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说课稿

时间:2022-07-31 15:37:33 说课稿
  •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 推荐度:
  • 《秋天》说课稿 推荐度:
  • 说课稿 推荐度:
  • 美术说课稿 推荐度:
  • 《背影》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芦花荡》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芦花荡》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八年级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战争的残酷,中国人民的英勇气概,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参提出,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孙犁的这篇小说《芦花荡》是精读课文,为两课时。我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着重分析人物性格,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第二课时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人物外貌,心理描写的训练。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说中主人公“老头子”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孙犁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从面到点,以“过于自信和自尊”为性格的核心,展开情节,老头子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正是因为作者没有把老头子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几份亲切,他的英雄行为才更富有传奇色彩。孙犁的小说正是擅长以生活中的平常人物为代表,展现后方人民看似平静却又十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普通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传达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

  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在《十面埋伏》《平湖秋月》的音乐背景下以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阅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并将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的句式说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阅读永远是对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配上合适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和与文章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这样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3、合作探究感受传奇

  1)、比较小兵张嘎、李向阳,铁道游戏队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全面探究,体味人物和情节的传奇色彩。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4、展开想象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出示画面,请学和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环境能有自己的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参与说话,展开想象,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动原理。)

  5、小结存储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延伸: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战争歌声当中结束。(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故事,歌声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6、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芦花荡》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习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芦花荡》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X号选手,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芦花荡》。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尽管文体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可见编者是用这些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芦花荡》是一篇小说,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的与敌人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有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学生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以文载道”的目的。

  二、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从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同时八年级正是学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同学们的内心情感升华,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朗读课文的学习方式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意志和顽强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新课标提出阅读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人物形象及环境的能力的要求,我提出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过于”二字所包含的老头子的执着、坚强、自信的性格及高超的划船技能。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据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及相应的学法。

  教法:

  (一)多媒体教学法:播放音频和图片,展示白洋淀优美风光,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刺激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二)引导点拨法:引导点拨法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向,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及感情。

  (三)对话教学法:学生与老师平等对话交流,共同质疑解答,真正做到平等开放以学生为主体。

  学法:

  自主学习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通过以上学习方法,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白洋淀吗?见过芦花荡吗?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思考半分钟,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白洋淀、芦花荡是个什么样子的,然后睁开眼睛看大屏幕,看老师所收集的这些图片。多媒体展示芦花荡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后进行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没错,这里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景色宜人。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然而,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芦花荡》。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及对白洋淀概况的叙述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孙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荷花淀派”。

  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学知识。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次采用不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将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主动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听录音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将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并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同时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赏析品味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2、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看到些什么?

  在对以上问题讨论时我将采用引导点播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文章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具体叙述全文:由护送(开端)到受伤(发展)再到复仇(高潮和结局)层层递进,表现了小说环境诗情画意及人物立体美、真实美和情节的传奇色彩。

  护送 环境美

  受伤 人物美

  复仇 情节美

  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分析,从情节入手深入理解老头子这一主人公形象,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及感情色彩。

  (四)拓展迁移,发展个性

  拓展作业:

  1、看到自信、自尊的老头子为了复仇而冒险,而且那仗打的是那样的漂亮精彩,干净利落。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试着给老头子写封信。并念给同学听。

  2、观看一部抗日影片,并向自己的父母复述。

  通过拓展训练再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及写作水平。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堂小结:

  同学们,美丽的芦花荡里所上演的英雄故事已经结束,像老头子一样的众多英雄也淡淡远去,然而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又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芦花荡》说课稿 篇4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说课稿 篇5

  【说课过程】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芦花荡》,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今年恰好是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此时学习《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习完成。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⑵ 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⑵ 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⑵ 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

  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复述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联想拓展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实现。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

  整体感受: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

  具体描摹: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

  深入挖掘、突出关键: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

  老师总结: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环境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

  三、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

  ⑴ 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⑵ 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⑶ 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3、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4、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5、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6、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7、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8、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最后让学生明确了下一课时的任务,即进行人物分析。我对《芦花荡》一文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芦花荡》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地位

  1.教材剖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所收录的5篇虽然体裁不同,但它们的内容却都是战争题材。无论是正义一方还是非正义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单元中,题材的选取涉及中外,触碰近代与现代;人物有上至政治领袖、文豪作家,下有老妇人、老头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一类人在战争中的勇为、凄苦与对争议的弘扬、对和平的呼唤。《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部队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

  2.课时安排:

  《芦花荡》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将教学时间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白洋淀优美的风光入手,引出抗日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识记重点词语。第二课时则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性格和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了顺利完成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采取紧扣课文主题,通过设计主问题,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的策略,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

  是准确把握“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体会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并在赏析同时了解老头子是怎样刻画的。同时,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语言作用。

  本课的难点:

  理解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

  八年级的学生对小说已不陌生,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因此,先让学生通过小说三要素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2.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通过设计主问题“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人人有话说。尤其是关注那些平时不爱讲话的孩子,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发言。通过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让那些阅读书评较好的同学参与到互评环节中,促其养成敢于争鸣,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让各类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提升。

  三.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故事情节。2.把握老头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3.揣摩景物描写的语言。

  (知识和能力目标确定的依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的确定依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感受“老头子”的英雄色彩,培养捍卫民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的依据: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圆满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原则确定出本课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辅助,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风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篇,增强生活的体验。

  2.引导点拨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主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课文浅显易懂,且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我设计的“老头是怎样的人”阅读课文,运用批注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我给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读出个性化的自己。

  3.对话教学法。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巴西教育家保罗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不是师生间简单的问答,而是思想的交流,我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对主人公“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进行深入挖掘。

  自主探究,对话交流,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和补充,激发并牵引基础较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五.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自主探究,互评人物;深入挖掘,品读景物;联系生活,布置作业这六个环节。

  第一课时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文中所描写的环境,进而导入新课。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白洋淀水波荡荡,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苇泛金光,冬季水似碧玉。然而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日寇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烧杀抢掠,肆意践踏,白洋淀的每一株芦苇都见证了硝烟弥漫,白洋淀也养育了英雄的人民。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把十几个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到底有何等的本领呢?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下这位神奇的老人吧。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让学生简要介绍孙犁的基本情况,培养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屏幕)孙犁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荷花淀派”,《白洋淀记事》是一部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和散文的合集。并让学生在课下识记这些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接着通过教师听写和同桌互改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并讲解重点字词,把好字词关。

  (3)概括内容:根据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述课文的内容。

  (4)人物履历表:

  主 要 人 物 履历表

  姓 名

  主要的任务

  最痛苦的事

  最自豪的事

  最突出的性格

  第二课时

  环节一:提出问题,默读批注

  围绕“我眼中的老头子”展开自由阅读,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批注。批注的话不要太多,只需重点的三两个词语就行。不读书不拿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为重要。

  环节二:交流展示,对话人物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要部分,两个主要任务,性格及写法。交流展示架起生生、教师、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的主战场。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适时归纳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引导学生理解“过于”这个词的意思。 “过于”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有“非常”之意,老头子确实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而另一方面,又有过头的意思。大菱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同时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的刻画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环境烘托与女孩子反衬相应和,活脱脱的让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站立眼前。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

  预设:

  1.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的明亮。说明老头子很干练。

  2.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人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说明老头子很自信。

  3.“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孩子呀!”说明老头子对同同志们充满了爱,可以说爱憎分明。

  4.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有女儿,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说明老头子自尊心很强,让两个女孩子受伤,他没法原谅自己。

  环节三:品读景物,赏析美点: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凄惨,而是感到了的优美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得益于作者对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由此,设计了美句品评教学步骤。首先是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感受那流泻于战火中的优美景色。然后美句美读,让学生就具体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思考描写好在哪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师生对话,最后总结出景物的描写能够渲染出战争的气氛和烘托人物的性格。

  预设:

  1.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点明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为后文描写人的行为做铺垫。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的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姿态。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狠狠表现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钻表现了抗日军民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2.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赏析:景随情移,写出了老头子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心里。

  环节四:联系生活,内化提升

  (1)升华主题:白洋淀只是当时的抗日战场的一个典型,无名无姓的老头子也是抗日人民的一分子。白洋淀如此,荷花淀亦如此,整个冀中平原上上下下抗日热情高涨,如火如荼。老头子就是一群人!

  (2)布置作业: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写促读,让学生给老头子写一封信,书写自己内心的敬仰,亦可提出善意的批评。

  3.板书设计:

  自信

  芦 人物美——老头子(过于)

  花 自尊

  荡 景物美——诗情画意

  《芦花荡》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反映抗日战争的,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和惊心动魄的情节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范文。

  《芦花荡》是传统名篇,孙犁的小说诗情画意是欣赏的重点,他的小说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情节,作品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是更大的亮点。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2、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描写,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责任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通过故事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文中的景物描写。

  二、说教法

  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复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写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程序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段:嘎子和英子泛舟在白洋淀湖面上……

  导言:

  上面这段电影就是我国著名的电影《小兵张嘎》。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水上游击队,利用有利地形,驾小船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芦花荡》就是反映当年抗日游击队战斗生活的小说。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 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故事。

  2、 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3、 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的相关资料

  4、 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理清作者思路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注意复述时:①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②语言简洁③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的复述。

  预计学生回答的内容有:

  1.芦花荡里生活着的人:一位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2.芦花当发生的故事: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3. 教师总结: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直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的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泳本领,在万亩方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将敌人诱进他二埋伏圈,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四、景物描写品读

  1.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汤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主、合作、探研的方法,让学生们就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3.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的独特感受。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的热爱之情,

  明确: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

  融情入境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抗日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的方法,并遵照以上三点将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 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的人热血沸腾,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芦花荡》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芦花荡》,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今年恰好是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此时学习《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习完成。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2、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

  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复述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联想拓展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实现。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感受

  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具体描摹

  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

  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老师总结:“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环境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

  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三、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最后让学生明确了下一课时的任务,即进行人物分析。我对《芦花荡》一文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芦花荡》说课稿 篇9

  亲爱的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芦花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逐步梳理和阐释我对本文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通过本文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宗旨,同时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制定了一下教学方法:

  1.预习清障法:通过让学生自主预习本文,使他们对本文有提前的大致的了解,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2.讨论点拨法: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在教师的点拨下,使学生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效果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同学们融入其中,真正体会文中渗透的感情。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七十三年前一群强盗闯入了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强盗们视中国人的生命如草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于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同样的名字:抗日军人。

  在美丽的白洋淀,有这样一个干瘦的老头,年近六十,还在芦花荡中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他曾经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到底是怎样一位孤胆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

  (二)明确目标 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孙犁出生于1913年,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2)疑难字词

  (3)初识白洋淀

  展示一系列关于“华北明珠”白洋淀的图片资料,让同学们对故事发生的环境有所了解。

  白洋淀是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淀上波光荡漾,芦苇婆娑,荷香暗送,构成了一幅生态美景。素有华北明珠之称、亦有“北国江南、北地西湖”之誉。

  (三)整体感知,体味情感

  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四)合作探究 感受传奇

  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

  (五)展开想象 口语交流

  (1)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

  (2)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假如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3)出示画面,请同学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

  通过这样的带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真正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六)小结存储 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就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为了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所有人!

  (七)作业布置 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可以很好地说

  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情节

  护送→受伤→复仇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芦花荡》说课稿】相关文章:

1.《芦花荡》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