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说课稿

时间:2022-07-11 16:16:53 说课稿
  • 说课稿 推荐度:
  • 美术说课稿 推荐度:
  • 《秋天》说课稿 推荐度:
  • 《背影》说课稿 推荐度:
  • 《海燕》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钟声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钟声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钟声说课稿

钟声说课稿1

  一、关注识字写字,练有实效。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个重点,从以下环节进行了识字、写字的指导。

  (一)词语复现,连词成句。

  揭示课题后,我以先来和字词朋友打招呼的形式,引出生字,进行巩固。

  第一屏:

  字音方面:正( ) 晚上( )妈妈( )

  自形方面:花 (板书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第一屏的生字中,很多都是上节课新学习的生字。及时的复现,让学生加以巩固。接着上再增加“去、我、和”几个字,引导学生连词成句:“正月十五晚上,我和妈妈去看花灯。” 这样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对字、词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表达。

  (二)词语搭配、回顾内容:

  (1)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引导:这一天,“我”和妈妈都看到了哪些漂亮的花灯呢?然后出示,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句子:

  (2)出示本课“飞、游、甩”等字,引导学生体会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进行词语搭配,并带着动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帮助“金鱼、蝴蝶、玉龙”这几个词语找朋友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两类生字的认读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请你想象着样子、动作读一读。”这样的复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动词的意思,使词语牢牢地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三)扎实写字,培养习惯。

  在本课时第一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两次“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

  第一次:二次指导“花”字,将字的下半部分写紧凑、写舒展。

  “花”字是第一课时重点指导的生字,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多数学生在书写“花”字时,下半部分都写得不够紧凑、舒展。遵循孩子的学习需要, 在“词语复习,连词成句”的环节,我对“花”字进行了二次指导。“下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竖弯钩写在竖中线上,左右就紧凑了。最后一笔的竖弯钩,要舒展一些。比一比,看谁写得比上节课有进步。”(边说边板书范字),并让学生现场书写一个。

  第二次:重点指导“飞”字,感悟独体字怎样写得紧凑、舒展。

  本课时的最后环节,我引导学生独立观察、书写“飞”字,以训练学生认真观察、正确书写的能力。继而要求学生独立书写,在集体反馈时,指导重点笔顺,避免把第二笔和第三笔写成一笔“撇点”;还有第一笔的“横折斜钩”要把斜钩写长一些,舒展一些。然后,要求学生再次书写一个字,通过巩固练习,逐渐将字写好。

  设计意图: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不能是一句空话,我们要真真切切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挖掘生字中需要指导学生写好的训练点。踏踏实实引导孩子观察、书写,切实提高写字能力。

  二、以朗读代讲解,读中感悟。

  (一)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花灯之多。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听中感悟,初步体会花灯多。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向学生训练朗读特别有效的方法。范读中,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朗读中的抑扬顿挫,使学生进入情境,进而感悟语言。学生可能会说:我觉得花灯特别多,墙上、树上、天桥的栏杆上到处都是花灯;我觉得花灯亮闪闪的,特别漂亮等等。

  2.图片比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深入体会花灯多。

  在交流中,教师抓住学生对“树上挂的都是花灯”的感悟,理解“挂满”。出示图片,这是挂满吗?这是吗?图中的花灯由少变多,再到更多,通过直观地观察与比较,从中体会“挂满”的“满”字用词准确、形象。

  3.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想中感悟,融入“灯的世界”。

  “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各式各样的花灯挂满——墙上,挂满——树上,挂满——栏杆上,还挂满哪儿了?”启发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训练了语言,还使他们感受到了花灯之多,仿佛置身于灯的世界里。朗读的欲望被激发,朗读的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加强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感悟花灯之美。

  针对年段特点,我将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加强读法指导,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花灯真漂亮”。

  首先,教师引导:“谁愿意把你看到的漂亮的花灯读给我们听?你准备怎么读?”根据我对学生既往的朗读训练,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的几种朗读方法:(1)把文字变成画面,想象着读(2)有的愿意加动作读。(3)还有的愿意进入角色读。我随即进行表扬与鼓励,“就用你们说的这些好方法,读一读这段话。(出示第三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把花灯读得最漂亮!”

  在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我安排朗读展示的过程。首先以描写“金鱼”花灯的句子为例,巩固朗读方法。此处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金鱼”在风的吹动下,一摆一摆的,真像在水中游动。

  1)生生互评发现读法:通过他的朗读,你觉得这个花灯哪儿漂亮啊?学生通过评读发现读法。

  2)自我评价交流读法:结合学生的感受追问朗读的同学,你是怎么读,就让大家感受到“金鱼”花灯,金光闪闪,还一摆一摆的,特别漂亮?

  不管是哪种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教师评价小结读法:通过他的朗读,还让我感受到“金鱼”花灯好像真的在游动呢!

  4)综合运用,提升朗读水平:谁还能像他这样给大家读一读?此时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在生生、师生的评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读法的指导,我想,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朗读水平定会有所提高。告别分析式的阅读,以读代讲,学生在感受朗读乐趣的同时,提高了朗读能力。这个过程,更为实在、真切!

  (二)限时练习背诵,积累优美语言。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给学生限时三分钟,要求学生背诵第3自然段,此时,教师出示,给学生以背诵提示。然后,根据提示进行检查。

  设计意图:此环节鼓励学生独立尝试背诵。在熟读中积累优美语言。

  三、体会写法,学习表达。

  (一)在比较阅读中,启发学生想象,渗透表达方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课时我设计了说话训练:把你见过的花灯说给大家庭。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普遍只会说出“我见过猴子灯,我见过飞机灯”这样简单的句子。至于吸引人,栩栩如生就谈不上了。

  恰好第三自然段生动有趣的表达,为学生训练表达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仅将看到的花灯说清楚,还加上想象说得更生动就更好了。这个表达的提升虽不做硬性要求,但它给班中一些有能力的同学提供了表达的机会。通过这两年对比较阅读的研究,我认为借助比较阅读,让学生发现课文表达特点,训练后,提升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是这样引导的:

  1、引导学生回忆复现生字词阶段出示的句子。

  还记得这句话吗?

  2、通过比较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异同:

  教师引导:这两句话都能告诉我们什么?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两种写法的相同点:都能够告诉我们作者看到了哪几种花灯。

  两种写法的不同的:第二句话加上作者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花灯很漂亮,第一句话却不能。

  此时教师及时小结“想象”写法的作用,再次感受“想象”的妙用,使积累背诵加以巩固。

  (二)在拓展阅读中,丰富学生认知,提升理解,训练表达。

  1、出现拓展的小儿歌《看花灯》,引导学生自读、同桌读、指名朗读,在儿歌的诵读中,复现了本课的生字认读字,又及时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为表达搭建了台阶。

  2、教师出示两种花灯的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小马”和“白鹅”好像在干什么呢? 接着模仿书中的句子,用一句完整的话将自己看到的花灯说给大家听。

  3、通过小组练说、推荐说、集体评议,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通过想象我们不仅把花灯的样子说出来了,还让别人感受到花灯特别漂亮,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布置作业:

  必做:

  1、自习课上,把课文朗读给学习伙伴听。

  2、阅读读本第二课《放风筝》,感受想象的乐趣。

  选做:把你喜欢的花灯画下来,旁边还可以配上你的描写。(老师会在板报中进行展览)

  板书设计:

  (图片)

  金鱼 游

  看 花 灯 蝴蝶 飞

  玉龙 甩

  各式各样 漂亮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我是从写字、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说话这三方面设计的。这三方面也正是我本课要落实的三个目标。

  1、我能在田字格里写好“花”“飞”二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 读得很好( )

  ② 读得比较好(错误在两处以内)( )

  ③ 读得不理想(错误在两处以上)( )

  3、我看到了 、 、 的花灯。

钟声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消逝的钟声》。教学对象高一下学期学生。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过程。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善于接纳不同主张,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二、教材学情分析

  1.说教材

  本文是史铁生40多岁后写的一篇回忆散文,文章主旨、结构、表现手法、语言方面都有教学价值。特别是主旨方面,有多种不同理解,有探究的价值:有人说是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有人说表达了作者对一种宁静、欢欣、和谐生活的向往,有人说表达对童年、故乡的怀念;结构方面,以“钟声”为线索,层层铺垫,描述了童年第一次听到歌声琴声、钟声的特别感受,在异国土地上听到钟声时的深深陶醉情景,线索清晰;表现手法方面,本文的铺垫照应、对话描写,环境描写,对听琴声、钟声感受描写都十分出色;语言方面,采用自言自语的心灵独白方式、独特的谈话方式来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我认为本文最有教学价值的是文章主旨探究和表现主旨方法探究。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情感,可见仁见智,在此基础上,探究作者表现主旨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2.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中,学习了两个单元现代散文,了解了散文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阅读散文能力,但我们普通学校的学生对比较复杂散文,理解不会很全面、很深刻,阅读还会有些障碍。因此,学习这类散文,还需老师的启发引导,通过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深入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法,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学习鉴赏复杂散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文特点,制定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所以我把教学第一目标定为:通过探究,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学习作者表现主旨的方法;通过探究散文主旨和表现主旨的方法,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变教师教学课堂为学生学习的课堂,我把第二目标写为:通过发现、质疑、探究、交流,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和表现手法,学习阅读散文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童年时光向往的情感,珍惜美好时光。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文特点和阅读要求,把“探究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情感和理解学习作者表现情感的方法”为教学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阅读的最初感受,通过质疑、讨论、交流提升学生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给学生修正探究方向,并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得学生的探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方法为“学生质疑、讨论、交流;教师启发、引导、规范。”解决重难点方法是讨论、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读2-3遍课文,思考本文表现作者的情感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七个环节,分别是“引入新课”、“介绍作者”、“学生质疑”、“主旨探究”、“写法探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让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引发学生兴趣。我们今天学习史铁生的《消逝钟声》,去了解一下史铁生的童年?

  环节二:介绍作者。高一学生没有学过史铁生的文章,可找课外读过史铁生文章的学生说说史铁生。然后教师介绍。(重点提一下他的21岁瘫痪,为理解文章打基础)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病隙碎笔》;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环节三:学生质疑:把阅读中影响你懂文章的问题找出来。(从学生的最初阅读感受出发,了解学生的阅读障碍)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课前调查)

  1.结尾段中“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这句话如何理解?

  2.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作者为什么详写对童年生活?

  3.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二段“记事早的一个标记”?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小的问题可当场解决,有些大的问题教师给归类。与主旨有关的归一类,与表现手法有关的归一类,和其它的归一类。第一个问题是句子含义理解,涉及文章主旨理解,第二个同时涉及主旨和写法问题,第三个是写法问题。分别加以探究。当然还可能有其它问题。

  环节四:主旨探究(写了什么)

  1.学生讨论。

  结尾段“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 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这句话如何理解?

  2.学生交流,师生评点。学生可有不同理解,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可以予以肯定。

  3.教师参与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问题一:结尾段“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 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表达了远在异乡的作者被钟声唤起的对美好童年回忆的特殊感受。作者在异国听到钟声,想到自己的童年听钟声的美好感受,好像回到了童年一样,并沉醉其中。作者远离祖国,很自然想到“故乡”,就自然把“故乡”和“童年”联系起来。

  人的故乡,原指一块特定的土地,而这里作者说它也是一种“心情”,就是沉醉在一种自由的,有着童真、好奇、亲情的美好童年回忆中。有了这种沉醉,无论何时何地,人就在故乡了。表达了远在异乡的作者被钟声唤起的美好童年回忆的特殊感受。

  问题二: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作者为什么详写童年的生活?

  详写童年生活,交代出听到钟声的过程,突出幼时聆听“晚祈的钟声”受到震撼等特殊的感受,为下文写在异地听到钟声忆童年做铺垫。也更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新的理解。

  文章主旨:

  有不同理解:(要自圆其说)

  说法一:写在异国土地上听到钟声时的深深陶醉,回忆童年听钟声终身难忘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一种宁静又欢欣生活的向往。

  说法二:作者童年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晚祈的钟声”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地震撼,这是他童年中重要的心灵印记。当在异地听到久逝的钟声,童年的生活印记一下就涌现脑海,从而产生了对童年、故乡的怀念。

  说法三:回忆童年钟声,描写异国听钟声的特殊感受,赋予钟声象征意义,表现作者对一种宁静、自由、和谐生活向往。

  教师本人理解:

  本文通过童年生活,特别是第一次听到琴声和钟声受到震撼的特殊感受的回忆,表达作者对有着童真、好奇、亲情美好童年的向往。

  理由:

  1.结尾句的探究

  2.对童年生活的描写探究

  3.作者是的经历。

  作者20岁出头瘫痪,在这人生最美好的年龄瘫痪,给作者造成非常沉重的打击,他思想陷入极度苦闷,死神已拉住了他的一只手,但他经过痛苦的挣扎,挣脱了死神的纠缠,虽然用笔在这个世界上闯了一条路,但身体还是过着残疾人的不自由生活,因此他对自由、快乐、有童真好奇,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快乐的童年非常地向往。而钟声就是他回忆的一个引子;标题这“消逝的钟声”,“消逝”一词表现了作者对钟声既童年的逝去的淡淡的伤感。

  环节五:写法探究(怎样写的)(分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组织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二段“记事早的一个标记”?

  (2)写关于骆驼的一段对话有什么任用?

  (3)钟声和童年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对钟声有特别的感觉?它是否有象征意义?

  (4)作者为什么描写听到歌声、琴声的感受?

  (5)作者听到琴声为什么“不哭也不闹了”,“后来的事都记不清了”?

  (6)对幼儿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任用?

  2.第组推荐一名学生发言交流,师生评点。

  3.教师参与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二段“记事早的一个标记”?

  是写小孩子的顽皮、天真、好奇,他故意把“斯”读成“死”,还觉得大人奇怪,实际是他不理解大人的事,他还不懂事,但非常顽皮、天真、好奇。这为下文写他“想去城外看看”打下思想基础,而奶奶不让他去,他一路哭,为写他听琴声陶醉铺垫,而写他听琴声和钟声美妙感受应该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中心,这感受令他终生难忘,来写童年的美好,为下文写回忆作铺垫。

  有人说,斯大林是一种象征,象征一种不自由对中国的影响,而反衬钟声,钟声象征着和谐、自由、静谧。我不这样认为。1953年,刚建国不久,人们还沉浸中人民当家作主的兴奋之中,人民不会感觉到强权、压抑、不自由;交待1953年,一是说明他当时的年龄小,记事早;一是和后面的40年过后相呼应,突出历经沧桑后作者对童年的回忆的那种特殊感受。

  问题二:写关于骆驼的一段对话有什么任用?

  突出作者小时候的好奇心,为后面“不哭也不闹”铺垫,再为下文写听歌声琴声、钟声美好感受作铺垫。

  问题三:钟声和童年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对钟声有特别的感觉?

  钟声贯穿着作者的童年,作者一出世就听到,而且在作者的童年生活中长久飘荡;作者在童年一次美好的经历中第一次看到钟楼,钟声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听到钟声作者就把那次经历和美好童年联系起来。钟声的消逝象征着美好童年的消逝。在异国再次听到钟声时就自然回忆起童年美好时光。

  钟声首先是作者一个回忆的媒介,听钟声回想童年,那么这钟声就有了童年 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童年的美好生活。

  问题四:作者为什么重笔描写听到歌声、琴声的感受?

  作者不惜浓墨重彩,铺写琴声和歌声对一个懵懂儿童的征服,琴声和歌声使他“灵魂出窍”地陶醉,这种感觉无限美好,进而衬托听钟声的感受,为下文写听钟声忆童年做铺垫。

  问题五:作者听到琴声为什么“不哭也不闹了”,“后来的事都记不清了”?

  这是侧面描写。这是写歌声停,琴声止,而作者还是陶醉美妙的感受之中。这种效果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相同效果。突出听歌声琴声的感受美好。

  问题六:对幼儿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任用?

  写林中小路、风中败叶和觅食麻雀灰喜鹊,恬淡新奇美好的自然景物吸引了我,衬托人物心情,我止住哭声,照应我一路哭;又为下文写作者听音乐的感受做铺垫,衬托琴声之美和作者听琴声的美好感受。

  环节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究文章的主旨,在探究中学习了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并探究了作者表现文章主旨的方法,解决了同学生们的阅读障碍,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环节六:课后作业:课外阅读史铁生的其它散文,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钟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管弦乐《维也纳的音乐钟》本曲是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1882~1967)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哈里亚诺什》中的第二段。

  哈里亚诺什是匈牙利民间故事中的一个爱吹牛的老兵。他逢人爱说大话,说什么他曾单枪匹马地战胜过拿破仑;把长有七个头的长龙打翻在地;把烈马驯得服服贴贴等等。组曲就是根据作曲家自己创作的歌唱剧《五个冒险故事》的主题音乐改编的。《维也纳的音乐钟》描写哈里从战场上归来,美丽的公主邀请他到维也纳宫作客时人们欢迎他的情景。当哈里跟着公主来到富丽堂皇的王宫,突然听到叮叮当当的声响,在钟琴敲打的固定音型“ ”伴奏下,乐曲呈示了音乐钟的主题:这个主题由木管和钟琴一前一后相隔两拍轮奏,生动地模拟着音乐钟的音响。主题共出现四次(每次旋律重复一遍),每次之间穿插有插部(有新的材料),属于回旋曲式结构。

  由于乐曲夸张而富于童话色彩,又有轻松和滑稽气氛,深受人们的喜爱。

  柯达伊的歌剧《哈里亚诺什》和巴尔托克的《蓝胡子的城堡》一样,是匈牙利歌剧的杰作。作于1925—1926年,1926年10月16日在布达佩斯歌剧院首演,此后又修改过两次,直到1948年才改成定稿。此剧脚本由鲍利尼和哈夏尼据格莱亚诺什(Garay yonos)的故事诗《老兵》,于1843年撰写,叙述陶瓷匠哈里亚诺什关于士兵生涯的故事。哈里亚诺什是匈牙利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他有超人的吹牛本事,善于讲述奥匈龙骑兵的故事。

  1928—1930年,柯达伊曾编成一套《哈里.亚诺什》管弦乐组曲,共6曲:

  第1曲:前奏曲,吹牛开始。壮观的喷嚏声,主旋律展开,形成形形色色的变奏;第2曲:维也纳的音乐钟声;第3曲:歌曲,匈牙利民歌旋律,吉普赛气息;第4曲:会战与击败拿破仑,谐谑的旋律,送葬进行曲,充满幽默感;第5曲:间奏曲,类似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6曲:皇帝与大臣的入场,类似夸张的谐谑进行曲。

  电子琴独奏曲《灵隐钟声》

  这是一首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电子琴独奏曲。作者以电子琴的丰富音色和宽广的表现力,描绘出杭州著名佛寺——灵隐寺的风采。乐曲一开始就传来了两高一低的钟声,然后是轻轻的反复,仿佛是僧人们清早敲响的晨钟在青山中回荡。接着是一个半音级进的音型自低音区向高音区作连续模进,渲染出佛寺宁静而神秘的气氛。随后又是一连串钟声,小钟、大钟轮番敲击,钟声荡漾。在乐曲的引子中,电子琴巧妙地模仿出各种钟声,令人有身临佛寺之感。

  平稳庄重而略带刻板的旋律,在木鱼轻击的陪衬下,显得古色古香,颇有几分佛教音乐的神韵,令人如见香火缭绕,如闻经声喃喃。主题第一次反复前半段模仿柳琴的音色,后半段则模仿了笙的音色,显示出佛寺的宁静平和。第二次变化反复则以敲击般的和弦奏出,音响宏大而松散,令人联想起僧人们做法事时钟、鼓、铙、钹、木鱼等齐鸣的壮观情景,十分形象。尾声是引子的再现,再次用钟声营造了神秘幽远的意境。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

  说目标、重难点:

  (一)说教材的结构及目标、重难点:

  欣赏曲在本册教材中包括:

  聆听歌(乐)曲共有19首,其中中国作品有13首,外国作品6首。

  学期总目标、重难点:

  (1)加强巩固音高概念、巩固学生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累积乐理知识。

  (2)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3)用提示性的练习和提问来培养及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感受力,理解音乐的能力。

  (4)在音乐体裁上要求除了能够听辨音乐主题外还能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第七单元:钟声

  单元目标:本课题的四首音乐作品,都是围绕“钟声”这一主题而选编的中外不同风格的歌曲。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单元重、难点:聆听时感受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中、外“钟声”音乐。能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

  《灵隐钟声》里电声乐器模仿钟声也能激发学生自己用弹舍模仿木鱼声为歌曲伴奏。并用轮唱形式表演“黄昏钟声”的'情景。唱准“fa 、 si 、高音do”(4 、 7 、高音1)音高。唱准“do—高音do(1—高音1)的自然音列。

  (二)说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和体验中外不同风格的美妙的“钟声”音乐,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增强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聆听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情绪。

  2、通过演唱乐曲旋律,记忆音乐主题。

  3、通过合作表现乐曲结构。

  知识与技能目标

  技能: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与习惯。

  知识:回旋曲式的初涉

  聆听中外音乐作品,认识音色对于音乐作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听辨,体会不同的音乐风格。

  感受与体验音乐表现钟声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分辨音乐主题,对回旋曲式的初步认知。

  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非常天真可爱,对于音乐也极其热爱,他们性格比较活泼,接受能力也较强,有一定的表演欲;开始接触音乐理论知识,这是感性向理性初级阶段发展的开始,教学时要认真扎实地进行。在歌唱方面气息音准还有待提高,在情感表达方面稍有欠缺。因此我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这条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感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性。

  说教学理念:

  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说教法:

  提问教学法、对比聆听法。

  说学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比学习法。

  说教学流程

  欣赏《灵隐钟声》 —————欣赏《维也纳的钟声》 ——————对比总结。

  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灵隐钟声》

  1、导入

  今天同学们要和老师一起去听听中外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钟声。视唱主题旋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

  2、听一听作曲家用这一音乐主题为我们创造出怎样的音乐世界。

  初听乐曲思考问题

  在乐曲中你听到钟声了吗?还听到其他声音了吗?

  这首乐曲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音乐仿佛把你带到了什么地方?

  这首乐曲是由一种乐器演奏的,还是由很多乐器演奏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这问题去聆听、有目的的去聆听。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3、教师简单介绍灵隐寺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更直观的了解寺庙,通过介绍灵隐寺然学生跟深入的了解寺庙的神秘、宁静的感觉,为后面聆听寺庙音乐做了铺垫。

  4、介绍电子琴

  (1)聆听分析乐曲中的音色变化(学生随音乐举手示意听到的音色变化)

  设计意图:用举手的方式表示听到的音色变化简单方便。

  (2)分析结构

  引子:钟声悠扬

  第一遍:笙管

  第二遍:前半部柳琴后半部笙

  第三遍:钟鼓铙钹木鱼齐鸣的合奏

  尾声:引子的再现钟声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分析乐曲结构及演奏乐器音色变化帮助学生更清晰乐曲的结构。

  5、教师出示木鱼,示范演奏,一边唱主题旋律,一边按节奏伴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再次熟悉主题旋律

  6、学生探索用弹舌来模仿木鱼的声音,并进行伴奏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探索研究用弹舌来代替木鱼给乐曲伴奏,既解决了课前要带很多木鱼的繁琐,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主题旋律的熟悉。

  7、欣赏课件复听全曲,并加上弹舌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和伴奏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更直接、更深一步感受寺庙的神秘、宁静,犹如令人如见香火缭绕,如闻经声喃喃

  (二)欣赏《维也纳的钟声》

  1、教师用钢片琴敲奏《维也纳的音乐钟》的主题音调(你们觉得这段音乐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

  设计意图:熟悉主题音调,钢片琴演奏让孩子感受到新鲜乐器的魅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积极性。钢片琴的声音比较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乐曲的音乐情绪。

  2、讲小故事介绍:哈里亚诺什

  设计意图:了解音乐创作北京,讲故事的形式很新颖,有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初听乐曲思考问题:

  在乐曲中你听到钟声了吗?钟声多还是少?还听到其他声音了吗?

  这首乐曲是由一种乐器演奏的,还是由很多乐器演奏的?

  对比上一部作品《灵隐钟声》,这首乐曲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觉得哈里亚诺什来到了什么地方?

  森林战场王宫

  设计意图:学生能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聆听,然后学生根据问题谈自己的感受

  3、介绍作曲家柯达伊

  4、聆听主题音乐一共重复了几次?每一次都是连着的还是有别的内容?并且把相同的主题音乐用√来表示,不相同的用×来表示。

  设计意图:方法简单,通俗易懂。学生听辨后能较快作出选择。

  5、介绍回旋曲式

  设计意图:了解曲式结构

  6、用小铃铛在主题音调出现时为乐曲伴奏

  设计意图:用伴奏的形式来表演体现音乐

  7、复听全曲

  用小铃铛为乐曲伴奏,欣赏课件。

  设计意图:课件漂亮,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版主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维也纳的一些优美、壮丽的建筑、风景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总结

  课堂知识卡:

  曲名:《灵隐钟声》 《维也纳的音乐钟》乐曲内容钟声钟声作曲家浦奇璋(中)柯达伊(匈)速度较慢、较快,乐器电子琴管弦乐演奏形式,独奏合奏情绪安祥、宁静热烈、华丽。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卡的对比总结能更有效的检验学生的上课收获情况。注重知识的积累(欣赏知识卡的使用)对于学生日后的知识测查是一份非常有用的财富。

  【教学反思】

  用“听”去探索、求共识、共享、共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这一节课我主要是以“钟声”为题材进行音乐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尽量注重突出体现培养音乐兴趣——聆听感受体验——实践探究表现的教学思路。整体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在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听觉感受和听觉表现。孩子们在音乐情境中,通过参与多种活动,进而直接地感受和体验了音乐。

  1、听说结合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是音乐的情与声两方面协调得到的体现。由此我可从“听”和“说”两个方面来启发想象,用语言表达意境。

  “听”即我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

  (1)提问法听。我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前,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听,来充分发挥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和知觉力。

  (2)对比法听。我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品中不同的部分,或不同的作品之间,对比着听,区别其中的节拍、节奏、速度、音色、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想象力。

  “说”一是指我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在乐曲的关键处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加以提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指我让学生听,然后说出聆听作品的感受。根据音乐的不同特点,我启发式的语言可以在乐曲的开始前,也可在欣赏过程中,或在乐曲结束后。当然在欣赏是,教师必须以学生说的参与为主,启发学生说出聆听的感觉。

  2、动静结合

  好奇、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心理特点。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想象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染力并不差。聆听音乐过程中,自我表现欲非常强。当欣赏一段明快的乐曲时,学生会手舞足蹈,情益于色,这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欢的方式。由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允许他们用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通过“动”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3、多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欣赏课同样注重识谱(简线)教学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

  运用多种音乐活动对乐曲的主题音调进行聆听,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课堂中注重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

  (孙悟空与电子琴的比较浅显、易懂便于学生理解、用耳朵当小侦探去发现哈里亚诺什的行踪、对于回旋曲式的讲解也注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避免枯燥、用小铃铛伴奏进一步体验等等)

  注重知识的积累(欣赏知识卡的使用)对于学生日后的知识测查是一份非常有用的财富。

钟声说课稿4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七课《钟声》。钟声能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本课中的四首音乐作品,都是围绕《钟声》这一主题而选编的中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通过分析,我决定分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为学唱、表演《钟声响叮当》。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为第二课时,学唱《美丽的黄昏》及另外内容安排至第三课时。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歌曲《钟声叮叮当》是一首曲调短小精悍、旋律优美的简单二声部合唱歌曲,6/8拍,大调式。歌词中出现"叮叮当"模拟了悠扬的钟声,合唱声部运用了同音的支声作为衬托,犹如一曲美妙动听的"钟声交响曲"在空中回荡,在耳边久久回响。是一首歌词简单、曲调规则的澳大利亚民歌。但是在旋律中4、7两音出现很多。这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为学习新歌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钟声叮叮当》。

  3、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能使学生从歌声中感受到"钟声"无限的魅力,并从中引起遐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能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钟声叮叮当》。并能从中引起遐想。教学难点为:2、唱准"4、7、1"的音高。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选择。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老师组织学生在欢快流畅的6/8拍音乐声中进教室,鼓励学生采用适当的动作律动。然后,师生问好。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考虑本课教学内容均为6/8拍的特点,通过学生听、选适当动作律动,自然感受到6/8拍音乐的节奏特色,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

  二)学唱音阶

  1、课件先出示"1—1"音阶的楼梯:8档楼梯分别表示1、2、3、4、5、6、7、1这几个音节,在老师的范唱下模唱几遍,加深印象。

  2、课件出示"小白兔跳楼梯"的动画,向孩子们说明:小白兔要听着音乐跳到相应楼梯上。然后听老师弹奏音阶,比一比哪一只小白兔跳得又快有好。在这个游戏中,老师要注意多强调"4、7"这两个音,每答对一次后,就奖励该孩子来教大伙一起唱一唱。

  3、老师提供给6/8拍节奏型,请学生自选音编创小段旋律。争做小小作曲家。

  (我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小白兔跳楼梯"的小游戏,使枯燥的音阶练声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音阶练习中强调了"4、7"的音准,渗透6/8拍节奏特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更好、更快地学唱歌曲,做了扎实的铺垫。另外设计了"争做小小作曲家"创编活动,更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三)学唱歌曲

  1、老师悄悄地敲击工艺钟,问学生是什么声音?引出课题《钟声叮叮当》

  2、请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歌曲录音演唱。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鼓励孩子各抒己见。

  3、课件上出示歌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范唱唱一唱谱。然后,出示歌纸,利用色块引导学生观察曲谱,掌握反复跳跃记号在歌曲演唱中的具体运用。

  4、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换气方法随琴唱高音声部歌词。

  5、课件再出示图形谱,引导学生结合图形谱认唱唱名。(在歌曲学唱中充分调动学生听觉的参与,引导学生每一遍听都有其侧重要求,通过整体听唱学会歌曲。运用图形谱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旋律走向和音高位置,并直观形象地展示强拍位置,为后面的加入低音声部完成二部合唱提供帮助。)

  四)表现歌曲。

  1、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边唱歌曲边摇晃身体,教师在强拍处加入碰钟为歌曲伴奏。鼓励孩子们也试着为歌曲伴奏。

  2、学生随伴奏音乐唱歌词,教师尝试用口风琴加入低音声部,感受二部效果。

  3、合唱全曲,一部分学生唱高音声部歌词,一部分学生边弹口风琴边唱出低音声部。想象、表现悠扬的钟声在空中回荡的情景。(利用口风琴这一学具帮助解决二部合唱的难点,层层深入表现歌曲。营造人人想、人人做,全面参与的气氛。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热情,激活学生思维。)

  五)课堂小结,组织下课

  1、老师对本课内容做一小结:鼓励孩子们会善于倾听生活中各种美妙的钟声,并从中引起遐想。并且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一个善于发现美,表现美的孩子。

  2、师生用音乐语言互道再见。然后在美妙的《维也纳的音乐钟》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这个环节中,老师向孩子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只要能成为了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钟声说课稿】相关文章:

1.钟声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