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27 15:52:29 教学设计
  • 《翠鸟》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泉城教学设计 推荐度:
  • 《观潮》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琥珀》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积累,反复诵读,读准多音字;。

  2,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唐雎有胆有识的勇士形象。

  3、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镄蜗蟮姆椒ā?br> 4、体会文章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选材和写作写法。

  【教学重点】:

  一、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二、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本文故事性较强、人物性格对比鲜明、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学中应该以情节入手、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说话的语气、神态,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字、词等语法知识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的积累,读准多音字、古今读音不同的字、通假字;

  3、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作者作品背景介绍: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在疑难字词上注音,交流:

  可能出现的字词:弗fú雎jū怫fú跣xin

  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理清大意。

  (1)、词语解释:

  虚词:

  其:句中表希望的语气词。与:吗,表疑问语气。

  因:于是。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岂直:难道只是。直,只,仅仅。

  人物称谓:

  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布衣:平民。

  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2)通假字:

  说:(yuè)通“悦”,高兴。

  错意:注意,放在心上。错,通“措”。北师大版《唐雎不辱使命》

  仓鹰:仓通苍,青色的

  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3)词类活用:

  广:扩充,形作动。

  轻:轻视,形作动。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名作动。

  4,老师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名读秦王,一名读唐雎,一名读安陵君。要求:语气要符合人物的地位和性格特征,秦王的蛮横,义正词严,安陵君语气委婉。秦王仗势凌人终于自取其辱,唐雎不屈不挠气盖强嬴。对秦王要读出他的骄横狂妄,读出他心理变化的层次“强骗——不悦——质问——怫然——蔑视——色挠”;

  三、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思考: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呢?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分几个回合?

  明确:起因——秦王因易地的骗局没有得逞而不悦;

  开端:秦王不悦,——唐雎使秦

  发展:质问施压——断然回绝(否千里不易,岂直五百里哉?”)

  高潮:武力威胁——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结局:秦王色挠——不辱使命唐雎折服了秦王。

  四、课后练习:

  1、熟读并背诵课文。翻译全文。

  2、从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入手,你认为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

  3、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你所查阅的资料,你认为这个故事可信吗?为什么?

  4、准备资料,编写表演课本剧。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掌握“之”“其”“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议。积累常用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作文方法。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提高诵读能力。力求读出节奏感。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2、课外搜索战国七雄,与“士”的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习惯。

  3、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鲜明表现各自性格特点的写法。领悟全文。

  4、体会唐雎言之有节,言之有句,言之有力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读出人物性格,背诵课文

  2、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2、体会秦王与唐雎这两个对立人物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2、朗诵法。引导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情操。

  3、讨论点拨法。对词句理解,对文意的概括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对难以理解问题,教师作必要点拨;师生互动,提高效率。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掌握基本文言词语;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多角度朗读背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概括人物形象;赏析文章祥略得当,语言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广为流传,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听一个刺秦的故事老师出示课题

  {二}熟悉时代背景:

  1、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

  2、学生联系初中国历史知识,分析战国七雄的形势

  3、老师总结介绍:本文讲叙的故事在战国哪个阶段呢?从文中灭韩之魏一词看应发生在秦王灭六国之前,此时赵燕齐楚四国都奄奄一息,亲统一天下大势已定。在这种形势下,魏的附属国安陵芨芨可危,此时秦王提出易地要求,安陵君会答应吗?安陵君的命运如何?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吧!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三}扫清障碍:

  1.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音,并订正其读音错误。

  2.老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正确读出下列字的读音

  3.同学们在订正字音和字义的过程中能做到音正字准,可惜缺乏文言文的音律美。

  4.请听示范朗读。

  老师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读课件。同学们听后讨论示范朗读有那些优点。同学们练习朗读各段。

  请同学们想象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秦王,唐雎,安陵君分别是什么形象?

  同学们自由发表见解以后,老师出示课件:唐雎,秦王,安陵君的形象图。

  {四}整体感悟:

  1.针对题目你可能提出哪些问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同学可能会提出:唐雎是个什么性格的人?他的使命是什么?秦王怎样羞辱他?他怎样不辱使命的?

  2.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在文中划出可以理解回答这些问题的原句。

  3.学生默读课文思索问题。

  {五}深层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1}同学齐读第一段,一名同学用原文回答: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秦王以易地为诱饵企图吞并安陵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老师点评后并指出这是情节开端。除了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用对白交代了事情起因。

  {2}老师提问;这段表现出秦王,安陵君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那些词语能体现出他们的性格?

  {3}老师指导学生分组朗读:三组读秦王,一组读安陵君,老师点拨:三组同学应读出秦王的专横,一组读出安陵君的不卑不亢。

  2.唐雎怎样不辱使命的?

  {1}学生讨论回答斗争应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第二段}唐雎义正严辞的驳斥秦王“轻寡人“的理论。

  {2}老师指出这是情节发展,并安排同学分组朗读。2组读秦王,2组读唐雎

  {3}老师强调应读出此阶段秦王的气势汹汹和唐雎的针锋相对。

  第二回合{第三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相对挺剑而起。

  老师指出这是情节高潮,并将四组学生分成3组读唐雎,一组读秦王。要读出秦王的骄横狂妄。

  第三回合{第四段}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谢之”点明主题,教师指出这是情节结局。

  老师安排一组学生朗读体会秦王的色历内荏,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教师总结:本文较短,但围绕着“唐雎不辱使命”这么一个中心事件,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紧凑,严谨完整。

  {六}重现历史:

  1、请同学按照情节分组,全文朗读,回味本文,自然紧凑的情节。在朗读中体会秦王,唐雎,安陵君的人物性格。

  2、用一句话概括唐雎,秦王的人物性格。

  3、教师课件演示:

  唐雎:不畏强暴,忠君爱国,有勇有谋。

  秦王:色历内荏,外强中干,贪生怕死。

  老师总结:

  这篇文章绘生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各自性格,我们也应在朗读中读出这种性格。

  {七}作业:

  模仿《战国策》体例特点,设想唐雎出使回国后,唐雎,秦王,安陵君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3、学习文章的写法。

  4、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述、解释、翻译、朗读、积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免冠徒跣

  抢地

  休祲

  色挠

  谢谕

  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⑴故不错意也()

  ⑵仓鹰击于殿上()

  5、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⑴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⑵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6、难句翻译。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⑵“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 整体感知 :

  1、 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 正音,范读。检查预习。再读。

  3、 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4、学生概括,归纳。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

  三、 分段再读课文。串解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简明扼要。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习题一,全面理解内容。并会用原文回答。

  五、 品读。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习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人物性格。

  三、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亲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得心理。

  3、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 文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 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 秦王曰“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亲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 错”起“意”来,就会让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 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 文中亲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

  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谈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

  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要求学生课下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课精读课文。选自《战国策·魏策》,记述了战国末年强秦与小国国陵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交锋双方分别是小国使臣唐雎和秦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佳作。

  二、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合九年级学生阅读水平教师着重训练学生自主解决文言疑难的能力。

  三、学生学习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了不少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初步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但是就《战国策》的特点而言,对于学生的理解仍然是较困难的。

  四、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五、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六、知识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准确翻译文本。记忆相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复述、翻译、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严密的逻辑。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方法目标: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对比

  八、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表演法

  九、预习设计:

  课前查找相关文学常识;读通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参与的积极性。但在活动中要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与指导,让学生参与者点评。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7

  【自读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自读程序】

  一、默读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速谈

  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朗读

  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四、研读

  诵读全文,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什么?

  (解说:通过“默读一速读一朗读一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情节的发展过程、突出文章的十C思想,从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自读点投】

  一、总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

  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

  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

  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

  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解说:这部分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总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了解唐雎的性格特征,明确文章的中心。)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本文的重点是人物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2、难点分析:

  本文的难点是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本文的对话描写巧妙地取得了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

  其一,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三段。文章一开始,秦王在灭亡韩、魏之后,提出要“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说”,这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段对话描写,不如说这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其二,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先看第一处,秦王与安凌君的对白,秦王要吞并安陵,却以诱惑的手段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当安陵君识破其阴谋之后,义正辞严地指出“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时“秦王不说”。由此可看出:秦王的狡诈与专横和安陵君不亢不卑的性格。再看第二处,秦王与唐雎的对白,秦王气势汹汹地指责安陵君不同意易地,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行为,唐雎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受地予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由此可看出:秦王蛮不讲理,以势压人的丑恶嘴脸和唐维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的形象。第三处仍是秦王与唐雎的对白,当秦王怫然大怒时,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淫`威来征服唐雄,而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拼死一搏,这样,把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与唐雎激越慷慨、不畏强`暴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三,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开端秦王以希望的语气提出“安陵君其许寡人”,当对方不同意时,秦王便指责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这时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深了安陵的危机。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乃至发展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挥剑而起”,使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

  (解说:抓重点、破难点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使学生不仅懂得本文的学习重.发是对话描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表现手法

  1、选材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重点洋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结构上情节完整、自然而紧凑。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从唐维来看,先写唐雎出使的缘由,接着写针锋相对的舌战,再写挺剑而起,最后写出使胜利,这样层层紧扣,突出了中心;从秦王来看,他以不可一世(诱惑、恫吓、佛然怒)开始,却以失败(色挠,长跪而谢)而告终。

  3、描写方式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一方面正面描写了唐雎义正辞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另一方面还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解说:教学中,抓住本文表现手法上的几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自读思考】

  下面的短文《唐雎说信陵君》出自《战国策》,请将此文与《唐雎不辱使命》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注释〗

  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

  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正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解说;此题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延伸思考,区别其异同,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这两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既要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使学生全面、准确、深入、拓展、创新地发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精彩工整的叙述语言,用词的讲究,骈散结合的句式等。

  3.学习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历史的天空》,营造气氛。

  2.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一定也如燃烧的火把点亮过你心灵的明灯。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谈谈理由。

  3.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并说明理由。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并学会利用资料。语言表述清晰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师小结,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样一类英雄,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充满了凛然的正气,我们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书)

  二、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1.同学们学了不少文言文,也积累了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请介绍一下你常用的学习方法。

  2.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总结,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的方法有:

  (1)反复朗读,加强语感。

  (2)借助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3)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4)积累经典名句,引发个性思考。

  (5)正确断句,理清文章脉络。

  3.老师小结,引出文言文“五读”法。

  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说明很多同学在做有心人,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读俱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中质疑,读出意味,读后思辨。

  4.运用“五读”法,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唐雎怫然徒跣抢地韩傀缟素色挠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错”通“措”;“直”通“只”;“仓”通“苍”。

  (2)读出节奏。小组进行朗读交流,互助,正确断句,读出节奏,使朗读顺畅通达。

  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读中质疑。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意,可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分小组进行讨论,还有疑难可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文章字词方面的:

  如多义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异义字: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等等。

  文章内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骗局进行吞并,因此就有了这场两国之间的外交斗争。

  内容方面:故事性强,可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清文章脉络。

  可能产生的疑问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骗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当时势力强大,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认为安陵是一个小国,不需要兴师动众地进行攻打,只要吓唬吓唬就会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与唐雎拒绝秦王的态度一样吗?

  一样,只是在语气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语气委婉,表现不卑不亢;唐雎语气坚决,正气凛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么?唐雎的“布衣之怒”为什么能战胜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现了秦王的残暴和以势压人的气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因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对国家的忠贞和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精神。

  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事迹有何目的?

  说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达到针锋相对的作用。

  秦王先对安陵君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对唐雎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这不是矛盾吗?

  这正好说明秦王的虚伪狡诈,先说的话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后说的话则表现了他的欺软怕硬。

  三、老师小结,再读体会

  第二课时

  一、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在上节课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最后“两读”深入理解课文。

  1.读出意味。

  要读出意味,就要读出人物,读出感情,读出语言的精妙。

  (1)读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画特别生动传神,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别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同学们勾画批注,讨论归纳;然后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唐雎:机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气凛然,不畏强权,视死如归,面对威逼利诱应对自如,面对假仁假义义正辞严。(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义,仗势欺人,阴险狡诈,凶狠残暴,欺软怕硬。(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2)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较准确,那么应在朗读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正确的语气和人物的情感。

  请同学来试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对话一段,其他同学评价讨论,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讨论中要注意的语气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字可拖长,要读出威胁的语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要读出轻蔑的语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读出秦王的霸气和威胁的语气)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应强调,表现唐雎的毫不畏惧和针锋相对)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应突出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先生坐!何至于此!(语速不能太快,要读出秦王的胆怯和心虚)

  可结合课后练习二进一步体会语句的语气和人物情感。

  (3)读出语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鲜明传神,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

  以记言为主,突出了人物的语气,表现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如“挺剑而起”、“秦王色挠”等。

  通过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如唐雎“挺剑而起”的视死如归和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安陵君与唐雎的对比等。

  语言的文采飞扬,骈散结合,气势磅礴,扣人心弦,值得学习与借鉴。

  2.读后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这个形象表现出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

  同学们讨论发言,体现同学们的'文学积累和延伸能力。如蔺相如,荆轲,文天祥,林则徐等等,同学们还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们的故事。

  (2)唐雎敢于为国家挺身而出和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精神在我们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请结合生活体验来谈谈。

  目的是调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来感受中华美德的现实意义,鼓励同学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学习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更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现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典范的故事。还可读一些如《战国策》、《史记》中的经典篇目,更多地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体会后背诵课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体会,相信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有了更好的把握,这么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来一定不是难事,同学们大声背诵课文,看谁能更快背诵下来。在同学们大声的背诵中结束课堂。

  板书: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师的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领会言辞之美。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二、分各色朗读课文。

  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四、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出使__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秦王:骄蛮欺诈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强暴从容镇定敢于斗争忠于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积累文中词句,把握唐雎形象。

  课堂预设

  初读感知

  1.裸读(不借助资料和注释阅读),了解难词句和课文大意。

  2.就课文内容提出阅读问题。

  【参考】

  (1)“使命”指什么?

  (2)唐雎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

  (3)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再读理解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并思考提出的阅读问题。

  2.组内交流:

  (1)解决难词难句。

  (2)修正或完善对问题的回答。

  3.师生互动。

  重点引导:

  (1)词语归纳性积累。

  (2)回答问题要以原文为依据,完整作答,并准确翻译。

  【参考】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三读感悟

  阅读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学生自由交流,可从唐雎、秦王等角度来谈。

  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错意也错:

  (2)弗敢易易:

  (3)长跪而谢之曰谢:

  (4)寡人谕矣谕: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教师小结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 → 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

  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

  1、课后练习、本课同步。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学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说说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并根据查找的资料简要说明……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唐雎。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及语句节奏。

  3、生生评价,师适时点评,必要时示范引领。

  4、默读课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后由西汉刘向编订,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三、疏通文意

  1、指名结合文章注释叙述文章大体内容,不要求字字落实,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可越过。(不求甚解读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语段讲解接龙。

  (学生讲解语段中的文言知识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3、师生共补。

  四、笔尖沉淀:

  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a、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b、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得如他所说“请广于君”吗?

  (2)秦王为什么不直接攻打,而要易地呢?

  (3)安陵君拒绝秦王与唐雎拒绝秦王有何不同?

  (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什么?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5)唐雎为何要说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的事?

  二、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明确:

  这篇文章中唐雎和秦王在你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三、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一谈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四、巩固训练:

  1、熟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3、搜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晏子使楚”的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3

  一、课时目标:

  1、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归纳段意。

  2、初步感悟秦王和唐雎的语言个性。

  二、重难点

  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三、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情况。(2min)

  2、深入理解第二段课文:(14min)

  (1)这两个自然段记叙了秦王与唐雎的斗争过程,两人的可以分为两个回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回合(第二段)。首先分角色进行朗读,第一第二组读扮演秦王,第三第四组扮演唐雎。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尽量表现人物性格。秦王的质问、蛮横无理,唐雎的不卑不亢,沉着冷静。

  (2)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PPT提示以及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相互讨论质疑。讨论后提出疑问,同学解答或教师解答。(且 以 以 措 广 逆 轻 与 而 守 虽 岂 直)(

  (3)自译互译: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后,小组内互相翻译,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进行纠正,教师点拨。

  3、深入理解第三段课文:(18min)

  (1)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回合。分角色进行朗读,第一第二组读扮演唐雎,第三第四组扮演秦王。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尽量表现人物性格。读懂秦王语气中的威胁,读出唐雎语气的气势。

  (2)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PPT提示以及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相互讨论质疑。讨论后提出疑问,同学解答或教师解答。 怫然 尝 伏 流 布衣 抢 耳 庸夫 士 之 仓 休祲 若 与 镐素 挺)

  (3)自译互译: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后,小组内互相翻译,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进行纠正,教师点拨。

  4、小结(1min)

  唐雎在秦王的步步逼问下没有被吓倒,在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中反守为攻,一举将秦王折服。文章中没有一句直言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但是其语言十分富于个性化。请同学们回去后找出能表现唐雎和秦王个性的句子,并根据这些句子归纳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特点。我们下节课一起来谈论。

  5、课堂检测(5min)

  语文共学案与第二、第三段相关的练习。

  四、板书设计

  秦王:不悦 质问 怫然怒 色挠

  唐雎:出使 沉着应对 反击 挺剑而起

  五、作业

  1、预习第三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和翻译重点语句。

  2、思考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用形容词进行描述。

  3、完成相关的练习。

  第三课时(40分钟)

  一、课时目标

  1、学习第四段的重点词句和翻译重点语句。

  2、通过分析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把握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见目标一

  2、难点:见目标二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三段课文:(10min)

  (1)检查预习: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第四段重点字词的预习情况,注重纠正。(挠 谢 谕 徒 以)

  (2)请两位同学根据重点词句来翻译最后一段。(重点句:秦王……谢之。 徒以有先生也)

  2、完成课课清中的第二第三题(通假字以及一词多义),借助《共学案》小结文章词语。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文章中富于个性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归纳秦王阴险狡诈、蛮横无理、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形象以及唐雎沉着冷静、有勇有谋、应变力强、英勇无畏的形象。小组展示后教师总结。(PPT板书)(25min)

  人物 语言 神态 动作 特质

  秦王 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不悦 谓

  安陵君不停寡人,何也? 谓 蛮横无理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阴险狡诈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怒 谓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色挠 长跪,谢 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唐雎 否,非若是也。

  此庸夫之怒,非…殿上。 沉着冷静

  与臣而将四矣。 有勇有谋

  今日是也。 挺剑 英勇无畏

  安陵君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谦虚婉转

  弗敢易。 坚决

  4、小结《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全文对于秦王、唐雎的人物形象没有直接的描写,通篇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推进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其语言富于人物个性,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应多多学习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5min 剩下时间答疑)

  四、板书设计(同上)

  五、作业:完成语文共学案剩下的全部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简介《战国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读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弄明白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不懂的词标出来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1)解释红色的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虽然,受地于先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请广于君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熟读背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进行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品读人物。

  1、找出文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看两人是怎样较量的?较量的结果如何?从中看出人物有何性格特点?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盛气凌人,先发制人)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恼羞成怒,进行恫吓)

  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毫不示弱,针锋相对)

  结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总结人物性格: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二、讨论写法。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秦王以大欺小,明着易地,实则强夺。安陵君看透秦王的阴谋,不想易地,这就惹怒了秦王。在这紧张的矛盾中唐雎出使秦国。秦王一上来便盛气凌人的指责唐雎,接下来又以天子之怒进行恫吓,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秦王的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丰富的潜台词。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乖乖地把地送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与你拼命。)

  三、拓展提升。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你知道哪些?课下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交流一下他们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点

  1、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

  根据学生情况,力争一课时,如果学生对文章不熟悉或阅读层次不高,得分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设计教学预案,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简介《战国策》。

  (二)质疑

  1、今天我们将学习里面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想要提出来的吗?

  2、学生质疑,教师提出关键问题,PPT展示:

  ①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②为什么唐雎要出使?

  ③“不辱”是什么意思?唐雎是怎么完成使命的?

  ④唐雎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初读

  1、指明四个同学分段朗读文章,出示听读要求:

  (1)你觉得哪些字容易读错,提醒一下大家。

  (2)看你能通过听和想,明白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正字正音,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

  3、分组练读,分译全文。

  (四)悟读

  1、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看看前边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没有解决。(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

  (五)演读

  1.假如你是导演,你觉得这个剧应该拍几个场景?你会招几个演员?

  2.排演,准备。

  3.表演,评议。

  (六)延伸

  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能不能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

  教后记:

  上这课之前,有个学生给我打电话,说感觉自己最近语文学习的兴趣下降了,我仔细一想,自己为了赶进度,已经有开始满堂灌了,难怪学生有点厌倦。我原想初三的孩子会不好意思,应该不爱表演了吧?因为前两次孩子们的表演质量就不是很好,我原本不打算“浪费时间”了,但上课时我想到那个孩子的话,临时决定让他们换新角色-------导演,没想到孩子们情绪高涨,竟然认真地改写剧本,认真排练,参与度非常高,课后我给他们发了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最有创意奖,我发现孩子们学习效果特别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