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的美词美句美诗 推荐度:
- 立冬美诗句 推荐度:
- 挑山工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故乡》教学设计 推荐度:
- 体育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论美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美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美》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文是一篇随感,随感式的写法虽于条理上不够分明,却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进入初三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再与他们探讨新的甚至可能是与以往大相径庭的观点,能接受吗?基于学生的这种情况,这一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下大力气备学生、备课堂,事先预备好应对学生各种表现、回答的方案,并要重在构建一个平等、对话、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析、质疑、探究。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美有哪些形式,它们都是什么方式表现。
2.理解课文运用举例、对比、比喻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运用互联网和局域网查询收集材料,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协助语文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美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素养。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设置情景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扩大教学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二、教学方法朗读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
引入新课:【导入】
1、播放配乐,展示图片,共同感受美,营造美的氛围。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幅图片美?
2.导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去用心去感受,更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思考,今天让我们随着英国大哲学家培根一起来《论美》。(板书课题、作者)
3、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①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培根是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培根论人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的名言。
②检查字词:
肃(sù)然吝啬(lìnsè)滑稽(j)
摄(shè)取谚(yàn)语愧(kuì)悔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钟)
听课文朗读,边听边思考之后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认识美:
1.作者论及哪几种美?这几种美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四种美;颜色之美形体之美、
行为之美品德之美
关系: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品德之美丽是最重要的。
2.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主要观点: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证方法:采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论证
3.文章最后作者给我们提出怎样的勉励和希望?
希望人们懂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讲究优雅的美,而不是放荡张扬的美,那样只会晚年后悔。而把没得形貌和德行结合才会永垂不朽。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品味美:
1、如果请你从课文中选取一句最精彩的话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为什么?
例:美言: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赏析: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2、“颜色之美”中“颜色”指什么?
面容、容颜
3、“最高的美”指的是什么?
美德之类的内在美
4、为什么“许多人”会“迎受着愧悔的晚年”?
因为他们年轻时不注意培养德行美,度过放荡的青春,到老年才懂得德行美的重要
四、归纳小结,拓展延伸(8—10分钟)
辨析美:
1、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你是如何看待呢?
2、内在美能够代替外在美吗?
追求美:
1、同学们,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同学异样的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他的好友,请你运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语句写一封信来劝说他。
2、用你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生活中的美。
3、教师寄语: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
论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美的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引导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配乐,展示图片,共同感受美,营造美的氛围。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幅图片美?(学生各抒已见)
2、导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去用心去感受,更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思考,今天让我们随着英国大哲学家培根一起来《论美》。(板书课题、作者)
二、播放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思考:
(一)1、文章论了哪几种美?
参考: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 美德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
2、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
参考:“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内在美重于外在美。所以在三者中最高)美德最美
3、作者是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美德最美”这个观点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略。
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三)品味语言。
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 “美的格言卡”
小黑板显示格言卡版式
(老师也做了一张格言卡 ,先抛砖引玉)
美的格言卡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制作格言卡,进行交流时间约5分钟)
教师总结:通过格言卡的制作,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语言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美的格言卡:(预案)
1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3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分析理解:
1、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四、凡人论美
1、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 (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
2、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 (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为身患绝症的同学捐款。乐于帮助同学解决难题。
3、今天,你赞美了吗?
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说一说,赞美一下一位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
你虽然没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但是你在学习上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赞美你!
五、教师寄语。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
六、配乐朗诵。
全班诵读第5 小节。
七、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的格言警句,并尝试记住这些话。
八、板书设计
(一)大家论美(培根)
颜色之美 美德最美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形体之美
优雅行为之美, 美德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语言特色: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二)凡人论美
论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对美的认识。
2、体会语言精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对美的认识
教学难点: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的一篇杂感《》。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为了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些,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我们都不是一掷千金的富翁,当然没有那么许多闲钱花在这张脸上,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研读课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 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层层推进,试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讨论并归纳:
作者认为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内在美,品德之美,希望人们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3、 作者用词准确,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美貌的人并不都其他方面的才能。
“不都有”,三字既精当,又符合实际。
许多容貌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
用“许多”一词,说明数量不小。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
用“有些”,数量就少了,用语很有分寸。
三、找出课文中的格言警句,并加以理解。
讨论并归纳:
1.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3.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分析理解:
1.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 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 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五.布置作业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她)。
要求:(1)运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
(2)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语句,仔细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钟左右完成。
2、辨别观点。
仔细阅读课文,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你是否赞成?如果赞成请举一个例子证明;如果不赞成也请举一个例子来反驳。
论美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研读课文的能力。
2、联系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过渡: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雨后的彩虹是美的,春雨滋润下的万物是美的,胜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诗人作家笔下流出的篇章是美的,国色天资也是美的……但这些美是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吧,他是谁呀?——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他将在《论美》一文中给我们一个答案。
二、阅读课文,确定观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比较分析下列哪一个句子表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
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
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三、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
㈠提出问题
①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
㈡分析问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②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例证法、对比论证法)
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对比论证法、例证法)
④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对比论证法、引证法)
㈢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喻证法)
四、与大师亲密接触,向大师发起挑战
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的英国人欲横流,许多形貌美的人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获得成功,则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针对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这些见解,它们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如果能,请陈述理由;不能,则请修改并完善。
①文章的开头这些写到,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而结尾却说,只有把美的外貌和德行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外貌美的,则不要倚仗年轻貌美,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也是有针对性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真正放射光芒。
②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给彼。
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在今天看来,形貌美与内在美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培根之所以这样说,是针对的社会现实而言的。
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但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的;黄金分割是美的;和谐是美的……
所以改为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似乎更严密。
④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但初春、夏天,冬天分别都有不同的美,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季节的美。
⑤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如果单指外表的美,这一观点还可以成立,但相对于内在的话,则不能成立,因为内在的美是可以保存,并能流传于世的,像雷锋,张海迪,《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
五、小组合作,编写“我们的论美格言”
通过本课的学习,及与大师的挑战,我们对美应该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了,你能模仿作者某些句子的写法,结合自己对美的认识,写出属于你们的论美格言吗?
六、总结:
美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有人喜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之美,还有人说健康才是真的美,总之,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美的标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美德的重要性应该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他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
七、作业:
班上有一名同学,平时喜欢浓妆艳抹,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学校规定穿校服,可她硬是置之不理,而学习则是一塌糊涂。你是她的好朋友,学了《论美》这一课,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注意信中要恰当引用文中的语句。
八、板书设计
论美
弗兰西斯·培根
一)提出问题:美德最美。
二)分析问题:
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2、通过三种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九、教学后记:
对美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分享独到的美”这一教学环节,期待广开思路,使他们去发现身边不同的美,同时也为下一环节“论证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作一个知识上的储备,使学生在学完《论美》一文后能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在“与文学大师挑战”的环节中,学生研读课文的能力在一次次精彩的回答中得到了提高,而这正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
论美教学设计5
◆知识与能力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品味文章的相关论述。
3、学习杂感的写法。
4、品味文章语言,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主要观点。
2、结合课文介绍相关知识,学习杂感的写法。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讨论自己对美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2、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能够对作者的观点作出正确的评价。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
◆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联系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3、理解作者的审美观,品味文章中的相关论述。
◆难点
1、认识培根的审美观,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2、能够对作者的观点做正确对待的评价。
◆教学突破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凝练优美的语言。
2、结合课文中的论述作出适当的评价,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自读课文2—3遍,能流畅地读完课文。
2、采访你的家人或亲戚、邻居、朋友,他们怎样看美。把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
3、在预习时,把你的疑惑写在下面。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走近文本
1、生活中有很多美,请例举自己认识的生活中的种种美。
(聆听、评价)
提示:
(1)容貌之美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 ——《陌上桑》
“一双丹凤眼、两变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 ——曹雪芹《红楼梦》
(2)神态之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沙扬娜拉》
(3)形体之美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给乌兰诺娃——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4)风度之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黄庭坚(如果你很平凡,优雅的风度能让你出类拔萃;如果你很优秀,翩翩的风度能让你卓而不凡。)
(5)德行之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的美在于他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言,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美在于他忧国忧抿的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美在于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古人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而龚自珍的美在于他能以花自喻,志在培养一代新人的愿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的美在于他退居家乡仍不能忘怀国事的一腔热情。)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美在于他立功报国的抱负和气概。)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木兰的美在于她的淳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革命者的美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掌皮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整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姜孟之《一双手》(这双手的美在于“这只手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他的美在于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论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论美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