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质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7 16:38:29 教学反思
  • 找规律教学反思 推荐度:
  •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推荐度:
  • 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找骆驼》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找骆驼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找质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质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质数》教学反思

《找质数》教学反思1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质数和合数,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中,在讲解难点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到1——12的因数,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质数和合数。

  而在突破难点上,我先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条件:除了1和本身外,是不是有第三个因数,如果有就是合数,如果没有就是质数。在学生认识这一点后,我便出示练习一,在练习一中的大部分数都是2、3、5的倍数,同时在学生汇报材料答案时,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即根据2、3、5倍数的特征去找。在完成这个练习后,学生就掌握了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也等于掌握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不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用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因数花费了太多时间,这直接导致后面的课有点紧,针对该问题,我觉得可以把这一活动放在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时先完成,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

《找质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找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学习如何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不是质数的方法。同样的我利用用相同小正方形拼成长方体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找出2-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的方法,分别找出2-12的因数各是多少,并汇成表格,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更加清楚,明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总结,谈论,将以上数字分为两大内容,一种是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和至少3个因数以上的数。由教师引导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及其他的因数叫做合数。然后出乎意料的是,在我没进入下一个探究过程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怎么没把1算进去,这让我满是欢喜,然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对1是不是质数进行了投票,并让不同意见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进一步得出1的因数只有1,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概念。然后结合找因数的方法中,总结出100以内所有质数的方法,得出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并要求大家熟记。

  但是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比较抽象,找质数不象找奇数、偶数和找因数那样好判断,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困难,因此我在教学时格外注意学生找质数的方法的多样性,并给予鼓励。在教学过程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中不单单是将学习的目标活生生施加在学生身上,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理解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让学生与知识冲突,从而更加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找质数》教学反思3

  在《找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课堂教学中我还认识到: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讨论、观察,思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行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找质数》教学反思4

  《找质数》教学反思《找质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倍数和因数,会找因数,以及2、3、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在这节课上我力求化抽象为直观,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让学习结合图形参与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在这节课中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数形结合,让概念直观化学生已经有了找质数的学习经验,因此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计教学,让学生利用手中已有的小正方形拼摆出不同的长方形,比一比谁的设计方案最多。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有的数因数个数比较多,有的数因数个数却比较少,把学生的关注点第一次集中在因数个数上,数形结合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让学生看到具体的研究对象。接下来,结合课件直观演示,学生们把问题焦点再次集中在因数个数上,看着统计的表格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小组设计方案较多,有的小组设计方案较少,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方案的设计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可能是数的大小,有的认为可能是数的奇偶性,也有的认为可能是因数的个数,在经历了深刻的生生互辩之后,统一认识原来是因数的个数影响了方案的设计,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因数个数上,这时,再次问学生如果让你来选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一定不选哪些数,结合课件再次深入研究这些数,这些数的'设计方案只有一种,因数的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像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就是质数,揭示质数的概念水到渠成。在这个过程中,数形结合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了质数的本质特点,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

  二、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程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如何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本节课上,组织同学们小组合作,先通过组内合作拼摆长方形,发现不同的数因数个数也不同。在经历了生生互辩,师生互辩之后,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达成共识,像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就是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感知表象-概念的全过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最终获得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找质数》教学反思5

  《找质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一课。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开展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边拼边写,写出拼成的长方形数和小正方形个数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正方形的个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可以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是什么原因呢?”随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这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接着我组织学生交流“怎样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当学生总结出方法后,我让他们判断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独立尝试后发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本节课我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也收获了解决问题的喜悦。

《找质数》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概念教学——认识质数和合数,是对自然数的进一步细化的认识,质数和合数反映的是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的特征,本质还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然后归纳总结出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课堂学习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儿童形成数学概念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要进行多种复杂的心里活动,通过“内化”达到“守恒”的过程。即:通过外部的操作活动向内部的智力转化的过程。“守恒”就是学生能牢固地掌握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并能根据概念的内涵去辨认、去确定适合概念的外延。

  基于儿童形成概念的基本过程,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首先,学生用不同数量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在活动中,利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让学生感知学习的具体对象。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思考,找到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我在这里抛出问题“不同的正方形个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可以拼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是为什么呢?”,进一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概念的引入阶段,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的特征:有的数只有2个因数,有的数有2个以上的因数,使“质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观点,尝试把概念的本质属性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最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达到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纵观本节课,学生经历了一个“感知——表象——概念”的学习过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最终获得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找质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找质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