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心得

时间:2021-12-07 18:15:52 教学心得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心得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心得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心得1

  大自然的语言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篇传统篇目,本人从教二十多次教过本文,今年在再次教这篇课文时,又有了新的感悟,仅记述如下,与各位语文界同仁共同探讨.本文仅以课文第一 二节为例,谈谈本课的教学尝试与感悟.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文章第一节就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四季风光画卷。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变化,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在教授本段时,我反复让学生品读体味,然后让学生与看云识天气的第一节作比较: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问题1. 两文在语言上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问题2.两文在结构上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以下结论:两文的语言都是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词语丰富,句式多样,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在结构上, 大自然的语言先描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在这一段末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看云识天气的第一节第一句话“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总领下文,紧接着对天上的云作了形象的描绘“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最后一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既对上文作了总结又自然引出下文。同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这两篇课文的比较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小品的`认识,增强了学习科学小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又 进一步引导品味语段中的关键字词,同时把朱自清的《春》中的语句与之比较,进一步来体会科学小品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比如: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

  “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两文都用拟人化的写法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景象。但大自然的语言显然不如《春》写的更加形象具体。在这儿就要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中的描写与散文中的描写还是有较大的区别,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中的描写用词精炼,散文中的描写则极力渲染铺陈,尽可能地把所写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再如:大自然的语言的写到“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文中的“次第”意为“一个挨一个”用词精炼准确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而《春》中的描写则更加生动形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赶趟儿”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与大自然的语言中“各种花次第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也可以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古诗句加以引深,让学生在学习现代小品文的同时有可以受到古代优美诗句熏陶。由此进一步拓展开来,

  还可以让学生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名句或写出一段你眼中的春夏秋冬的景色。

  《大自然的语言感悟颇多,总认为传统课文中需要挖掘的东西很多,不管是“旧瓶装新酒”还是“新瓶装陈酒”我总觉得只有充分挖掘课文的内涵,注意知识点的内引外联,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方法,这才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我就用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一段话给本文作结:“我觉得语文老师不应该像食品厂的推销员,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语文老师应当像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体质的需要,性格心理的接受能力为己任。……讲读课上育人,必须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尽可能使用感染、熏陶的方法,使学生因动情而明理;使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大都是自己需要的精神营养,认真吸取,自己获得精神上的解放,成为精神上的 、人格上的强者。” ① 注:〈〈 魏书生 语文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心得2

  学习目标的确定

  看到课题之后,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如何科学的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如何更科学的突破重点、难点。因为,教学一篇文章,认清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成功的基础。于是,我首先看了单元提示和教学用书上的教学建议。单元提示是“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阅读中,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是“一、通过本文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二、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三、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作一篇科普文章来处理就可以了。所以,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但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根据以上这些提示和建议,我确立了三个目标:一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是学问,做学问距离自己并不遥远;二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在默读中做到筛选信息,概括要点;三学习本文的准确生动的语言。其中目标二、目标三是教学的重点。

  课堂结构的设计

  由于不知道学生是否预习,所以,在第一个环节上我做了两种打算。如果学生预习了,那就先让学生谈谈自己预习的收获,然后再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如果学生没预习,那就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上课一开始,我了解到学生没预习,于是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第一遍读,排除“拦路虎”生字词,感知好词、好句,同时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第二遍读时,就进入第二个环节,在速读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第三个环节是重点探究清楚、条理的逻辑顺序。第四个环节是欣赏语言。第五个环节是拓展。第六个环节是学以致用谈收获。

  教学方法的先择

  1、在第一个环节进行之前,我问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什么,是因为在平时的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老师是先让学生认读课后的生字词,排除生字词之后再读课文;而有的老师是先读课文,在读课文中发现生字词,然后再认读。于是,我才问学生平时的习惯是什么,目的是想按照学生平时的习惯让他们去学习,不想让学生对新教师产生一种陌生感和不适感。

  2、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的时间,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把握本文的内容,我把第二、三、四个环节整合了,整合到了一张幻灯片上,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来集中完成。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一大块自由学习的时间了。我所指的“自由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安排任务之后的“自由获取”、“自主获得”,是与教师的硬灌、硬塞相区别的;而非让学生自由地、学得什么算什么。我认为“放羊”首先得给羊提供一块青草地,如果任羊从圈里跑出来,自己找草地,那肯定就有羊能找到肥美的草地从而吃个饱,而有的羊可能找半天也找不到,奔波得筋疲力尽还要饿肚子。

  3、在引导学生概括要点时,我用了课后的练习题。只是考虑到:

  ⑴那样学生概括起来会更容易、更准确;

  ⑵在课堂上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就完成了课后练习正好一举两得,不然还得再找时间来处理练习,如果不处理,那课本上的课后练习就形同虚设了。

  4、对于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我只是稍稍涉及。因为第三单元的事物说明文还没有学,就一下子在这一节课上接触大量的说明文的知识,会让学生感到太突兀。

  5、在欣赏语言一环节上,我采用的方法是读,在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在拓展一个环节上,我让学生积累农谚,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学问,科学不并深奥,它就在我们身边。最后,让学生用逻辑顺序自己小结,一是为学以致用,二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习惯。在不断反思与不断总结中学习,也许进步会更大。

  教学之后的反思

  1、课堂上,师生是轻松愉悦的。学生与教师没有陌生感,学生们都面带笑容,积极主动,好像与老师似曾相识。在默读时,学生都边读边划,读得相当认真,相当投入;在讨论时,也较热烈;在反馈时,也能畅所欲言。尽管有时候学生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是放松的,有个学生竟然能当着那么多老师和同学的面吆喝自己的作文语言生动,这是大部分同学做不到的,对这样的同学实在应该多多鼓励;在课堂小结时,我说了只请一位同学,可第一位同学还没说完,就又有一位同学举手想说了。所以,我感觉课堂一直是在轻松、愉快中度过的。

  2、教学流程中有不合理的因素。比如那两张春、冬图片的放映,应该放在解释课题时使用。让学生看图片认季节,从而让学生很直观、很形象得得知大自然的语言其实就是一些自然现象。可是,一上课心里就有点慌,等得知学生没预习时,就马上进入了读书一环,等读完书反馈时再展现图片就有点不合适宜了。所以,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表现得比较差,有待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3、在赏析语言一环节上,我引导学生赏析得还比较肤浅。

  4、自己的教学功底有待加深。课堂语言不精练、不准确;课堂上缺少教育机智,从而错过了很好地鼓励、教育的时机。

  也许自己的教学行为还有更多的缺点,而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课堂上也肯定还有不合理的因素,而自己还没有认识到。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思想意识也不超前,只能对自己的教学做如此肤浅的反思。以上内容中肯定有不当之处,还请老师们指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1.《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