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母亲”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母亲”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母亲”有感1
文字像画笔,能让我们大家犢看见一幅幅美丽的风景;文字像一曲曲音乐,能让我们跟着它改变自己的情绪;文字像一个透视眼,能让我们大家看到文章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第一次读《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时,就觉得没什么,就是作者他,怀念他的亲身母亲与祖国母亲。现仔细品味发现这篇文章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每一个段都感人肺腑,令人回味无穷。
上课的时候,朱老师问:“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内心是否有一点触动?”发言的时候,谷紫芸与何秋芮都哭。我想可能是文字的力量感染了她俩,让她俩想到,自己的什么什么人在世的时候,自己不喜欢他们,可他们与世长辞了,自己才知道珍惜。所以她们的泪水才会夺眶而出。
其实,我觉得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可能有些同学也有同感。每当自己读到一则笑话时,会捧腹大笑;每当自己读到感人的故事时,会有感而发的落泪;每当自己读到恐怖的故事时,会感觉身边冷飕飕的。
这篇文章便是我运用文字的力量,来抒发的自己的感情!
读“母亲”有感2
今天我读了《母爱的力量》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
我读过这样一篇文章:有一次,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大火过后,护林员们发现,在一棵树下有一只死了的鸟。它虽然死了,却一直保持着一个姿势。护林员打开它的翅膀一看,有几只小鸟走了出来,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自己用翅膀撑起了一个保护伞。
啊,鸟妈妈本来可以展翅飞去,可它没有这样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孩子,多么强大的母爱,回想我的生活中我妈妈也是这样做的。
记得一个风雪交加的一晚,突然我的肚子痛起来了,真该死,你早不痛,晚不痛,偏偏这时候痛。我告诉妈妈,只见妈妈飞快的穿上衣服,赶快把一个热水袋放在我的肚子上面,并且拿上雨衣,抱我去医院。雨一直下着,在路上,妈妈关心地问我:“还痛吗?”“痛”我说。妈妈加快了速度,把我抱去医院,到了医院,我看完了,回了家。第2天,我看见妈妈在吃药,知道妈妈生病了。
妈妈,不如爸爸那样能干,你的爱都写在细碎的日子里。
读“母亲”有感3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在季羡林梦里出现的母亲是生身母亲也是祖国母亲。季羡林在读大学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那时母亲年仅四十几岁,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对季羡林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后来季羡林出国留学期间,他觉得自己好孤独,一遍遍怀念祖国母亲,同时埋头学术研究,从不敢懈怠。
季羡林对母亲充满深深的愧疚,他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热爱,使我真的很感动。我记得文中有一段话:他的房东激动地说今晚我儿子要回来。应该会在最后那趟车赶回来。我猜季羡林一定会想:母亲在世时也一定这么期待我回家吧?然后又把最好吃的留给我,那时候的我应该只顾着吃东西,连一眼都没有看母亲,都不管母亲有没有吃过。看着房东阿姨在门口张望等待儿子,季羡林肯定很羡慕房东的儿子,因为他说那一刻很想哭。季羡林感觉自己已经辜负了生身母亲,再不能辜负祖国母亲了,所以他穷尽一生都在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对母亲的爱就是两个字怀念,它使我想起了另一篇文章《一小口的差距》,一道美味的食品,有人只尝过一小口就给另一个人吃;有人吃到只剩下一小口才给另一个人吃,这是谁和谁? 孝与不孝的区别,其实就差这一小口。
季羡林让我懂得了要珍惜母亲对我们的爱,也教会了我如何去热爱祖国母亲现在努力学习,将来努力工作。
读“母亲”有感4
今天我在网上看书,无意中看到了《母亲的力量》这篇文章,就迫不急待的点击进入。
这篇文章说的是有一位小男孩叫大圆。每天早上,背着书包早早的就跑出家门,邻居的阿姨问大园地妈妈;“你知道你孩子一定去上学吗?你还是自己去问他吧!”大圆的妈妈知道了他是去网吧上网,她走到大圆身边,她并没有骂大园,而是对他说他也喜欢上网。大圆鼓起勇气说;“妈妈,可以帮我买一台电脑吗”,他妈妈竟然答应了,但是妈妈有条件,以后不许去网吧要好好学习。过了几天,老师打电话告诉大园的妈妈,昨天晚上有五个同学翻墙去网吧被门卫给抓住了,其中就有他的儿子。大圆回到家里妈妈没有骂他,只说了一句,老师说有五个同学昨天翻墙去网吧,其中没有你吧?他儿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回想到,他去网吧妈妈没有骂她,还给他卖电脑,他犯了错他妈妈还是宽容对它,他觉得对不起他的妈妈。最后他的儿子以改正了他的坏毛病,认真的学习,来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
读了这篇作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感受到这位母亲的力量是多深呀!自己的儿子有错还宽容对待,让它自己把坏毛病改掉。回想到我也爱上网,几次都被爸爸抓住,我从爸爸的眼神看出爸爸很生气,但他没有打我骂我。而是说了一句,小孩子要以学习为重不能上网。我要向大圆一样知错必改,把我的坏毛病改掉。我们一定不能母亲父亲的希望,在学习上生活上排除万难,阔步前进。
读“母亲”有感5
空闲时静心读完〈母亲的眼泪〉,与其金庸,古龙的刀光剑影,江湖恩怨,琼瑶的爱恨交织,至死不渝的爱情深奥得多。生活中母亲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举动都渗杂着爱,而我们因为习惯了接受,从不曾发现。
〈母亲的眼泪〉讲的是一位父亲因被人冤枉而进了监狱,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够上大学,起早贪黑地拼命赚钱,自己每天省吃俭用,把好吃的东西都留给儿子。儿子看到母亲这么辛苦,也非常懂事,在学校成绩名列前茅。每当儿子犯错的时候,母亲并没有责骂他,而是默默地在背后流泪。儿子看到母亲的眼泪,就会深深地自责,他下定决心悔过,最后成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被保送到国外留学,并在国外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当儿子多次要她母亲一起到国外时,母亲为了不增加儿子的负担,都拒绝了;当母亲生病的时候,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就隐瞒了。直到最后临终的时候,亲人才通知他,当他赶来的时候,却只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
每个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全心身的,而我们能够报答父母的却是万分之一,正如陆游所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许对于他们来说,默默奉献而不求任何回报,只希望儿女成家后生活美满,平时多回家看看,尽点孝心就足够了。爱,其实很简单,母亲总是把最美好的东西不在于言说,而是在于心与心的传递。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必定是风云变幻的。母亲,是一生中无法取代,至亲至爱的人,她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来养育我们,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爱能和母爱相提并论,能够给予我们心灵上的安慰。母爱就像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她的光芒;母爱就像辽阔的海洋,袒露着宽广的胸怀;母爱就像甜蜜的乳汁,哺育着儿女茁壮地成长。它是上苍给予我们最丰厚的礼物,最甜美的甘泉。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它也能放射出最耀眼夺目的绚丽色彩。
母爱是伟大的,沐浴着母爱的人是幸福的,如果没有无私,自我牺牲的母爱来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而我在母爱的支撑下变得强大,母亲富有超常的坚韧和超常的牺牲精神。这种超常的精神和意志,是人类得以繁衍,进化,纯洁的原动力。让我们把这份爱迸发出光辉,迸发出无穷力量,照亮前方,走好未来的路!愿天下所有人好好爱自己的父母!
读“母亲”有感6
提一篮春光看妈妈——读《走近母亲》有感
椰蓉面包的芬香串起了整个故事的温馨片断,作者的母亲要去春游,希望“我”可以买一袋面包供自己在春游时享用,但“我”却因为怕浪费自己的时间便拒绝了,但在母亲的好声请求下,“我”只好很不情愿的同意了,在买面包时,“我”很惊讶地发现长龙般的面包买主几乎都是主妇和母亲的身份,以及一位母亲为了儿子而很长时间没有放下手中那一袋沉甸甸供儿子享用的食品……
读完故事,看着窗边随风飞舞的樱花花瓣,回想自己在那酥润的春风中享受春游时,是否有想到那为自己准备春游食物的父母。扶住心口,问自己:“我为妈妈做过了什么?”为什么我们总是纯享受者,享受父母的爱,却忘记了对父母的体谅与回报。在感叹文中的“我”的怎么时,我突然惊异的发现,生活中的自己,不是也是同样的吗,一味的只知道索求,只固执地认为父母就喜欢指责我们,于是用叛逆的眼光与行为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缺点放大,表示抗议,好让她们伤心难过……
或许爱并不需要回报,但它却需要我们的体谅,体谅他们对子女的用心良苦。
最后不要忘了带上体谅与那一篮春光去看那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父母!
读“母亲”有感7
《怀念母亲》一文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从1934年,青年季羡林大学毕业期待赴德留学终于成行写起,一直写到1946年归国返乡为止。数十篇文章,洋洋十数万言,写尽了十一年羁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体,各自独立;连在一起则以时间为序,整体呈现了先生十多年的经历。在这些文章中,《怀念母亲》显得有些特别,它没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样以写事或写人为中心,而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头绪比较多。它的主要内容,对母亲(生身母亲、祖国母亲)的怀念是年轻的季羡林欧洲十一年中不间断的情感。写羁旅生活中对生母、故国的深切怀念,既没有像其他文章那样以叙事或写人为中心,也没有恣意抒情,这在季老是有原因的。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说,“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只写事实。”为了遵从这样一个写作原则,写《怀念母亲》时,季老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来“保存自己当时的感情”。这样一种组织语言材料的方式,是服从于整本书作为回忆录的性质的。
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回忆幼时的生活和表达对母亲早逝而自己无从迎养的愧疚、悔恨,对解读《怀念母亲》很有帮助。此外,《怀念母亲》中有两段文字摘自季老写于1936年的《寻梦》。《留德十年》附录中有《寻梦》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读《怀念母亲》,而且此文写得情深意切,读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读“母亲”有感8
“母亲,她就是生活中一切。她是悲痛里慰藉,绝望时希望,软弱时力量。她是怜恤、慈悲、同情、宽容源泉。谁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枕靠胸膛,失去了祝福手臂,失去了捍卫眼睛……”这席话出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散文《母亲》。我有幸看到这篇文章,抑制不住激动心情读完了全文。掩卷长思,也为“母亲”这个词深深感动了。是啊,母爱是无私,她就是生活中一切,也让我们更懂得去珍惜这份爱。
在我生活中,我母亲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她高兴时会跳起来,伤心时也会偷偷地哭泣,我俩就像一对知心好朋友,互相帮助、互相体谅、互相学习。
一天晚上,我们两个一起去散步,微弱路灯把我悲伤心情升到了极限。妈妈关切地问:“怎么了?”我愁眉苦脸地说:“我最好玩伴陈晓欢被转走了!”妈妈体谅地说:“她转走了又不是不在了,你还可以跟她联系,约她出来玩呀!”“可是,我们在一个学校可以天天见面,天天讲话呀!”“但你不是只有一个好朋友,你还有喻文芳、叶旋呀,而且会转来新同学,你可以交更多朋友啊!人要和睦相处,每个人都要玩得好!”我这才懂得什么叫友谊。
还有一次,很晚了,天气很冷,我们一起步行去姑姑家送鸭蛋,要15分钟才能到达。风一阵一阵地吹着,吹得我直打哆嗦,妈妈也冷得全身发抖。可她看见我冷成那样,马上停住了颤抖,把自己穿得热乎乎外衣给我披上说:“暖和些了吧!”“嗯!”霎时,我感到无比幸福。
我至今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作家都写母亲,因为,母亲给我们爱如浩瀚宇宙,带给我们那么幸福,那么快乐!
读“母亲”有感9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猩猩母亲》这篇文章。不知不觉中,眼泪已从眼角滑落,我被文中猩猩母亲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
无论是在猎人开枪前摇摇手,然后拼命地往小猩猩嘴中挤奶,仿佛要将小猩猩一生所需要的全部乳汁,在几分钟内全部喂到小猩猩的嘴里,还是在喂完奶后,将小猩猩放在了一个高高的树杈上,自己视死如归地站在猎人面前,甚至在猎人为自己的举动发愣时从身旁扯下一片宽叶草,弯成碗状,把剩下的乳汁挤进“碗”里别在树上,不一会儿,那光秃秃的松树上别满了这种奇怪的草叶。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诠释着一个字——爱!
高尔基曾说过:“只有对人类的最强烈的爱,才能激发出一种必要力量来探求和领会生活的意义。”
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无论是动物之母,还是人类之母,她们的爱是相通的,相同的,她们的心是遥遥相照的,为了儿女,她们可以牺牲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她们不求回报,有机会为儿女们无偿地负出就是她们最大的幸福。
平时,也许我们会为母亲的一句嘘寒问暖而嫌母亲唠叨;也许我们会为母亲的担心呵护而渴望脱离母亲的怀抱……然而我们何时为母亲想过?母亲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让我们也为母亲付出爱心吧,让她们也淋浴在爱的阳光下,享受爱的滋润吧。
读“母亲”有感10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作者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她安详的躺在藤椅里,对着“我”笑,母亲笑得顽皮的像个孩子,而“我”却哭了,因为母亲失去了记忆。读了这一段,我心中有一丝忧伤,我仿佛听到了那个已经失去了记忆的母亲,清脆的笑声。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从“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这一句看出作者的母亲已经年龄已经很大了。一般我们看到的.天空都是很美的,而作者却说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衬托出作者悲伤的心情。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母亲忘记了,她曾给过作者的那份爱,母亲忘记了,作者却没有忘记,因为是母亲让他茁壮成长,他不可能忘记。
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我好像看到了星星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中调皮的眨着眼,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照亮着小院。作者躺在母亲怀中,搂着作者,唱起在作者心中最动听的童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虽然那时作者很贫穷,但作者却很快乐,母亲的嗓音肯定不会比歌唱家唱的专业和好听,但那在作者耳边却是最动听和美妙的,因为唱歌的是他的母亲。
那时,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又叫数来宝)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溶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读到这儿,我想到自己的妈妈,她关心我的学习,关心我的健康,关心我的心情……她就像我的守护神,有时候,我的眼前经常浮现出妈妈那充满爱意的眼神,温柔的话语,我却毫不知情有时候还在心里说:真烦人,现在想起来,真的不该那样,我应该珍惜妈妈为我付出的一切。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我似乎看到了母亲坐在床边,抱着作者,讲那些神话故事,听得作者入了神,母亲又唱起童谣来了,一个个风趣幽默的童谣,把作者逗得哈哈大笑。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
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
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那时的母亲很调皮。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那坐在藤椅上笑得开心的母亲,勾起了作者的许多美好的回忆。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这里的一轮明月应该是指那些美好的回忆吧。
读“母亲”有感11
我从小就很喜欢看童话书,尤其是安徒生写的每一篇美妙而又神奇的童话故事,家中的书柜还放有他的《安徒生童话》全书册,里面的童话故事都被我读得滚瓜烂熟。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母亲的故事》这篇童话。
《母亲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平凡的母亲想从死神的手中夺回自己深爱的儿子,而可恶的死神用那位母亲巨大的代价作为交换的条件,可母亲却丝毫不犹豫,她心里只顾着想儿子的安危。最后,虽然这位母亲付出了巨大代价,可是终于如愿以偿的换回了她在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代替的儿子。
在生活当中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一对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我们这一代的儿童却不知幸福是何物,一点也不懂得把握幸福。在我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吃午饭,妈妈因为忙碌,忘记了煮我最喜欢吃的甜酸排骨。
当我知道后就大发脾气,认为妈妈是世界上最坏的人,一点也不疼我,不爱我。所以她才会忘记煮我最喜欢吃的食物。那时候我觉得十分委屈,就连午饭也不吃了,坐在一旁噘起嘴生闷气。妈妈一见我这副模样,赶紧来向我道歉,可我一点也不领妈妈的情,拧过头不理妈妈,觉得妈妈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我整一个下午都没理睬妈妈,可妈妈却时常给我倒水喝、弄一些小糕点给我吃,还不时为我添一件衣服,就生怕我渴着、饿着、冷着。而我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妈妈的付出,心里一点也不觉得愧疚,也没有想过要体谅一下妈妈。直到晚上吃饭时,妈妈给我做了一桌子我最爱吃的美味佳肴,我的气才散消。
当我第一次读《母亲的故事》时,我脸上滚烫滚烫的,仿佛十几双火辣辣的视线望过来,他们好像在批评着我:你怎么只能一味地享受父母对你的付出,却从来没想过要回报父母,孝顺父母呢?从此以后,我就再也不敢挑剔母亲做的菜,也不埋怨父亲忘记给我买玩具。并且学会了回报父母,同时也知道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比我的父母更爱我。
《母亲的故事》里的母亲诠释了世上所有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心。是呀,最爱你的人是谁?永远都最关心你的又是谁?是你的父母。故事中那位手无寸缚的母亲为什么会那么勇敢的从死神手里夺回儿子?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着她?是爱,是那位母亲对她的儿子的爱!我想,假如每对父母遇到了和那位母亲类似的事的话,他们都会与母亲所做的一样:无论要付出多少巨大的代价,也要救出自己的孩子!
父母给予你的爱就如同大海般深沉,但又汹涌,而且是无价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知足与回报父母的爱。
读“母亲”有感12
这几日,读了高尔基的《母亲》,感受颇深。读书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一本完全赞美母亲的书,可读过之后才发现这里除了赞美母亲这一主题外,更重要的是它在从思想上传递着一种力量。
小说一开始描绘了阴森森的工厂画面,展现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和老钳工米哈伊尔·符拉索夫悲惨的一生。年轻的巴维尔本来也可能走上父亲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的光明大道。
巴维尔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懂得了资本家的剥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随后就在工厂里散发传单,向工人作宣传工作。他意志坚强,头脑清醒,不但赢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戴,而且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在革命斗争中,巴维尔始终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和群众一起成长。“沼地戈比”事件是巴维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行的斗争,巴维尔在群众大会上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积极领导这场斗争。但因当时群众还没有觉醒,巴维尔也缺乏领导斗争的经验,斗争失败了,巴维尔被捕入狱。通过监狱生活的锻炼,巴维尔进一步提高了觉悟,同时逐渐掌握了斗争的艺术。因而,出狱后他重视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为了把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提高到自觉的政治斗争,五一集会时,巴维尔高举红旗开路,群众聚集在他的周围。“像铁屑被磁石吸住了一样”。
当反动派出动大批武装警察镇压群众时,巴维尔坚定勇敢,毫不动摇,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巴维尔因领导五一集会再次被捕,他又将法庭作为战场,同敌人展开斗争。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这时,他已成为有 高度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革命者。
小说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巴维尔的母亲尼洛夫娜。她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丈夫死后,当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时,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 事件以后,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五一集会时,巴维尔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武装警察面前英勇不屈。这使母亲进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觉地参加革命工作 。
巴维尔再次被捕后,她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坚决担负起革命工作,完全献身给共产党。她常装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贩,带着传单奔走于市镇和乡村。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及斗争更进一步提高了母亲的觉悟。小说结尾时,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母亲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母亲》正是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叫嚣集会,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
这部小说读过之后使人热血沸腾,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思想转变,由胆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热爱生活、传播真理的革命先驱。书中没有正面描写母亲的形象,也没有渲染母亲的爱,甚至一“爱”字都未提到,但它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巴维尔的爱。从母亲对巴维尔帕沙卡反常举动的担心,到得知他从事失业后的提心吊胆;对儿子的支持,到以儿子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年迈而执著的爱心,又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里的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爱,一种无以言表的爱。
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不必很有才华,不必很有财富,不必长得很美,对孩子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在母亲的怀抱里快乐的成长,最美丽的风景就是母亲的微笑,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妈妈的臂。
读了这本书,也使我们更加相信真理是不会倒下的,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都不乏为追求真理人,为他们祖国献身的人。他们不会被国人忘记,他们不会被历史忘记……
读“母亲”有感13
天亮了,她发现自己的床头放着一件粉色的毛衣,这时,她才知道妈妈是在为她连夜赶织毛衣。那是她在上星期逛百货公司时,自己非吵着要买的一件看好的毛衣,可她的爸爸却不同意,回到家她趴在床上哭了。如今,她妈妈连夜赶织了一件同样的毛衣,她觉得自己真的太不懂事了……女孩决定要感恩她的母亲。正巧,她妈妈的生日要到了,她准备给妈妈一个惊喜:她用自己平日节省的零花钱买了一只面包。
再放上奶油、水果......妈妈看见了一把抱住了女儿,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有的人不知道母亲的辛苦,那些失去母亲的人更知道母爱的伟大。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更不了解母亲的心。妈妈常鼓励我们,劝诫我们也打过我们骂过我们,但妈妈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我们的成才,我们不能不理解妈妈,去反嘴和伤她的心。
请不要让你们的妈妈伤心,因为妈妈是最伟大的,是关爱你们,保护你们,就像你们身边的护士,常常保护你,不被别人伤害。妈妈就是大海,我们就是水里的鱼,让我们快乐地生活着。妈妈每天都那么辛苦,送我们上学,还要做饭给我们吃,我们真的要感谢母亲,感恩自己伟大的母亲!
读“母亲”有感14
今天,我们随着刘老师学习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怀念母亲》。其中,“我的祖国母亲,我也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感受到季羡林老先生对祖国的思念,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季羡林每天都记挂着母亲。
我从中真切的感受到了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爱国的人,他做梦都梦见母亲和祖国母亲。季羡林老先生与祖国母亲产生了一种密不可分的亲情。季羡林老先生第一次离开祖国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她和故乡的朋友,想起了和朋友往日的甜蜜时光,想起了在母亲怀抱下欢快的时光。文章中“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当时思念母亲的情感,爱国的情怀。我还从“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从中我感受到季羡林是一个母爱不全的人,是一个灵魂不全的人。季羡林在欧洲的十一年里,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中煎熬……
读了《怀念母亲》我知道我们一定要爱我们的母亲,要像季羡林老先生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否则,以后会后悔无穷。今天,我想对母亲说:“您永远是我的母亲,是我生活的希望。”
读“母亲”有感15
通过读《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尤其是季羡林老先生那发自肺腑的话语时常在我的心头激荡;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季老就想到了故乡的朋友,心理有点酸楚和凄凉,但这种思念却是甜蜜的、浓浓的,这是海外游子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读“母亲”有感】相关文章:
1.读“母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