 喧哗沸腾 D. 喧哗热闹

  (2)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答:( )

  A. 惊叹 B. 惊奇 C. 纳闷 D. 心里不明白

  (3)“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答:( )

  A. 批评指责 B. 处罚 C. 埋怨 D. 严厉地责骂

  16.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 (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

  (塞进、装进、送进 )我们的脑子里去。

  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 (敬意、敬佩、敬仰)。

  17.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www.91zhongkao.com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8.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

  19.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20.“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 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21.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22.“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2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D、表现时间短。

  24.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参考答案与提示:

  1. 法 都德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2. 挟 懊 诧 祈 gěng hǎo chéng yào

  3.①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②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③觉得十分奇怪。 ④喧哗热闹。⑤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4. 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复

  5.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 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段)高潮和结局。写韩麦www.91zhongkao.com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6.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7.①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④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⑤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8. ①外貌描写: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③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④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难以言状的痛苦。

  9. 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www.91zhongkao.com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10.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的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主旨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11.略

  12.法国;普法战争

  13.A

  14.B

  15.1)D 2.)B 3)A

  16.1) 喧闹 2) 塞进 3) 敬意

  17.B

  18.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

  19.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20.心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

  21.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

  22.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23.B

  24.D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常识性了解小说的文体常识。

  2、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并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3、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3、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和平年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带动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反之,在战争年代,一个战败国的民族语言又有怎样的际遇,他们的人民又会如何自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去看看。课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注释1: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叶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学生讨论。师明确、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的深厚爱国热情的。

  (2)简要介绍小说的文体常识。

  (3)再读,理清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理清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结: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开端);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具体经过,重点写了语法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发展);第三部分(24-29):写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情景(高潮、结局)。

  三、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1、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然后分析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提示:从小弗朗士的三方面转变来分析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3、学生研读、讨论,教师指导、小结:小弗郎士是个贪顽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分组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着40年教学经验的好老师,更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达即将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充分表现出他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的书写,把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推到极致,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四、拓展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讨论,师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课堂练习)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结构要完整。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及重点】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题目)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二、教学新课

  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整体感知──重点学习与训练。

  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

  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⑶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5、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三、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

  2.通过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运用“三段式阅读法”进行教学,以学生阅读、交流为主,分“自读、共读、用读”三步,在边读边议、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最后”一词后面补充一个词语,你能想到什么,能想到多少,说说看。

  生1:最后一片树叶。

  生2:最后的晚餐

  生3:最后的相遇。

  生4:最后的时间。

  生5:最后的微笑。

  生6:最后的眼泪。

  生7:最后的冲刺。

  生8:最后一次演讲……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问大家,你们说的“最后……”中的“最后”,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1:最难忘。生2:最珍贵。

  生3:有点惋惜。生4:有些遗憾。

  生5:有些悲伤。生6:印象最深……

  师:太好了!同学们知道的词语还真不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去聆听最难忘的一堂法语课吧。

  二、探究阅读:(用三段式阅读法读评课文)

  1.自读:(要求:拿起笔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把感受深的语句或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

  [多媒体显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

  思量(liáng)踱(du)步郝叟(s)

  字帖(ti)强(qing)迫祈(q)祷

  2.共读:(说明:自读之后,请学生静静地思考1-2分钟,再开始共读,分两步走)

  (1)小组交流: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四人小组交流读后感受,互相质疑答疑。(教师不可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哪里需要就成为该小组的成员)

  师:同学们,经过你们自己静静的默读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珍贵感受说给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听,或许还有一些没有解开的疑问困扰着你,那么,每组选代表发言或是毛遂自荐都可以。

  生1:我们小组觉得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说看,是怎样的感人故事?

  生1:普法战争期间,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的人们怀着沉痛和悲愤的心情,聚集在一所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5

  1.熟悉课文内容情节,领会以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2.学习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这一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小弗郎士及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这一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小弗郎士及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领会以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不论古今中外,所以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沉重的。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1.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2.普法战争:(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是作者在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二年,1873年写的。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篡夺可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而当时普鲁士首相仳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这是一场掠夺性的战争。但在战争发生后不到两个月,9月,法军色当一役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巴黎,那破仑三世被俘。法国政府实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

  二、感知课文

  (一)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师表情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到台前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请同学说说韩麦尔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包括对他外部形象的想象。

  明确:韩麦尔老师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4.再说说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明确:小弗郎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他在小说中是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二)、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知识先导: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所以,阅读小说一般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1.情节分析,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分段。

  可从下表看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2.上学路上主要是小弗郎士的活动。

  讨论:从小弗朗士的表现,我们分析一下他的特征是什么?

  明确:(贪玩:不想上学;幼稚: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没有意识到侵略军占领了阿尔萨斯。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说明有辨别是非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3.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许多不同平常的情况,有哪些呢?

  明确:(①教室里一切安安静静的;②老师的态度很温和让他快坐好;③老师的穿戴比平时郑重;④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⑤教室后边坐着好多镇上的人。)

  4.上课之中,主要分析韩麦尔老师的表现和他对小弗郎士的影响。注意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再把这一层细分几个小层次进行研读:

  (1)老师宣布上课,提出希望

  。①韩麦尔老师说话又柔和又严肃,心情是沉重的。

  ②小弗郎士万分难过。他知道了布告牌上的内容是不许法国人学习法语。他理解了教室里的异常气氛,理解了老师的心情。

  (2)老师上法语课。韩麦尔老师叫小弗郎士背书,小弗郎士背不出来心里挺难受。韩麦尔老师从学习法语和热爱祖国的关系上指出学不好法语的不幸,同时责备了家长,更责备了自己。又用十分形象、贴切的语言赞美了法国语言及学好法语和摆脱奴役的关系。对比喻句的理解:被侵略就丧失了自由,犹如关进监狱;记住本民族语言,不忘本民族文化,用本民族语言把人民组织起来反抗侵略者,法语就像一根团结敌占区人民的纽带,韩麦尔老师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得如此巧妙,使小弗郎士全听懂了。

  (3)老师上习字课。韩麦尔老师精心设计了习字的字帖,使学生产生联想: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小弗郎士很聪明,不仅理解了学习法语,掌握法文书写的重要,还对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让法国孩子学德语,产生了反感(“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韩麦尔老师对旧地的留恋之情也被小弗郎士察觉并加以理解。

  (4)老师上历史课又给初级班上语言课。老师非常珍惜、留恋着最后一课。不仅影响了小弗郎士也影响了赫叟老头和初级班的孩子,使小弗郎士对这感人的最后一课永远忘不了!

  5.宣布下课。(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因为情节发展到高潮戛然而止。)

  着重描写韩麦尔老师动作、表情、语言。

  他听到教堂的钟声,意味着这最后一课的结束,他将离开40年来他苦心经营的学校和他熟悉的孩子、村民。他怀着留恋、遗憾和痛恨侵略者的复杂心情,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凝结了他的爱国深情,表达了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念。这也是法国人民的心声!

  三、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二)、问题研究: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2.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始终是在儿童幼稚目光的轻纱之后隐隐约约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没能够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外在装束、他的语言、他的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早已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那么,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伟大语言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的,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时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都是那么令人感动。这一番话,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

  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四、总结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通过这最后一课,体现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课后阅读有关都德的资料及其作品。

  练习说明:

  一、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参考答案: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早已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那么,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伟大语言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的,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时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都是那么令人感动。这一番话,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内涵,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对于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略加点拨解说,而对于母语的态度则必须依赖学生的自我体验,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参考答案:

  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迁移学生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型】

  探究课。

  【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感悟“最后一课”对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

  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教室】

  多功能电子教室。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在初一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重温小说的社会背景。

  (幻灯片展示)

  《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灵魂为之颤抖,感情为之激荡。那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篇章中的经典作品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

  (展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重上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灯片展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所有当时被奴役、被封锁的法国人民的感情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吧!

  二、看图忆文,检查学生熟悉内容的程度

  同学们虽然已经学习过了《最后一课》,但有的同学可能对这篇小说的内容不熟悉了。如果你想验证你自己,那么就请你看看下面的几幅图,回忆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

  (用幻灯片展示图)

  三、探究问题,初步把握文意

  你们能熟悉地用文中的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说明《最后一课》的精神已经影响了你们。现在你们对文章的内容更熟悉了,这对探究后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放出能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看看自己比别人如何?(幻灯片展示问题)

  讨论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讨论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四、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理历程

  (幻灯片展示)

  讨论4:在这最后一课中,我们感觉到与平日上课确实有很多的不同: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也不同。那么谁又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不同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老师备案:

  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师拿着戒尺在桌子上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这些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讨论5:在这最后一课的氛围中,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

  教师备案: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情形──知道是最后一课──听到鸽子叫声

  怕骂、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

  (稚气、贪玩、)(成熟)

  讨论6:在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中,他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依然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感情。特别是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在这最后一课中穿着那套特殊的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对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了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韩麦尔先生就会把你的感情掀起轩然大波。

  (幻灯片展示)

  讨论7: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集中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同学们快速读完18、19小节,说说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话?为什么?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8: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看完24~29小节,在几个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教师备案: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9:我们再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10: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一节,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讨论11: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最后一课的情景吧!(放音乐)

  六、拓展材料,延伸激

  教师引导: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国母亲。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和众多同胞,他们打着“东亚共荣”的旗号,强迫中国人去学日语。北京的大学生说,若大的华北竟容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看来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曾一遍遍地上演过类似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幻灯片展示材料)

  材料: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讨论1、《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很静,祁瑞宣老师教的“第一堂课”的课堂气氛也很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祁瑞宣老师“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为什么课堂上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如此相似呢?

  教师备案:《最后一课》和《四世同堂》,虽然作者不同,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在课堂气氛和老师情绪的描写上却又有类似之处,是因为它们所要反映的主题是相同的:两篇文章都要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尽管韩麦尔先生上的是"最后一课",祁瑞宣老师上的是开学的第一课,但课堂气氛都是"肃静"、“庄重”,人物情绪都是同样的激动、悲愤。

  讨论2、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备案:由同学自己谈感想。

  讨论3、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什么?从课文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做个比较。

  教师备案:祁瑞宣老师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韩麦尔先生也有一反常态的表现,在教堂钟声敲了十二下,普鲁士士兵收操的号声响了以后,他坚持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勇气似乎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全部泄完了,他变得脸色惨白,全身无力,头靠着墙,连说一句话的力气也没有了。韩麦尔先生也和祁瑞宣老师一样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而产生的悲愤弄得失去了自我控制力。

  七、教师小结,迁移感情

  同学们,现在中国人再也不是日本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我国的经济在腾飞,我们的民族在强大。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为了国际的交流,我们必须学习英语。但是我们既要学好英语更要学好汉语。我在这里变化一下韩麦尔先生的话: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世界是你们的,未来是你们的,我们期待着!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揣摩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以小标题形式进行分段概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

  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

  点名回答____________(《与象共舞》)

  2.结合以前学的课文,谁能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

  点名回答____________ (表演节目、驮运东西、按摩、洗车......)

  3.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的事情,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大象的另一篇文______________

  (板书:最后一头战象)

  4.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__________ (板书:沈石溪)

  PPT: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沈石溪作品:《圣火》、《第七条猎狗》、

  《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

  T:非常好,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的沈石溪,他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那说明他在写动物小说这个方面非常有成就,是这个领域的_______(大王)。

  T: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头战象)

  T:课题是最后一头战象,那什么样的大象叫战象呢?谁愿意来说说?

  预设:S:能帮助人们战斗的大象就是战象。

  T: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战象的小知识。请看大屏幕。

  PPT:战象:在古代战争史上,曾经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类似现代武器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折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伤害。

  T:同学们,看了这个小知识,你们觉得战象历不厉害?

  预设:S:厉害~

  T:那同学们读了课题,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谁来说说你心中的疑问?

  预设:S: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

  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

  T:哦~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就产生了那么多的疑问,你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我们这篇课文都讲了些什么?

  T: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听清要求了吗?好,开始朗读课文。

  S: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

  二.朗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快速朗读全文

  2、小组合作正音、识字(师巡回指导)

  T:都读完了吗?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课的生字新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PPT:累积字词: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

  三.再次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T:刚刚我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最后一头战象_________(嘎羧)那你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给你印象最深的又是什么事?

  预设:S:嘎羧与乡亲们告别......

  T:那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

  PPT:哦~读了课文我们明白了,原来嘎羧曾经经历了一场非常残酷的战斗,幸运的是它____________(存活下来了)。存活下来的战象受到了人们的________(尊敬与爱护),寨子里的人们待它像___________(家人和朋友一样),但它最终还是没能逃脱___________(死神的将临)。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它首先___________(重披象鞍)(做披象鞍动作,对披上了自己的象鞍)然后它和村民们_________(告别)来到了曾今的战场打洛江畔_________(凭吊战场、重回战场),最后它把自己埋葬在自己战友的身边________(庄严归去、与战友长眠)

  T:非常好,从归纳中我们知道了课文可以分成两个大部分,前一部分描写的是战后被救的嘎羧与村民们__________(和谐相处)直到死神______(降临),第二部分描写的是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做的几件事情。现在呢,我们就来给课文列列小标题,一件事一个小标题,现在老师先来示范一下,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把自己埋葬在自己战友的身边________(庄严归去、与战友长眠)。那嘎羧做的其它几件事情就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来归纳。和周围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S:同学讨论

  板书: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T:那你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分段吗?

  T:好,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预设:S:1~4为一自然段/5~11为一自然段/12~16为一自然段/17~23为一自然段

  T:恩,有不同意见吗?

  T:同学们,嘎羧可是一头战象啊,我们看到它做的这些事情之吗后,你们是不是感觉到特别惊讶,而其中的一些事又让你特别感动?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你特别感动,边读边画,开始。

  S:同学边读边画......

  T:好,同学们都读出感动了吗?和自己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看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你心中的那份感动,开始。

  T:谁愿意来读读让你感动的段落、句子?

  S:......

  T:通过这些感动的段落,你能说说你心目中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的形象吗?

  用句型:这是一头_________________的战象。

  预设:S:战功显赫、浑身是伤、英武豪迈、威风凛凛、为国捐躯、为保卫国家而牺牲......

  T:是啊,这是一头曾经历过战火的洗礼,经历过生死的考验,有着勇猛杀敌、战功赫赫的辉煌与荣光,有着英勇负伤,失去战友的痛伤和哀伤的战象。正是因为它是这样一头战象,所以村民们从不___________(叫它搬运东西),还要由波农丁_______(饲养)渡过了自由自在的________晚年岁月。那我们可以把第一部分归纳为_________(英雄垂暮)(板书)。

  T:同学们,嘎羧虽然老了,但是它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战象,战争不在了,但是嘎羧作为一名战士的雄心仍在啊,多么感人哪,嘎羧肯定还有很多地方让同学们感动那么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来交流。

  四.作业设计:

  课堂练习本《最后一头战象》

  五.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嘎羧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9

  【教学理念】

  针对作品的特点和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我把教学流程设计成“初读──精读──迁移”三步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讨论,课上“选点突破”,优化课文内容,整合文本传达的信念,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内容,赏析语言,课后进一步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写一写内心的感受。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过反复的导读,了解小说的细小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⑵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的写法。

  2、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的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二是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验;四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以说,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为我们从以上四个角度来学习和欣赏小说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这篇课文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在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挚爱深情,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如果对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十三四岁的孩子,就此和他们谈谈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那么这篇课文只不过是一段法国史而已,很难激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责任感和学好母语的使命感。那么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抓住作者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探究主人翁形象、情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得以真切感受到:母语被剥夺,文化被侵占所带来的民族创痛,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责任感。

  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只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走近小弗郎士,走进他的心灵,为他的心声代言。对于韩麦尔老师的分析,则从韩麦尔老师的言、行着手,来感悟一个形象高大内心充满激愤的爱国者在民族危亡时所表现出来的震憾人心的力量。

  再由发掘本文资源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像韩麦尔老师那样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内心生发尊重本民族语言,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信念,自觉的抵御网络语言、外来文化、港台影片对民族语言肆意曲用、淡化的行为。

  【学情分析】

  作为这一群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被侵占的痛苦岁月,更没有太多的关注过别国的历史,怎样从内心呼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对民族、对语言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本课的关键。

  根据学生学情,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将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激起学生情感体验上,以此为突破,紧扣文本,理解作者情感,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与之产生思想共鸣。

  【教学创意】

  本文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用以培养孩子们爱国情感的传统教材,作者的叙述角度十分巧妙,紧扣“不寻常”三个字构筑情节,使小说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出色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还有暗示着小说背景的场景描写也恰到好处。全文多次重复“最后一课”这句话,意义一次比一次深刻,成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根据这些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感知标题。“最后”两字所渲染的氛围,展开对小说中场景描写的分析,挖掘这些描写场景的文字的潜台词,从中理解小说背景。

  2、紧扣本文,把握主人公形象。教学以“变”为切入点,探寻小弗郎士有哪些变化,他的变化又是由谁的变化引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等等,从而顺利成章地引出对韩麦尔先生举止言行的分析,由此逐层剥笋,归结核心。

  3、感人细节,拓展延伸:

  《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理解”,文中韩麦尔先生几个定格的动作,因情绪极度悲愤而说不出话来的细节,还有课文那余音绕梁的结尾都留有可以发挥学生想像的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设计揣摩心声、续写情节等环节来调动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程序】

  一、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从1913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九十几个年头,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感知小说背景

  1、同学们都已预习过,谁能说说,“最后一课”是谁的“最后一课”?

  小弗、韩、镇上的人

  2、小说题目是《最后一课》,那为什么取名“最后一课”,请你结合小说的故事背景谈一谈。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二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3、课文里有没有交代这一背景的文字?

  有,第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改教德语了。

  三、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很明显人物形象前后的变化做总体评价?

  小弗韩

  幼稚的孩子普通教师

  成熟、懂事的学生悲愤的爱国者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无形中“最后”二字,为这一课笼罩了一层不同寻常的气氛,是怎样一种气氛?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指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第10小节教室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受气氛的沉重、悲伤)

  表现依恋、惜别在22小节。

  四、再读课文,捕捉心路历程

  1、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朗士的心路历程。再读课文,请同学们试着从三个方面来找出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这样的变化?

  操练有趣知道布告牌的内容强迫鸽子说德语

  对普鲁士兵:幼稚→坏家秋→仇恨、轻蔑

  迟到

  对老师:怕骂→可怜→崇高

  想逃学、画眉鸟的歌声旷课找鸟窝、溜冰愿花任何代价……

  对学习法语:讨厌→懊悔→难受、渴望

  2、在这一过程中,小弗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⑴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⑵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⑶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

  ⑷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总结: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节,行动24~29小节。

  11小节主要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产生悲伤、沉重、依意、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分18、19小节(请一个同学朗读)。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3、请同学朗读24~29小节:

  的确,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在韩先生最后的言行里,韩先生有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感情?

  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手势……

  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老师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4、我们看一下25小节,请大家联想一下,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设身处地的你会说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5、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手势有什么含义?

  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失去教授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的学生和镇上人的脑海中。

  6、同学们,面对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或者其他人,你会怎么做,请同学们紧承文末一句话,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情节(三、五句话说行)。

  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起法语课……

  (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全不一样。但老师相信即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

  六、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1、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爱国从何做起。

  爱国首先必须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结语: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是写在作文本上的一句决心,不是演讲比赛时的一句精彩的演讲词,不是文艺演出时的一句动听的歌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从热爱本民族的语言,不忘本民族的文化做起。19世纪黑非洲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要说,汉民族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学习汉语,规范地运用汉语,不仅是学科的要求,而且是爱国的体现。

  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吧!为纯洁我们的语言而奋斗。

  七、课外拓展延伸

  学完这一课,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感受,我们大家齐读它,

  怎忍看最后一眼,

  那眼里全是眷恋。

  静静的是课堂,

  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

  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

  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

  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

  最后一课,

  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请大家在课后以“读后感”或“随想”的形式来写一写自己学完这一课后的感悟。

  《最后一课》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20xx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0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介绍小说常识 :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理清文章思路。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五、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1)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什么?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3)“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

  (4)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

  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

  ‘ 静一点,静一点……’” 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我”迟到 遭到先生的责骂。 今天,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六、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教学设想】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背景影片──

  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

  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

  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如: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古怪”。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激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

  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多少中华好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抛头颅,洒鲜血──今天,我们能平静地坐在教室里读书──来之不易啊!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和启发?

  3、如果小弗郎士真有其人,而小萝卜头还活着并读到这篇课文,请你以小萝卜头的口吻给小弗郎士写一封信,以安慰和鼓励他。

  五、体验反思

  当你到烈士陵园凭吊并聆听园长讲革命英雄事迹时,当你观看世锦赛中国乒乓球队艰难迎战外国名将时,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翔取得110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你心情怎样?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你这是爱国表现吗?

  六、知识应用

  1、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感情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写法。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体会人物爱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著名作家都德参加了战争,写下了这篇小说《最后一课》,唱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二、总揽

  默读课文,并讨论:

  1、根据下面的提纲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⑴上学路上

  ⑵最后一课

  ⑶下课一幕

  2、填空:

  ( )的最后一课 ,并讨论:这最后一课与我们上的课有哪些不同?

  三、突破:

  1、分析人物形象:

  ⑴播放课文录音,思考讨论:

  小弗郎士原本是个贪玩幼稚的孩子,“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为什么?(划出有关的语句来说明)

  ⑵学生表演“下课一幕”,体会韩麦尔内心深处巨大的悲痛和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并联系其他部分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⑶课文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哪一个是主人公?

  2、品味语句蕴涵:

  完成课后第二、三题,并补充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让学生自己质疑讨论。

  3、发散:

  学到这儿,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四、拓展

  1、仿写:

  范文:郑振铎和老舍的《最后一课》

  仿写参考题目:第一堂课难忘的一节课一堂公开课课堂舞台

  2、续写:

  回家路上。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⑵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

  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⑵《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2、难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二、检查预习,出示投影

  三、提问学生,了解背景

  四、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五、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可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动作心理)

  第二课时

  二、品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5、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6、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指导朗读:(放视频《五月的鲜花》,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体会文章主旨)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想象创造──情感体验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岳飞戎马一生,最终却带着光复疆土的宏愿和无力回天的遗憾含冤而去。但他那坚决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的典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请根据下列词语,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字数400。当你写完的时候,你觉得岳飞与韩麦尔先生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明日论坛期待您的参与!

  关键词:

  公元1127南宋金朝

  岳飞岳母百姓赵构和宰相秦桧狱卒隗顺12道金牌风波亭

  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满江红》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4

  教与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与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了解此文的背景和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与学方法: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世博会成功举办激发学生强烈民族自豪感,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学习新课

  (一)简介背景及作者。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2、小说常识介绍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4、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5、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三)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2、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三、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四、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

  一(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

  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

  五、学后记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与学要点:

  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学习新课

  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阅读前10段,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三、拓展延伸:

  1、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提示: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2、假如你是小弗郎士,面对正在上课的韩麦尔先生,你想说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五、板书设计

  小弗郎士

  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六、学后记

  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与学要点: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总括本文写作的方法和特点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思考: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教师引导: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划出能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4、“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三)、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三、课堂练习:处理课后习题

  四、教师总结

  本文不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具有以下特点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五、布置作业

  课文是以小弗郎士的角度来写的,请你转换一下文章的叙述角度,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来叙述最后一课的全过程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法国都德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热爱母语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热爱祖国

  韩麦尔先生:循循善诱、受人尊敬,关心祖国命运,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七、学后记

  教后记

  作业答案参考:

  今天,我穿上了那件平常只有在特殊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为的是深切地纪念今天的最后一课。一切都要从那害人的普鲁士王国说起,从那腐败的上层统治阶级说起。我怀着悲痛的心情,也一并迈着沉重的步子,步步走向教室。平常的日子,在上课前,课室总有一阵喧闹。可今天,一切都偏安静。孩子们都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可怜的孩子!他们全都挂着一脸的忧愁,他们今天也似乎明白了许许多多……在异常中,我由衷地发现,课室后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一样的肃静。其中有郝叟的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人。他们也定是来纪念这深沉的最后一课。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看着这动人的一幕,我浑身都充满的力量,充满了希望。我还能教授这最后一课,我还能看见我亲爱的同胞们,更能再一次感受祖国自由的气息……平常在桌子上紧敲着的铁戒尺,今天也安静了。就连它也陷入了悲伤的逆境中。我只好把冰冷的它夹到胳膊底下去。“咚……咚……”上课的钟声打响了,也是那样的沉重。这时候,我发现小弗郎士的座位上空无一人。这孩子又遇上了什么事?我猜测着,是去了找鸟窝,还是去到了萨尔河上去溜冰?哎!这能全怪他吗?哎!他昨天的功课完成了吗?那条分词用法他背好了吗?……有人在轻轻地推开门。是谁?是小弗郎士吗?真的是你!小弗郎士。只见他面红耳赤,更不敢抬起头来,只顾悄悄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上去。可怜的孩子!他一定是怕挨我的骂。“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上课,不等你了。”我温和地向他说到,尽可能安慰这孩子。我不应向往常一样责骂他。回顾过去,难道我就没有值得深省的过错吗?看着一张张忧郁的小脸,我也开始了今天的讲课。像刚才对小弗郎士说话那样,我即柔和又严肃地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来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说到这,我的心简直要被撕成碎片。你们可以想象,作为一个教母语的老师,面临的是要跟自己国家的语言分手,跟自己的祖国分手。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悲痛!可是,我必须负责,必须振奋精神。当前,我还是一位教法语的老师,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无穷无尽的知识,我还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尽努力背书。不知不觉,该轮到小弗郎士了。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头也不敢抬起来。我知道他心里一定够难受的了,因此我并不责备他。可这却激起了我心中不可平伏的思绪。“这就是了”,我激动地说,“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说自己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我越说越激动,从这一件事谈到了那一件事,谈到法国的语言上来。“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永记在心,永远别忘了它。忘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说到这里,我翻开书讲语法。我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离开前全教给孩子们,一下子塞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在接下的习字课上,我给孩子们发下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他们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我心里默念着:孩子们,请永远记住,法兰西是我们的祖国,阿尔萨斯是我们的土地。我们是法国人!生生世世,永不停息!时间如流水,转眼间,最后的一课将要结束了。我愣住了,愣在了椅子上,一动不动,瞪眼看着周围的东西,我要把今天的一切珍藏在我永恒的记忆里,永不停息的生命里。四十个年头过去了,在这个小小的地方,我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转眼间来到了眼前,我还剩些什么呢?面前是我的学生,窗外是我的小院子。胡桃树和紫藤都是我的老朋友了。可现在,我就要跟这美好的一切分手了,取代它们的只是黯然失色的冷漠空气。此时,妹妹正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我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我无话可说!但唯一坚信的是:法兰西是不可战胜的!有朝一日,法国人定能够英勇地将普鲁士兵赶出伟大的国土。法国人定能够扬眉吐气,法兰西必胜!努力!我还要将孩子们的功课坚持到底,我还要给他们上历史,我还要叫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我猛地站了起来,浑身都僵硬了,只有孤独的心碎。“我的朋友们啊,”我说,“我——我——”但是我哽住了,我说不下去了。我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上“法兰西万岁!”然后我痛苦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向孩子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

  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

  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

  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

  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最后一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