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8-02 16:52:36 说课稿
  • 小班数学《认识颜色》说课稿 推荐度:
  •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推荐度:
  • 《认识线段》说课稿 推荐度:
  • 圆的认识说课稿 推荐度:
  • 《负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说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有一定难度。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小学生形象思维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概念。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辅导教学。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除了让学生通过,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物体(有礼品盒、烟盒等)

  同学们,你们看,屏幕上都展示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

  教师肯定:对,它们都是长方体。

  多媒体展示长方体图形。

  这些物体的大小不同,可它们都是长方体。今天咱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物体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教会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请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闭上眼睛摸一摸,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摸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教师拿出长方体模型,边摸边说明:同学们们的发现可真不少,长方体上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两个不同平面相交的一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这个尖尖的点也就是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

  (在这里让学生闭上眼睛动手摸长方体,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都有什么特征呢?

  下面我们首先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出示学习提纲,请学生根据提示来研究长方体的面

  1、长方体有几个面?

  2、这些面是什么图形?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学生研究完了,可以和同桌交流

  学生反馈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能回答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相等。展示特殊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总结

  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正方形。相对的面相等。

  同学们刚才合作的非常认真,下面自己拿出自己的长方体研究一下棱有什么特征?

  出示学习提纲:

  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学生研究

  挑学生反馈: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那么,这些同学研究的对不对呢?

  动画演示,教师总结;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我们研究完了长方体的面和棱,那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

  出示学习提纲,学生研究、反馈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

  长方体有8个顶点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刚才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那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什么呢?

  同学给三条棱起名字

  教师总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认识长方体直观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拿出长方体学具,将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观察: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学生反馈(1个面、2个面、3个面。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电脑演示直观图)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教给学生识图的方法。)

  师: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它也叫立方体。

  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能不能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去观察思考?

  出示自学提纲:

  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

  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学生反馈

  教师总结

  (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定认识后,运用迁移规律,自学归纳正方体特征。)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先同桌互说、然后挑学生反馈

  教师总结: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多媒体演示

  (三)、反馈练习

  1、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下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四)、整理回顾

  想一想,我们这节课研究了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说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清晰地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 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以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 教学方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次课的教学过程为:

  五 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请看大屏幕,以4人组为单位,把大屏幕上的图片进行分类。

  小组汇报。要求: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接触过的物体图片,体验到数学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2、仿照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分类法,请大家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拿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后,问:它是什么图形?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

  [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2、在你们分出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学生汇报:

  (1)有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2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

  (2)有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有4个面都是正方形,2个面是长方形的呢?[ 从一般的长方体到特殊的长方体,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猜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

  2、用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下图)。

  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材料单;

  材 料 单

  模 型 顶 点 棱

  (小圆球) (小棒)

  A B C D

  长方体 个 条 条 条 条

  正方体 个 条 条 条 条

  (3)按材料单准备好材料;

  (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为什么?

  4、小组活动。

  5、汇报:长方体是怎么准备材料的?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正方体怎么准备材料?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 通过观察—讨论—准备材料—制作—汇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设计填写学生报告单中巩固

  请大家按小组设计一张学习的报告单来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外延伸中深化

  1、找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外实践操作,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县一小的一名数学教师,名叫赵振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一、说课标:

  长方体的认识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中“空间与图形”的一个内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本节课的内容是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一个过渡,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二、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但在以前学生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是学生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会画长方体。建立空间观念。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三、说学情: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会画长方体。

  五、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六、说学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种形状的物体,如:讲桌、文具盒等,我们一起来先来欣赏几组图片。(课件演示)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形状?边看边想它们在外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长方体。

  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生举例)

  师: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长方体。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拿出你们准备的长方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角。

  师:长方体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两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点叫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师:长

  方体的面、棱、顶点有哪些特征呢?同学们从长方体入手,去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预设:生1:我们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生3:长方体有八个顶点。生4:…生5:…生…

  3、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师:刚才大家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你能运用所学解决课本28页的这7个问题吗?(视频展示台出示书28页的表格。学生分别回答这7个问题。)

  4、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出示课件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这个长方体的几个面?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上面、前面、右面)

  师:我们把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根据透视原理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媒体演示)这就是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师:大家会认了吗?试一试。

  师小结: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

  5、画长方体

  师: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会画长方体吗?

  画长方体步骤:1、画一个平行四边形。2、画出长方体的高。3、连线。

  6、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同学们刚画出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师课件展示后,学生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呢?把你思考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汇报。

  (三)、联系比较,生活拓展

  1、量一量墨水盒(教科书、铅笔盒)的长、宽、高

  2、练习五第4题.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这堂课研究了长方体。带着今天的学习,下课自己再研究一下好吗?

  (五)、作业做一个长方体模型。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棱:12条,互相平行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4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说课标: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应依据《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

  依据《新课标》理念,义务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针对“空间与图形”,学生需要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说建议:

  依据课标和教材的教学建议,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以观察发现,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次展示)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展示)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形式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而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中,多媒体、长方体纸盒是我要准备的教具;小棒、接口、长方形纸片等是这节课要准备的学具。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模式二进行教学,提供大量可操作素材,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知识上的体验又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将卫星接收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整合,构建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拓展应用的新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在装有很多物体的魔袋中摸出长方体的小组活动,通过大家交流摸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长方体的表象,从中明确面、棱、顶点的概念,自然地引出今天的课题。

  第二个环节: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小组合作,操作实验)首先我出示一个萝卜,让学生猜一猜:要将萝卜切成长方体,至少要切几刀?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切萝卜的过程,使学生从中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

  接着提供小棒、接口和长方形纸片等材料,让同学两两合作制作长方体,并填好实验操作单,明确要求后,学生互相交流,在动手实践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成果展示,交流探索)当创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介绍制作材料、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随机提问、演示:你用了几张什么形状的纸片围长方体?围成的长方体中有没有形状大小相同的面?哪些面完全相同?插成的长方体框架中,用了几根小棒和几个接口,哪些小棒同样长?也就是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以及农远资源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整合,使长方体的特征和空间位置关系清晰形象地显示出来,实现了学生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给学生以感性认识,逐步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有了师生共同合作,共同学习,再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填写好实践报告单,利用投影仪进行汇报展示,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得出长方体的特征。

  接着以表格形式进行小结,使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深化探索,实现飞跃)最后我出示一个包装箱,让学生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明确从左前方看到的长方体画出来只有三个面(出示实物图),看不到的棱我们用虚线表示(出示透视图)。多媒体演示,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平面透视图,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

  然后直接说明长宽高的概念,并不断变换长方体的放置方式让学生指出长宽高,说说长方体一共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接着提出:“我想用小铁丝做一个如图所示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长的铁丝呢?”先让学生明确求铁丝的长度就是求长方体所有棱长的总和,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引导得出计算长方体棱长总和的最优方法,让学生在掌握长方体特征,认识长宽高的同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不断积累中形成,在形成中发展。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发展提高

  根据远程教育的示例资源,结合实际情况,我加工整合了一个打捞海洋垃圾的倡议(出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

  从基础知识,到生活中的运用,再到深化拓展,由浅入深,使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还增强了环保意识。

  第四环节:交流评价,体验成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师的提问,再一次把学生推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让学生既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又总结了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整节课,我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传统思路,在摸——做——说——议——玩的线索中,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的能力。

  (四、说板书)

  这节课我的板书是随教学过程的展开逐步完成的,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而且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将卫星接收到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实际情况合理的取舍整合,制作出适合自己教学的多媒体,真正弥补了农村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使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执教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长方体的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而且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形体观念。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掌握其特征。

  在能力训练方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实践第一”的观点,享受成功的喜悦。

  3、教材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做一做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一)温故布新、创设情境

  先复习了学过的图形,从中认识到立体图形。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考虑学生对于面、棱、顶点的认识有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探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先自己结合手中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完成导学案(一)考虑学生直接填写长方体的特征表有困难,先让学生完成我们能发现:其实问题和长方体的特征表相近,只是这里没有涉及相对的面、相对的棱。同时也为小组合作完成长方体的特征表打下基础。

  2、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是难点: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同时给每组准备了3种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小棒,每种颜色长度相等各四根,8个顶点。在拼摆前先让学生给小棒分类,为给为长方体的棱分类打下基础。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思维的空间。学生利用拼出的长方体,这样能较好地理解、掌握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认识透视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看到的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材难点。

  (三)成果展示、演讲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导学案。师生共同理解问题,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深化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拓展:方形西瓜,学知识的用途。

  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反馈训练、布置预习

  学生完成练习案

  预习: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7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

  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1、直观(实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征),抽象(图形)

  3、具体化(应用) 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微机示墨水瓶盒等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计算机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计算机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我打算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我列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1) 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 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 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 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并且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抽象图形,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准备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并讨论:“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每个面画出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的面画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有的棱画成了虚棱?”并运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 特征 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计算机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然后让学生练习实际测量其长、宽、高,加深学生的认识,解决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步,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与练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本练习:深化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 应用练习:要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长的铁丝?

  拔高性的趣味练习:两个长方体玻璃筒,要求两学生往里面倒水的形状是长方体,看谁倒的快。这个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纲要信号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突出强调了长方体的特征。(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6个 长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 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顶点 8个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以上是我对《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8

  一、设计理念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 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想、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其它立体图形做好铺垫。

  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模型,归纳长方体的特征,接着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练一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通过看立体图、实际测量、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形成空间观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讨论、分类、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顶点、面的特点,初步学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和谐发展”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通过观察、测量、制作等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多向交流和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愉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

  为此,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立体实物若干个(如火柴盒、乒乓球、牙膏盒、茶叶罐、魔方、墨水盒等),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即从分类中引入;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在设计填写学习报告单中深化;课外延伸。

  三、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今天大家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体,请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立体都放在一起,然后分一分类。

  小组汇报。要求: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指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请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里学生分自己带来的物体,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你是怎么知道它是长方体的?任意拿起一个长方体,观察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2、在你们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

  学生汇报:(1)有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大小相等。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有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2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

  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只有4个面是正方形?

  [ 从一般的长方体到特殊的长方体,理解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情况。通过猜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投影揭示下图)

  2、用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下图)。

  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立方体;

  (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领料单;

  领 料 单

  模 型 顶 点

  (小圆球) 棱(小棒)

  A B C D

  长方体 个 条 条 条 条

  立主体 个 条 条 条 条

  (3)按领料单领取材料;

  (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为什么?

  4、小组活动。

  5、汇报:长方体是怎么领料的?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正方体怎么领料?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 通过观察—讨论—领料—制作—汇报等一系例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设计填写学生报告单中深化

  请大家自己设计一张学习的报告单来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模仿老师的学习报告单来设计填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 立方体

  面棱顶点

  [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深化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外延伸

  1、找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外实践操作,重在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建立空间观念,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六、教学流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在创新应用上,我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通过做一做,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1.《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