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说课稿

时间:2021-12-19 19:26:55 说课稿

《阳光》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阳光》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阳光》说课稿

《阳光》说课稿1

  一、说课内容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8课《阳光》。

  二、教材分析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单从字面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课文以抒情的笔调,先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它让孩子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世界,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四、教学重点

  识字和练习朗读。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五、教学难点

  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六、教学关键

  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感悟。

  七、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每天,是谁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把金色的阳光洒向大地,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你喜欢阳光吗?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阳光下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板书:阳关)

  (二)、展示成果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课文,同桌有不会的字,当当小老师。

  3、学习生字:

  ⑴ 生字娃娃拍着队走遍了阳光照射的第一个角落。现在,他们藏在课文里了,让我们把他们找出来。(圈生字)

  ⑵ 向生字朋友打招呼,把画出来的生字读一读,不会的拼拼音或请教同桌。 ⑶ 游戏:登山看日出。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比比谁最先到达山顶。

  阳像金野更面

  长早晨拉进谁

  (自己拼读比赛读 )

  ⑷ 男女生分读,抢答,齐读。

  4、带着生字的正确读音朗读课文,并标明自然段。

  (三)、朗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

  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利用课件演示“阳光像金子”)指导读“金子”。

  ⑶ 学生可能会提出“洒遍”不理解。理解“洒遍”(课件出示在阳光的照耀下,田野、高山、小河都沐浴着阳光。

  ⑷ 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 全班交流,教师随即出示图画和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田里的禾苗绿了。山上的小树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通过课件观察禾苗和小树的样子。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指导朗读。突出”更”字。

  ⑶ 小河在阳光的照射下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图画和句子: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⑷ 配乐朗读。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⑴ 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⑵ (课件演示插图)观察小女孩的神情,感受阳光的美好。 ⑶ 指导朗读:(课件出示句子)

  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小组讨论:阳光像什么?为什么说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谈谈你的理解。 5、全文配乐朗读。

  (四)、扩展延伸

  你觉得阳光可爱吗?为什么?

  (五)、指导书写

  (六)、限时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8 阳光

  像

  禾苗──更绿了

  阳光小树──更高了

  小河──像锦缎

  金子──更宝贵

  八、说反思:

《阳光》说课稿2

  我说课的题目是二年级《阳光》,也希望我今天的说课就像一缕阳光一样,带给您一天的好心情。下面我将重点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爱像一杯甜甜的蜜汁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爱,也要把自己用真情酿造的爱献给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本单元(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关怀为主题,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人性的高尚和美好,其中本文文质兼美,意境浪漫,既充满了童贞童趣,在本单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讲述了(奶奶腿不好,小女孩佳子想把阳光作为礼物送给奶奶,可是阳光不见了,她急得都快哭了,奶奶安慰她说:“阳光都跑到奶奶心里来了。在结构上,以小姑娘给奶奶送阳光贯穿一条主线,激发了学生对亲请的感悟。是一篇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佳作。

  2、在本课中把生活作为教材的延伸,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感悟亲情,为了学生拓展学习资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回归单元主题。

  二、说学情

  孩子们每天被浓浓亲情包围着,哈哈哈细腻关怀,爸爸的几声责罚,爷爷奶奶的无比疼爱,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的情感基础;孩子们或多或少一定有过馈赠亲友礼物的经历,他们对这一情景并不陌生,这是生活基础;另外二年及学生喜欢阅读,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不难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来,尤其是这样的故事,更是爱不释手。这是学习基础。

  以上是我从情感、生活、学习三方面对学情的分析,我将根据这样的学情展开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理解奶奶的话。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促使学生感悟佳子和奶奶之间的爱。

  3、联系实际生活,学会把爱奉献给身边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这样三维目标的确立,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及文章蕴涵的深厚感情。难点则预设为孩子们能否学会把爱

  心献给亲人。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法上始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在教法上,我把重重的一锤打在“读书”上,让学生尽情地读、美美的读,在读中思,在读中悟,结合文中清新的情境图,促进学生想象。一段(小练笔),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感悟文章真情。

  学法是教法的一面镜子,在学法上读----朗朗上口;想---天马行空;写---各有所悟。变被动接受为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孩子们会读、会想、会写,真正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会学的目的。

  六、说教学设计

  下面我将重点就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巧设情境“激”兴趣

  从学生已有的情感入手,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本课的距离。让学生走入文本的第一时间就直奔学习的重点。

  (二)、以读代讲“细体会”

  确立“读为主线”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悟文、读中悟形、读中悟情。我安排了这样三次侧重点不同的朗读训练:

  1、自由读: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边读边画出佳子的想法。

  2、 抒情读。

  3、重点讨论:“阳光都跑到奶奶心里来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还会提出问题“阳光都跑到奶奶心里去了。”?为什么说此时的阳光指的是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孩子们明白佳子虽然没能把阳光带给奶奶,但她对奶奶的那份孝心,对奶奶的爱,就像灿烂的阳光一样,温暖着奶奶的心,让奶奶心里暖洋洋的,比见到阳光还高兴。所以奶奶说:“阳光都跑到我心里来了。”进而,一举突破了本文的难点。为学生情感的升华推波助澜。

  这正是自由读——读出意;配图读——读出味;抒情读——读出情;重点读——读出神。这样深度的读书,让学生和文本之间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相信此时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也不再是无所事事的盲从者,而是一群跃跃欲试的学习乐趣体验者,相信教师教学设计理念

  中的回归学生,在此时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真正的给我们的学生一对试飞的学习翅膀!

  (三)、联系生活“巧延深”

  佳子小小年纪就懂得把爱心送给别人,她的爱就像灿烂的阳光一样,温暖着奶奶的心,让奶奶感动。观察一下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是你的同学,老师,想想他们需要哪方面的帮助,你打算怎么做呢?说一说。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其实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文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懂得生活中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捧书的手,更需要一支勤于写作的笔。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阳光》说课稿3

  一、说课内容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8课《阳光》。

  二、教材分析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单从字面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课文以抒情的笔调,先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它让孩子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世界,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四、教学重点

  识字和练习朗读。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五、教学难点

  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六、教学关键

  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感悟。

  七、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三)赏读课文,激发情感;

  (四)回归整体,内化语言。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谜语。“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是什么?生:(太阳)。

  师:太阳光有什么作用呢?(生:带来温暖,光明……)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阳光》。

  2、板题,读题,8.阳光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阳光给我们带来什么。

  3、看书中图。

  师:在阳光的照耀下,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来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通过看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看拼音。

  2、指读语文。

  3、师范读课文。师:字音一定要读准,听老师读。

  4、再读课文。师:再读一遍,看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读得正确、流利。读完后,把课前画好的词读一下。(通过以上四次朗读,不但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随文识字,以便于更好地产生定位联想。)

  5、识字。

  (1)读书中画好的生字词。

  (2)师:我把这些字词请上黑板,看同学们还认识不认识。

  yáng xiàng jīn yě gèng miàn cháng

  阳光像金子田野更宝贵河面长长的

  zǎo chén lā jìn shuí

  早晨拉开跳进谁

  (3)说一说应该注意的字音。(引起学生注意)

  长(cháng)早(zǎo )晨(chén)谁(shuí)

  (4)读不带音的词。(考考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记忆程度)

  (5)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同学之间互相提示,鼓励学生识字方法多样化。)

  (阳→说结构,并教偏旁“阝”,像→形声字,金→一个人,他姓王,兜里揣了两块糖,野→里+予=野,面(面包),早→日+十=早,晨→日+辰=晨,也是形声字,拉→用手拉,进→说结构,区别近,谁,(谁的)。

  (6)生字组词:(开火车组词)

  (7)师生对口令:师说字,生说书中词。

  6、师:下面自读课文,认字以后,相信同学们定会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词不离句,字不离词。这样使生字从文中来,又回到文中去,始终不脱离语言环境,更利于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第三个环节赏读课文,激发情感

  1、齐读题目,并找出文中称赞阳光的一句话。

  生: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1)指读;

  (2)齐读。

  师:阳光与金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金色,宝贵)

  2、师:上文中去找一找阳光比金子更宝贵体现在哪儿?(以课文最后一句话为切入点,提出感悟全文的问题,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

  (1)指生读。

  (2)阳光照向哪里?(板书:田野,高山,小河)

  (3)齐读。

  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阳光给田野,高山,小河都带来哪些好处?

  (2)生1:禾苗更绿了,师板:禾苗绿

  生2:山上小树更高了,师板:小树高

  生3:河面像长长的锦缎了,师板:河面锦缎

  师:这时的小河什么样?(金色,一闪一闪,像缎子),(引导学生看图体会)。

  (3)生选择三句之一来读,读出喜爱之情

  (通过自读,指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内涵。)

  学习第三段:

  (1)指读。

  (2)师:阳光给小女孩带来哪些好处?

  生:带来温暖,送来光明

  (3)指读。

  (4)齐读。

  学习第四段:

  齐读这一段,师:阳光属于万物,万物离不开太阳。

  3、说说阳光的优点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光明与温暖杀菌,植物生长,动物生存……

  4、用一句话概括。

  齐读最后一段(板:更宝贵)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内化语言

  1、读全篇(男女生接读)。

  2、背诵全篇(写语言)。

  3、表演全文(自己想象动作)。

  (使学生再回到整体,通过背诵、表演,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板书设计:

  田野禾苗更绿

  8.阳光高山小树更高更宝贵

  小河河面锦缎

《阳光》说课稿4

  【说教材】

  初读《棉鞋里的阳光》,首先会被课题所吸引,带着疑问读下去,你会觉得文章不像涌动着骨肉亲情的抒情散文那样感人肺腑,不过就是一种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一位母亲给婆婆晒棉被,这举动濡染了小峰幼小的心灵。文章却也含而不露地给人以启示,亲情的温馨扑面而来。教学前我布置了学生晒棉被、棉鞋试试穿穿,目的为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作铺垫。本单元以尊敬老人、孝敬老人为主题,而且前三课已经学完,为学好这一课做好了充分地思想准备。

  【说目标】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会写“妈”、“奶”等6个生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思路】

  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生活中提高认识。

  【说教学】

  识字教学:

  1、重视随文识字及方法的引领。

  采用精当的方法识字。

  1、组词、看拼音

  2、加一加、减一减

  3、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4、做动作 如:“舒服”不用非等到教材要求教才教,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等独立识字的能力。应当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涨的热情,更积极的方式再去“探索新知”。

  2、注重重现,巩固识字

  红太阳,露(lòu)笑脸,

  妈把棉被晒温暖。

  奶奶睡,合眼睛,

  松软棉被真舒(shū)坦(tan)。

  好小峰,看在眼,

  奶奶棉鞋晒外面。

  棉鞋里,满阳光,

  尊(zūn)敬(jìng)老人乐无边。

  朗读教学:

  (l)利用小组合作朗读这种形式旨在围绕课文重点,人人都参与交流 ,人人都有发表个人想法的机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用不着过多的讲解和提问,只对学生读不到位的语气给予点拨和鼓励,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对“妈妈”产生敬仰之情。

  (2)利用朗读、评价以及老师的导语使学生明白是妈妈的行为影响了小峰,小峰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母子俩的孝心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奶奶的心。

  (3)抓住省略号,让学生有想像的机会,让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奶奶睡着了。小峰想:奶奶的鞋里也有棉花……”让学生想像省略的内容,把通过读文的领悟和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在这里得到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挥,使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在每一节课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当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时候,说明学生已基本理解课文,这时应进行下一步指导。

  写字教学:

  1、体现写字的规律性

  写字的规律,一个一个去教难,如“妈、奶 ”共用一个偏旁这类字都这样写,让学生悟出规律。“ 妈”联系以前学过的字“ 马”、 给学生一类字,让学生掌握字,提高效率,教出规律。

  2、体现整体性

  这个字关注这册字或以前学没学过,影响实效。如“ 妈、奶”的女字旁是新偏旁就应重点教。

  3、体现层次性

  “奶”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作为这节课的写字重点。

  4、体现一致性 一至三学段都是正楷字,老师要写正楷字,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5、努力体现汉字的文化造字的特点,优秀文化的谦让等上窄下宽的和谐的美。

  【说流程】

  (一)复习生词,用来巩固识字效果。

  (二)谈话:

  1、明确本课目标

  2、概括故事梗概,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突出整体,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让我们先去看妈妈怎么做的?3、在朗读中感悟两代人关怀长辈的浓浓深情。

  (三)学习1-5段(理解“舒服”、奶奶的幸福)

  1、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1-5段,如果你的小伙伴读得你不满意,就帮帮他,如果读得很棒,就夸夸他。让学生明确要干什么,怎样干。

  2、教师巡视。

  3、小组展示读,读完1-5段后全班再评你所注意的人。

  1段:“一点儿”奇怪的语气

  2段:温和、温柔地说

  3段:“为什么呢?”更难懂了

  4段:温柔、和蔼、亲切

  5段:“真暖和”、“舒服”让学生体会到幸福、高兴

  在互评互练的基础上识记“眼睛”引导

  孩子记字方法,注重激励。

  然后进行口语训练:奶奶乐得合不拢嘴,好像比吃了蜜还要甜。此时此刻她会对自己的儿媳妇说些什么?这种训练既帮助学生走近文本,感受妈妈的贤淑,又能读好。这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很好结合。

  4、1-5段整体回归(指四位学生分角色读)

  过渡:小峰在妈妈的影响下会怎么做呢?

  (四)学习6-8段

  1、指读6段、评价“轻轻地”心里装着奶奶。“……”名称、慢读。幻灯:小峰小峰还会想些什么?

  过渡:奶奶醒了之后又怎样?

  2、指读7自然段

  妈妈贤淑的举动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小峰学会了他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里,也钻进了棉鞋,温暖着奶奶的身体,他们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的身体,他们的孝心也随着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

  (五) 小节,突出本组课文的主题

  (六)(复现生字,巩固识字)

  (七)写字 “奶、妈”

《阳光》说课稿5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8课《阳光》。第一次翻阅教材我便被这篇优美而富有童趣的短文所吸引。作者将阳光这一抽象的事物与禾苗、小树、小河等相联系,既富有人情味,又形象易懂。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注重以读为主,因此本课我基本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过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猜谜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入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以及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接着“那你知道太阳有哪些用处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达,从中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最后引出课题(教师板书:8、阳光)

  二、体验阅读,读中见情

  《课标》中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感悟。因此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自然段的分法在《新阅读》中已渗透,故学生可以自主完成)

  2、同位间互读,相互纠正读错的字音。

  3、指名读,这时我的要求是读准、读通。

  4、用正确的读音,全班齐读。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分组(分段)朗读,将朗读细化让学生初步体验合作的乐趣,建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三、感情朗读,背诵全文

  1、教师谈话:阳光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还给这个世界上万物增添了生机。下面啊,老师就请大家一同老观看一个短片,感受一下阳光。

  此时播放幻灯片的目的旨在从感官、听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文课堂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唤起一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对阳光的喜爱、珍惜的情感,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2、带着感情自由练读。

  3、全班齐读。

  4、突破重点:对于课文“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的理解,我放在了朗读之后。我认为只有在充分的阅读之后,才能达到感悟上的水到渠成。不做局限性的总结,而是鼓励个性化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5、背诵全文。

  6、互动环节:轻松一刻。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劳逸结合,进一步深化理解,更好的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四、自主识字,合作学习。

  《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也适当的穿插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合作学习。如:同位互查,一人指一人读等都体现了这一点。接着我又引入“猜字游戏”等强化生字的识记。

  最后,我以一个开放式的话题:“假如世界上没有阳光”来结束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文意,达到情感的升华

《阳光》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教科版八年级思品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理解老师之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材分析

  《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是教科版《思品》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题,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老师工作特点,懂得尊敬、热爱老师以及如何尊敬老师。本框题为学习“良师与益友”里的知识点奠定了认知基础,做好了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老师交往,积极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认同老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如:奉献、敬业、爱等;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

  (二)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评价老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能够通过恰当的方法表达对老师的感情;

  (三)知识目标:了解老师工作的基本特点,从而发自内心的尊重老师;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去尊重老师。

  三、学情分析

  初中生独立意识大大增强,认识能力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他们对老师有新的认识、更多的要求,但对老师工作的特点、立场处境又认识不多、理解不够,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老师,理解老师,从而激发感激、尊敬老师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师的多重角色和工作特点,懂得尊敬、热爱老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组织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另外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对这部分我分成两步:

  1、多媒体播放音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询问学生听完后的感受,2、教师深情导入,并板书标题《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

  二、学习新知

  1、我眼中的老师

  多媒体展示课前布置的访谈老师的内容:

  (1)他怎样看待学生;

  (2)他对本班级的评价和期望;

  (3)他怎样看待所教的学科;

  (4)他的兴趣爱好有哪些;

  (5)他最爱读的书;

  (6)近期他遇到的烦恼;

  (7)近期他遇到的最高兴的事;

  (8)他每天在学校里需要处理的工作;

  (9)他每天的工作时间;

  (10)他设计一节课所需要的时间;

  (11)他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

  这一内容学生可以作为参考,也可以自拟访谈提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访谈,整理访谈结果并在课堂上交流访谈结果及感受,达成共识后,推选小组代表发言。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明确知识点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不仅帮助我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走进教师的生活,了解教师是一个怎样的职业,有何特点?)

  2、震撼心灵

  多媒体展示汶川地震中英勇献身的老师图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讲述这些教师的大爱无声,升华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从感情上唤起学生亲师重师的意识。

  3、导航明灯

  ①学生听“程门立雪”的故事,看课本17页毛泽东尊师的故事,明确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它。在学生涌动对老师的的感激、尊重的情感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师生交往的感动故事,将学生情感推向高潮,加深尊师情感的体验。

  ②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感动不已,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然后列举生活中几例典型的不尊重老师的例子,让学生加以评价并探讨其中的原因。选一位朗读好的学生朗读短文《你知道吗》。进一步体会尊师的重要性,通过系列回忆,深切感受到老师平凡工作的辛劳、无私,从而激发对老师的感激、尊重之情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做铺垫。

  4、感谢老师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体验列举尊师的一些做法,教师记录总结。这个环节是在学生体会到对老师的尊重、感激之情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情流露、大胆表达、自然抒发,进一步深化尊师的真挚情感。

  5、亲身体验

  多媒体展示《教师的一天》,引导学生从现在的老师中挖掘感人的事例,发现老师的可敬之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教师职业的新感受,形成理解和尊敬老师的自主行为

  七、板书设计

  明确知识要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八、教学评价说明

  学习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更是探究活动的主人,本节课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分析、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感悟如何平等待人,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把学生思维吸引到课堂之中,他捅了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障碍。

《阳光》说课稿7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感受阳光。在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是却常常忽略了阳光的存在。能留意阳光、感觉到阳光的时候并不多。所以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创设情境,让他们体会到阳光的美好和宝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树立导学意识,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由于学生对阳光都十分熟悉,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之一的朗读指导,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对文本产生更加丰富的、独特的体验。从而读出感情,读出特色。

  由于音乐最具感染力。和谐的音符与优美的文字,给孩子们创设了乐于接受的情境,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思绪飞扬,在独特的感受中畅所欲言,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上课时,教师播放音乐(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教师抒情描述: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阳光,你早!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请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相机抓住“阳光”二字板书课题。

  出示课题之后,请学生谈一谈课前寻找阳光、感受阳光的感受。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体验,让他们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文,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储备,并且感受到有大自然的可爱和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交流中,学生感受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充分开发了学生中的资源,丰富了全班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充分表达、交流了自己对阳光的情感体验之后,教师播放课件并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本的美。

  在学生对亲自朗读这篇课文产生期待之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它。目前的学生主要的识字途径就是拼音。此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意识与能力。在学生独立识字的基础上,汇报识字成果,并且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时,相机教学新部首左耳旁。然后采用各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在解决了识字问题之后,进入朗读阶段。先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然后谈一谈,通过读课文明白了什么。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的基础上,继续练读。形式有指名读、接力读、组内竞赛读、选择读等多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字词句的指导。比如“洒遍”、“更绿了”、“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跳进”、“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以教材文本作为材料,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多种形式的练读,增强了朗读训练的趣味性和自主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朗读指导中对学生评价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它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朗读水平的提高起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着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的原则,本节课安排学生练习写两个字“也”、“长”。这两个字的结构都不容易把握,所以,在范写时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观察,并让学生谈观察的收获。比如,写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哪一笔应该写在田字格的哪个位置等。在写“长”字的时候,强调新笔画竖提。并找住竖提与竖钩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在描红的基础上练写。写完后,将练习成果在小组内展示,教师挑选练写最好的在全班展示,以及犯有典型错误的,在全班范围内纠正。

  最后,留一个拓展性的作业,鼓励学生搜集资料,讨论“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么样?”

  本课力求做到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阳光》说课稿8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但是我想你们肯定猜不出我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让我来告诉你吧!那就是自行车运动,俗称骑自行车。 要学会这门运动说难也不难,说简单倒也不简单,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平衡,为了掌握平衡我是吃尽了苦头,开始我急于求成没掌握要领,把自己的腿也摔青了,手也擦破了,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平衡,我真想放弃!这时妈妈经常讲的一句话在我耳边想起: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就是这句话一直鼓励着我,我开始脚踏实地,一步步循序渐进学习,首先我坐在自行车上,双脚在地上像在走路一样往前“走”。等这样练了个三五天后。我就试着用一个脚在踏脚板上面骑,另一个在地上“走”。这得练一两个星期才行。到最后,也就是最关键的一环,那就是将另一只脚也放到踏板上,两脚配合起来,使自行车往前运动。这时别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了,我又发生“尾朝天”的状况了,但我并不沮丧,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再接再厉、坚持不懈,相信我就会成功。水道渠成,我现在不但会骑了,而且骑得“贼溜”啊!

  作为一个小胖墩的我,在其他运动项目中可能不是你的对手,但在这项运动中我相信我决不会输给你,这就是我喜欢骑自行车,喜欢这项运动的真正原因,将来有可能的话我还想成为一名自行车运动员呢!

《阳光》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阳光总在风雨后》,属于动机理论范畴。

  一、主题选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由于受到阻碍和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果处理不当,它会给人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损害身心健康。从教至今,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发现现代物质生活的舒适安逸、家长的过度保护以及学校疏于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小学生耐受力较差,经不起挫折,吃不了苦头,受不了委屈。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因此,为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能够经受挫折,勇于开拓创新的强者,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现在做起,让孩子走出温室,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

  二、目标解读:

  1、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它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关键在于怎样正确认识挫折。

  2、通过经典故事使学生懂得挫折也是人生可贵的财富.

  3、通过身边同学的事例,使学生知道战胜挫折需要有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意志。

  4、通过创设的情境介绍减轻心理压力,调节情绪的几种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和探讨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

  2、辨证地看待“挫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运用一些恰当的方式方法疏通“挫折”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变压力为动力。

  四、教学环节:

  (一)活动导入,拉近你我

  利用“开心词典”的活动方式,让孩子竞猜问题“猜猜他是谁?”,如遇到困难的问题,可以求助场内同学和场外老师。我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人物:张海迪、桑兰和贝多芬,在提示语的设计上,我先给出他们在经受挫折前的经历,接着再给出他们遭受的重大挫折,最后是挫折过后取得的成绩。活动过后总结问题中的人物共有的特点是什么?那么学生们不难发现这三人都是在经历过挫折后依然凭借着坚强的毅力笑对人生,并切取得了更为瞩目的成绩。从而把“挫折”引入正题,让学生自由谈对挫折的认识。

  通过这个环节主要达到舒缓一下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感知上帮助学生形成初步对挫折初步了理解。

  (二)情感分享,吐露心声

  因为挫折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所以也是一个避讳的话题,为了让学生能勇敢地面对它,我先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让同学们知道老师也曾有过挫折,但正确面对后,经过不断地自我暗示,克服了焦虑心理和不安的情绪。接着让同学们静下心来回忆一下在成长的道路上,肯定遇到过不少的挫折失败,在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或失败是什么?当时你的心情怎样?把这些填写在“心灵絮语”这张问卷上,在问卷最后一项:当时你的心情怎样?这个问题设计中,我让学生可以用颜色来表示,也可以画一幅简单的画。因为有些时候的心境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清楚的,而颜色和绘画可以使一些心理活动用最直接形象地投射出来。

  通过这个环节,我想了解不同学生对挫折的感受能力、承受能力和应急能力,让学生也能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挫折在自己人生道路上产生的影响,找到存在的共同问题,寻求辅导的突破口。

  (三)测试调查,故事启迪

  当学生对挫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后,我先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挫折体验测试,目的是想让学生辨证地看待挫折。

  (1)你是否认为挫折就意味失败?

  (2)当困难落到自己头上时,你往往会认为这是个锻炼的机会吗?

  (3)如果有令你很担心的事发生时,你通常都能安心学习吗?

  对于挫折大多数同学们希望越少越好,希望自己的人生如那些祝福语那样,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如果一个人的成长路上真的没有挫折,没有失败,又会怎样呢?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蝴蝶的故事,之后交流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该环节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在成长道路上都留下过挫折和失败的印记,通过测试让孩子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出现失败或挫折时,会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而蝴蝶蛹因为人为帮助反而失去飞翔能力的故事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不需老师多讲,学生的心有所动。

  (四)案例分析,交流方法

  学生对挫折有了正确的认识,积累和交流经验方法就成了以后面对挫折困境时的一剂良药。

  1、请大家观看一段根据同学真实经历拍的录象。

  讨论交流:主人公失败的原因、产生了什么样的不良情绪及帮主人公摆脱不良情绪,进而反思遭受到失败或挫折后,我们应该如何做?

  对于真实的案例,同学们作为第三者去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共鸣。从案例中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而在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式去疏通挫折带来的危害。

  2、教师给学生看一份林肯失败档案记录(22岁生意失败;23岁竞选州议员失败;24岁再次生意失败;27岁精神崩溃;29岁竞选州议长失败;34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35岁当选州议员;39岁竞选国会议员再次失败;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51岁当上美国总统),再去感悟名人禁受更大的挫折,靠自己的意志取得成功,让学生知道失败并不意味着结束,成功者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

  最后在《阳光总在风雨后》的主题乐曲中教师做最后小结,让学生在意味深长中品味收获。

《阳光》说课稿10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情况

  1、教材分析

  《阳光下的物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在阳光下”单元的第5课。通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光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用镜面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此基础上,本课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物体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后,下一课《光强与光弱》接着研究不同强度的光与物体温度的关系。整个单元来看,本课是前面几课的延伸,也是后一节课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的安排可以清晰看到,本课分为“观察反射”“测量温度变化”2个部分。前一部分的学习是为了后面开展研究做铺垫,这两个部分是层层递进,紧密相连的。

  2、教材处理

  (1)把第一部分“观察反射”的活动安排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观察这8种物体的反光能力,完成记录表。课堂上,直接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一、说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情况

  说明:用数字1-8表示反光能力,数字越小,

  反光能力越差;数字越大,反光能力越强。

  表1:“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记录表

  (2)把各种颜色的纸都做成纸筒,插上温度计,然后随机分发给各小组进行测量和记录。

  实验装置

  (3)缩短观察总时间。预实验表明,温度计的读数在15分钟内已经有很明显的区别和变化,足以帮助学生发现物体颜色与吸热能力的关系,节省下来的5分钟留给汇报交流环节将更有意义。

  3、实施效果

  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和整合后,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开展实验活动,所有小组都能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这样就保证了后面的数据分析环节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1、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所给的材料自行观察不同物体的反光情况。

  (2)能说出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不同。

  (3)能正确使用温度计,对纸筒温度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连续的观察,认真采集、记录相关的数据。

  (4)能运用表格、折线图等多种方式分析整理数据。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6)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不同颜色纸筒温度变化进行预测、观测、记录、比较和分析,发现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2、达标情况分析

  从观察记录表和汇报交流的情况来看,学生能从实验中发现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不同,而且能提出自己的猜测和解释;(目标1、2、7)

  从学生实验操作的表现,实验数据的记录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对纸筒温度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连续的观察,认真采集、记录相关的数据;(目标3、6、7)

  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汇报交流环节来看,学生能够在表格、折线图的帮助下比较分析数据,说出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目标4、5、6)

  从拓展延伸的环节来看,学生能把所学到的新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懂得根据季节来选择衣服的颜色,能够列举一些生活中巧妙应用物体颜色的例子。

  总体来说,学生基本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个别小组没有在课前按要求完成“观察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的记录,二是部分小组的分工不是很合理,出现个别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对于合作性较差的小组,教师应在实验时给予更多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学生全员参与。

  三、教法与学法的运用情况

  1、教学与学法

  为了让“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观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和小结。

  2、运用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两个实验的操作和数据记录。也能够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从实验数据中发现物体的反光能力与颜色有关。

  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1、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课探究活动的关键之处在于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来获得科学知识,但是本校的五年级学生大部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强,因此我把教学重难点定为:通过分析整理数据,探究出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2、落实情况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顺利完成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让学生用数字1-8来表示物体的反光能力。全班在统一的指挥下同步记录各种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

  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和比较数据,我把各组的实验数据汇总到同一个表格,并且根据excel表格的数据处理功能,自动生成气温变化折线图,用直观的方式把实验结果呈现给学生。

  表4:“各种颜色纸筒温度变化”数据汇总表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

  情境引入

  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

  测量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

  拓展延伸

  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1分钟)

  创设问题情景:在白天即使没有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室内,也是亮的,这是为什么?这些光是从哪儿来的呢?由此引出物体具有发光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回忆前面的旧知识——光可以通过物体的反射而改变传播线路,为这节课的研究做铺垫。

  实施情况: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用物体对光的反射来解释这一现象。

  2、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8分钟)

  (1)学生汇报交流课前的观察结果,知道不同的物体反光能力不同。

  (2)猜测物体的反光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

  实施情况:学生所观察的8种材料具有明显的差异。材料的这种结构性和针对性,很好地提示学生进一步分析阳光下物体反射光的本领与物体的哪些特性有关。大部分学生能够想到物体的反光能力可能与颜色、透明度、材质有关。

  3、测量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用了32分钟)

  (1)提出问题。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2)猜想假设。哪种颜色的纸筒升温快?

  (3)实验验证。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到阳光下测量记录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汇总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在表格、折线图的帮助下比较分析数据,发现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5)小结并板书。

  实施情况:

  学生能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excel表格的应用节约了学生的整理数据时间,折线图的方式也使实验结果更加直观,学生能顺利地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得出结论。

  但是这个环节花费时间较长,如果学生的纪律情况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后面的环节。由于实验需要,学生需要从实验室转移到学校广场开展实验,来回集队和安排各小组的活动位置上,花费了至少5分钟时间,也间接导致这节课拖延了3分钟。

  4、拓展延伸(用了2分钟)

  运用刚学的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实施情况:亲身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物体的颜色对物体反光能力和吸热能力的影响,能根据季节变化选择不同颜色的衣服,也能列举出一些生活中巧妙应用物体颜色的例子。比如室内墙壁的粉刷一般采用反光能力强的白色或者其他较浅的颜色,提高室内亮度。黑板则采用反光能力差的黑色,避免出现反光现象。

  六、教学反思

  1、教材的修改和整合,节省了一些时间。

  教材修改和整合后,学生在课前在和课堂上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开展实验活动,获得丰富地亲身体验,也能在活动前后留有时间去思考和交流为什么要这样做,做完实验后发现了什么。避免出现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

  2、实验方法的改进提高了实验效率。

  (1)对于纸筒内温度计的安放,我发现教材有点误导,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接触到纸筒的表面才行。对此,我是做了对比实验的。如果温度计的玻璃泡悬空,那么测的应该是空气的温度,不是纸的温度,而且实际测量显示温差很小,甚至没有变化。应该让玻璃泡接触到纸筒的表面,才能测出纸筒的温度变化,因此我用透明胶带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固定在纸筒内壁。这样改动之后,温度计的温度很快就上升了,15分钟内可以看到明显的区别和变化,也大大节约了活动的时间。

  (2)为了方便比较,我把8种不同颜色卡纸都做成纸筒,随机分发给各小组,测量记录好数据后,再统一输入到汇总表,利用excel表格的图表功能直接生成温度变化折线图,让实验结果可视化直观化。虽然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气温变化折线图的绘制,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紧凑,没有让学生自行绘制,而是直接由电脑生成。

  3、不足之处

  整节课拖延了3分钟,其中课堂的第三部分 “测量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花费了32分钟,原因在于转移活动地点时,来回集队和安排各小组的活动位置上,秩序有些混乱,花费了至少5分钟时间。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觉得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这节课的前面几个环节最好在室外进行。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直接搬小凳子到操场的的背阴处等候上课,直到学生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再集队回课室利用多媒体辅助汇总和分析数据。当然,所有的活动前提是要保证学生的秩序和安全。

  谢谢大家!

《阳光》说课稿11

  说活动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以下三方面来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

  1、通过自主观察、探索、发现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借助各种材料学习探索发现太阳光的方法,激发幼儿发现身边事物本质的兴趣。

  3、初步尝试分格对应记录实验过程,培养协商交往能力。

  说教材

  活动背景

  我从两方面来分析: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彩色的阳光》就是取材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一种现象:阳光。阳光虽然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很多幼儿都不知道阳光原来是多彩的!另外基于阳光的不可见性,我决定通过各种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探索中去产生疑问,调节认识。

  幼儿的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对自然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已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材料为中介和强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些常见的材料,我根据陈鹤琴“玩中学、玩中教”的思想,让幼儿通过玩一玩、看一看、说一说、填一填,认识太阳光的七种色彩。从玩一种材料→玩多种材料,从填简单的记录表→填复杂的记录表,我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出发。

  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只有在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提升幼儿的经验,所以以下两经验是幼儿必有的:

  (1)已经接触过简单的记录表。

  (2)认识三棱镜,知道它的玩法。

  物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以下三项物质准备。

  (1)三棱镜人手一面。

  (2)两类记录表《彩色的阳光》(含红、橙、黄、绿、青、蓝、紫)彩色笔四组加教师一张大记录表(上面没有材料的图片),及一份与大表大小匹配的材料图片。

  (3)实验用品;肥皂泡、多棱面小球、CD光碟、透明薄膜若干。

  天气要求:晴朗的天气。

  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利用各种材料发现七色光。

  活动难点:分层次记录实验过程。

  说活动过程

  这次活动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来实施:

  初玩材料,感知多彩→再玩材料,加深认识→课后延伸,巩固经验。

  一、玩三棱镜,初步感知阳光的多彩。

  1、引发兴趣,发现阳光的色彩。

  师幼人手一面三棱镜

  师:“把三棱镜对着阳光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我采用直接导入法,通过我自身的演示引导幼儿去发现阳光的奥秘,在幼儿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入下一小环节。)

  2、记录简单的记录表。

  教师出示记录表:“请你再用三棱镜对着阳光看一看,看到什么颜色就在颜色下的格子里打√”。

  幼儿自由运用三棱镜观察记录。

  (这里我请幼儿记录简单的记录表,唤醒幼儿已有的经验,为下面记录复杂的记录表打下基础。)

  3、反馈记录表。

  请幼儿边说边展示自己的记录表。

  4、小结。

  师:“这是谁的颜色?”

  共同小结:“原来阳光不是无色的,它是多彩的。”

  (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玩三棱镜这一种材料,发现了阳光的多彩。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法,使这一问题在脑中变得更清晰,“那阳光到底有哪些颜色呢?”通过这一提问,自然过渡到第二环节。)

  二、加深认识,寻找运用多种材料探索的方法。

  1、介绍材料,引发探究欲望。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师出示材料,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大记录表上贴上材料图片。

  2、认识记录表。

  (1)出示先前简单的记录表

  师:“这张记录表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

  (2)师介绍记录法。

  师:“我们先选一种材料对着阳光看一看,再在这种材料后面的格子里用‘√’表示出你所看到的颜色。

  (3)游戏:“你说我指”。

  (幼儿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这一下环节中,我利用前记录表和新记录表比较,让他们通过直观的对比,认识新记录表。另外这一环节我利用游戏解决了分层次记录这一难点,为下面的操作打好基础。)

  3、自主探究活动。

  (1)布置任务:

  A、每个人选其中的两种材料玩一玩。

  B、填写记录表。

  (2)幼儿自由分组活动。

  教师个别巡视。

  (3)反馈活动结果。

  师:“你用了什么材料?”

  “你看到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上台边回答边展示自己的记录表。(请四位选择不同材料的幼儿)

  同伴互相检查记录表。

  4、验证展示记录表。

  (在这一环节红,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同时我又明确提出了要求:只能玩两种材料,这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一下子要求幼儿操作四种材料,违背了幼儿的操作水平,选两种材料,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操作需求,而且在选材料中,当两个人发生碰撞,就需要协商解决,能力目标在这时得到了体现。同时,幼儿的操作水平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的巡视指导兼顾了这些幼儿,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实施。在反馈展示环节中,我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主回答展示记录表,通过同伴间的体验交流让他们验证自己的操作。)

《阳光》说课稿12

  通过教学实践,本节课教学过程整体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性和理解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尊敬老师的感情。教学过程学生和老师相处融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好,思路清晰、重点突破还是较好的。但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使用的教学资源还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这节情感课中学生展示出来的还不是学生最真实的情感。

  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使思想品德的.教学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出发,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参与、实践、体验、交流和展现的舞台,帮助他们创造成就感,快乐地学习。

  一、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在做教学设计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最贴近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并且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要注意在教学中产生的“瞬间灵感”和课堂生成资源,并积极、灵活地进行引导,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有快乐也有收获。

  比如在本课中,学生平时也懂得在一定程度上尊敬老师,可是往往是因为一种习惯,甚至有些学生会存在“学得好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和老师没多大关系”的思想,对老师的尊敬出于表面而并非出自真心。因而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其真正懂得尊师。而真正能激发学生的尊师之情,就只有利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熟悉的老师与他们自己发生的故事来引导学生理解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而我却错失了这个机会,使用了让学生去采访现场不熟悉的听课老师的活动,使学生只注重了采访活动,采访的目的未到达,变成了只有快乐热闹的场景,没有快乐深入的学习。

  二、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学生接触的社会范围不大,教师应该利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例如本课中,教师通过“感人教师的图片展示”、“何可欣尊师、教师节尊师活动等时事回放”等内容,使学生融入社会实际中去,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的认识和追求,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素质教育效果。

  三、老师要保持快乐心态。

  只有老师的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的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的心态好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常到学生中间看看,关心学生的痛痒,和学生打成一片。因此,我与学生的关系相处是比较融洽的,这才成就了快乐教学。

  四、应教会学生学会反省,达到传授知识与提高道德觉悟和素质,使知与行统一。

  这节课如果在“尊师行动”环节中能够让学生反省自己平时的尊师行为,引导他们思索改进措施就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每学完一节内容,只要是与学生活学习有关的,我们都应该让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引导他们学着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初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中学的学习有很多不适应,我在讲完“学习新天地”的内容后,还经常问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阳光》说课稿13

  说教材:

  《阳光皮肤》一文选自北师大版六上的教材,以对话为主线,通过南非的国际少年班里自我介绍的一件小事,写了各国孩子的自我介绍,特别详写了“我”的一段话,写出了南非孩子求平等,求生存的心声。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是:

  1、指导学生正确读通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各国风土人情。

  2、通过品评人物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情感,通过文本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平等,呼唤世界和平,“地球是一个大家庭”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描写人物的语句,感悟“我”的内心世界。

  难点:理解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说教法:

  这堂课采用读议结合,情景教学,资料整合,以读代讲,对比、想象等教学方法,辅以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上尽量关注学生,平等的和学生对话。既有横向的联系,又有纵向的深入,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说学法:

  1、 采用“画”、“圈”等批注法学习课文。

  2、自主感悟式学习,通过不同的朗读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走进一个特殊的班级,这是一个国际少年班,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阳光皮肤》。

  (鉴于文章的篇幅比较长,为了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我们采取了直接导入。)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自由默读课文:了解大意,解决字词困难。不理解处加上“?”,可以写写自己的想法。

  (二)全班交流,检查默读。

  1、出示部分词语:惯例、自豪、鼓励、随即、热泪盈眶、人头攒动、噎。指名读。及时正音。

  2、用上部分词串联,说说主要内容。

  (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三、直奔重点,聚焦“我”言行。

  (一)抓住“我”的心理活动描写

  1、在这么多人的介绍中,谁的介绍打动了你?生再读相关语句,汇报交流。

  2、多列尔一开始就准备好了吗?出示:17到21段落。再次浏览,交流从那里看出。

  3、主要交流句子:

  (1)我的心突然一抖。从一开始,我就思考,我将如何介绍我的非洲,我的南非呢?

  (2)现在轮到我了。我站了起来,但是我没有想好,真的。

  (3)我向左边望望,身边有我一国的同学。我又向右边望望,也有。但我半天张不开口。

  用一个词概括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学生朗读初步感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心情。在分部分指导阅读时,每理解完一部分,都要及时指导学生加以小结,再引入下一部分的阅读。这样既能使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思考,又能不断加深学生对课文部分与整体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过渡:正当我犹豫为难不知怎么介绍自己的国家时,发现桑巴哈站起来了。

  4、出示这段句子:这时,我发现桑巴哈站起来,他的左肩是低了些许,哦,他的脚有点拐拐的,我知道。半晌,他不开口,为什么?是不是被什么噎住了?他终于开了口:“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缺水,奇缺!还有战争!”

  (1)学生轻声读,交流知道了什么?(学生明白 ”犹豫不决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国家都是缺点。)

  (2)转化角色,朗读体会。

  我知道,我的国家很落后。

  我知道,我的国家很缺水。

  我知道,我的国家到处是战争。

  (3)我还知道什么?猜测桑巴哈的脚拐拐的原因。随机出示非洲的图片和桑巴哈的资料。

  (4)师生对读,倒装练习,再度体会。

  桑巴哈的脚拐拐的,我知道。

  我的国家很落后,我知道。

  我的国家很缺水,我知道。

  我的国家到处是战争,我也知道。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处读的训练:轻声自由读,转换角色读,师生对读。在一次次的读中学生通过猜想,看图,认识不断加深,感情不断升华,在朗读中明白“我”犹豫不决的原因。在第三次读中我安排了倒装句句式练习,读中体会倒装句的特点和作用。这也是盛新凤老师说过的方法习惯内隐化的体现。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了写作方法的教学。)

  过渡:这样的非洲,这样的南非,这样的国家,我为难,我该如何介绍呢?找出多列尔是怎样介绍自己的的国家的。

  (二) 抓住“我的”语言

  1、理解“阳光皮肤”

  (1)初读句子,说说黑皮肤和阳光的关系。

  (2)能不能说所有的皮肤都是阳光皮肤?

  是呀,黑色,是阳光照射的健康颜色,读句子

  2、理解“阳光心灵”

  (1)再读句子,哪个词深深地烙在了你的心里,说说理由。

  (2)用一个词语说说白人的行为。拓展: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看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读出“我”的心情。

  (4)感受阳光心灵,他是怎么做的?再读句子。

  3、升华“阳光世界”

  师:他渴望像一切美丽国家的公民一样,自由、高昂地生活。回到前文,我们一起看看其余的同学分别是怎样介绍的。从他们的介绍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简要说说世界其他美丽的国家和公民。

  师:是呀,阳光皮肤,阳光心灵创造了阳光世界。

  (有效地学习是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过程。在逐步地阅读理解的同时,认识也在不断发生量的变化。体现了层层深入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对文本意蕴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四、配乐朗读,感情升华

  背景音乐 迈克 杰克逊《拯救地球》

  师总结:我们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还有信仰不同,喜好也不同,但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希望生活在阳光世界下。

  (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有了这种浸润身心的氤氲,生硬的剖析无疑已成多余。让时光驻足,把韵味留住,所以这里我们没有设计写的训练。)

  板书设计:

  世界

  阳光皮肤

  (板书要求简单、明了。我的设计是从阳光皮肤到阳光心灵,再到阳光世界。解决了难点,也点明了中心。)

《阳光》说课稿14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一年级上册的第八课《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只有第二自然段是三句话,其它各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文章的主题: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虽然是篇小短文,但是,结构的严谨,用词的生动、形象,含义的深邃,仍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第一自然段中的“田野”、“高山”、“小河”,与第二自然段的“田里的禾苗”、“山上的小树”、“河面”一一对照。而开头第一句的“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又与“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遥相呼应。作为一篇小美文,《阳光》遣词造句有许多精妙之处。比如第三自然段中的“跳进”,让人感受到了阳光的调皮可爱。阳光与人、自然与人的和谐的场景跃然纸上。第四自然段的“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体现了阳光的博爱和无私。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句,课文以抒情的笔调,给我们描述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为这句话作了注解。使我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蓬勃的世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文本部分语言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此外,本课还有生字16个,其中,会认12个,会写4个。课后,除了朗读、背诵、写字要求外,还提出了归类识字、口头组词语的要求。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孩子进入小学所接触到的第八篇课文。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和一个识字单元,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已经得到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朗读技能经过七篇课文的学习之后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应继

  续巩固这些训练成果,如有可能适当拔高。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根据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所应承担的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构建的三个纬度,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 ”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 ”。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在第一课时,我将和学生一起在认识12个生字的基础上学写2个生字,并且完成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教学。

  《阳光》当作为课文出现时,它就成为了接受美学所说的开放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感知、思考、体验进行再创造。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做到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调动已有知识,丰富现有经验,充分感知、体验阳光,通过思考使文本在孩子们的心中鲜活起来,从而达到使学生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目的。要知道,语感的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必定和思维的广化、深化、美化、敏化是同步的。

  在上述理念的指引下,课前我将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感受阳光。在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阳光下的万物都是什么样子的?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

  课堂教学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说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将分以下几步进行: 用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以及教师抒情的描述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第二步,请学生谈一谈课前寻找阳光、感受阳光的感受。在学生充分表达、交流了自己对阳光的情感体验之后,我将播放课件并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材文本的美。

  在学生对亲自朗读这篇课文产生期待之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它。在学生独立识字的基础上,汇报识字成果,并且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时,相机教学新部首左耳旁。然后采用各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在教学这三个字时,结合课后练习,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并适当拓展,在字形的处理上,可以让学生在观察、记忆的基础上,交流识记方法。在字义的处理上,可以采用说词说句子、利用图片帮助理解、课文、儿歌等多种形式多次出现的方法,以达成会认的目标。

  第四步,进入朗读阶段。先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然后谈一谈,通过读课文明白了什么。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的基础上,继续练读。形式有指名读、接力读、组内竞赛读、选择读等多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字词句的指导。在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丰富学生对课文文本的感受本着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的原则,朗读阶段进行之后安排学生练习写两个字“也”、“长”。这两个字的结构都不容易把握,所以,在范写时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观察,并让学生谈观察的收获。写完后,将练习成果在小组内展示,教师挑选练写最好的在全班展示,以及犯有典型错误的,在全班范围内纠正。

  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也、长、山、出”4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1个偏旁。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受阳光的美好和宝贵。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和认字。

  教学难点:

  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第一课时 新授

  一、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

  2 谁知道阳光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二、初读课文。

  1 标自然段。

  2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你认为哪儿最难读?

  范读,注意停顿。

  4 指名分段朗读。

  三、学习第一段。

  1 谁愿意读?其他同学看看有几句话。

  2 “金”是生字,齐读“金子”。

  3 你见过哪些金子做的东西?

  4 它们都是亮闪闪的。阳光和金子哪儿像呢?所以我们常说“金色的阳光”。 5 谁再来读读这一段?

  6 齐读。

  三、学习第二段。

  1 谁想读?指名读。

  2 标出有几句话。

  3 指名读前两句。

  如果这两句这样说好不好: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高了。 师生对读,使学生感悟:在阳光照射下,田里的禾苗比原来绿了,山上的小树比原来高了。

  指名读,突出“更”字。认识“更”字。

  4 第三句。

  阳光照射在小河上,河面是什么样子的呢?看图。自由说。

《阳光》说课稿15

  今天我讲的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19课《送给奶奶的阳光》。课文通过一个新颖独特、充满童趣的小故事,歌颂了人间最朴实最美好的感情,那就是关心老人、孝敬老人。文中的小主人公鹿儿,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儿,她在自己享受明媚的阳光时,没有忘记不能出门的奶奶,她把阳光紧紧包在裙子里带回家送给奶奶,尽管事实上奶奶没有得到这份礼物,但鹿儿阳光一般的爱心、关爱奶奶的行动却使奶奶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课前我从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懂得“阳光都跑到我心里来了”这句话的意思。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晚辈对长辈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通过反复阅读,对比阅读来体会人物的内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建立晚辈对长辈的关爱之情。

  结合以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在此基础上,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诵读悟情。引导学生抓重点句段,反复诵读,通过朗读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学习关心老人、孝敬老人的美好品质。第三课时: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进行综合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本课所在的第五单元,其文化主题是亲情、关爱,包括《古诗二首》、《窗前的红气球》、《妈妈睡了》和《送给奶奶的阳光》,课文素材大部分来源于儿童真实、自然的生活经历,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心灵感受。如《窗前的红气球》一文体现了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妈妈睡了》一文展示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深情;《送给奶奶的阳光》一文中展示了小孩子对长辈的关爱之情。《古诗二首》也体现了兄弟、朋友之间的深情。

  施教时,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面对学生的真实,面对真实的学生,组织语文学习活动,在自主阅读、交际过程中引发共鸣,关照自身,用童心体会文章感情,不仅使学生就文本有所得,提高思想认识,更应把学习过程中的习得落实在日常行动中,实现从儿童生活中来,到儿童生活中去,指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在第二课时,我用文章的第一幅插图引入,让学生观察,发现插图的美。然后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这样美的环境中会做什么。通过学生自身与鹿儿的对比,激发学生的读文欲望。接下来的第二环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通过课文中的描述体会鹿儿陶醉、高兴的心情。这样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感知内容,体会文本的感情基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鹿儿只有沐浴在这样灿烂的阳光下,才会想起奶奶,才产生了把“阳光作为礼物送给奶奶”的美好想法。然后我用大屏幕出示了这句话,让学生齐读,通过读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阳光;阳光怎么能当礼物。学生结合着疑问默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送阳光的原因。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总是”一词和“多想见到阳光啊”这句话反复读文,来体会奶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感知鹿儿对奶奶的孝顺。紧接着出示课文中表现鹿儿两种截然不同心情的第六段和第七段,通过对比朗读再次体会鹿儿对奶奶的关爱。随后用“看着着急的鹿儿,奶奶是怎样做的”这一问题,把学生带入课文的中心,让学生谈自己对“阳光跑到我心里来了”这句话的理解,充分感知鹿儿用自己的行动,给奶奶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幸福。然后出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结合插图总结文章的中心,在学生心中初步建立晚辈对长辈的关爱之情。这一环节中,通过齐读、默读、对比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凸显低年级阅读教学“以读为主,以读带讲”的教学策略。最后的第三环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畅谈“学完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对待自己的亲人打算怎样做”这一话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创设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进行深层次的体验感悟,启迪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我以浓浓的情感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梁,以情生情,以情促知,以情导情,知情并育,力求让学生获得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使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锤炼浑然一体。

【《阳光》说课稿】相关文章:

1.《阳光》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