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9 22:28:49 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推荐度:
  •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混合运算》 推荐度:
  •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日历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书店买过书呢?老师我最喜欢看去书店买书了,因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本任你挑选。现在,比如老师想再去书店买几本书,分别是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单价各是6.45元和4.29元,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你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多多少钱?

  师:非常好!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6.45?+4.29

  师:第二个问题,谁来?

  生:6.45?-4.29

  师:很好!那6.45?+4.29和6.45?-4.29到底等于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师:这两道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来列竖式算一算吧!师:同学们,你们算好了吗?来看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做的,(念一下竖式)你们同意吗?

  师:(指着竖式)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你们觉得陌生吗?那这样列竖式以前我们在哪见过

  生: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

  师:是呀,那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的,瞧,我们来看看小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也就确保了相同数位对齐.太棒了!你们已经找到了小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地方.

  二、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瞧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 神奇的大自然:8.3元 童话故事:4.25

  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道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能吗?拿出草稿本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列式解决。

  师:怎么样,同学们都写好了吗?老师收了几位同学做的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两位同学都提了水彩笔比跳绳贵多少元?

  8.3-6.45,谁做对了,你们同意第几种?

  8.30 8.3

  -6.45 6.45

  1.85 1.95

  生:第一种。

  师:那为什么是这样做的,你有想法吗?

  生:8.3中有隐形的“0”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百分位上添“0”?

  师:对,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哪错了?

  生:0-5忘了退位减.

  师:好了,虽然这位同学出错,但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

  师:刚才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还有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咱们来看看.

  如:6.45+4.25=10.70(元)

  师:仔细看看这道题的得数是10.70,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生:得数上,小数的末尾出现了“0”

  师:那你知道结果可以怎样写?

  生:10.7

  师:为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师:以后,当计算小数加减法,如果小数的末尾是0,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去掉0,在把化简结果写在横式里,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体现.

  师:老师这再列出两个式子。.

  9.6+60.4=70.0(元)

  师:你们对它有什么建议吗?

  生:得数可以写成70.

  师:对,最后的得数能化简的就要化简.

  师:大家再瞧:9.6-7.53=2.07(元)这个得数上也有0,能去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起到占位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小数加减法都从哪一位算起?

  生:从低位算起.

  师:其实这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什么算法相同?

  生:和整数加减法相同.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师:嗯,说得太好了,这确实是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最大的不同之处。

  师:谁来说一说在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

  生:...

  三、练习巩固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一下书本72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小数的得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

  五、作业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

  (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2.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3.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五、布置作业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的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2.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是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突破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在学生交流中根据题意来理解和明确运算的顺序。

  教学目标

  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口算:

  73+27、138×100、100-64、64×1、8×9×125、(4+40)×25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练习:

  (1)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9×37+9×63

  =333+567

  =900

  (3)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练习:(80+8)×25、32×(200+3)、35×37+65×37、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35+45)×12、(11×25)×4、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数学课

  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

  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视图

  出示两张图

  问: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二、练习:

  说一说先完成书上的问题

  问:谁能像这样子也来提问考靠大家?

  随学生的提问

  其他同学解答

  注意学生在出题的时候

  要说清楚是从哪个面观察

  得到的是怎样的排列的几个正方形?

  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追问:图2看到的是3个正方体

  是不是真的就3个?

  观察这类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3.先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

  再摆一摆

  (图略)提醒:图2和图3都是2层的

  2层的视图要注意上面正方体的下面虽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数进去

  4.思考题:

  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连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连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连完后有什么发现?

  注意让学生发现相对的面

  如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在观察的时候,上面多的那一块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尝试画较为复杂的视图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61精打细算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除法的起始点,又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都要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创设“精打细算”的情境,贴近现实生活,提出了数学问题“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在交流时,尊重学生个性思差异,使学生了解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总结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类似,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如果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可以添0再继续除。最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深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关键: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7分钟)

  1、(3分钟)昨天,淘气逛商店的时候,“用432元买了8个足球,每个足球多少钱呢?用816元买了8套运动服,运动服每套多少钱?”你能帮淘气算一算吗?(汇报,如何计算的。是整数除法)(投影)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用竖式解决问题,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除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2、(2分钟)今天淘气打算去买牛奶(出示主题图)

  你猜一猜淘气会买那个商店的牛奶?为什么?

  生1:我猜测淘气可能会买甲商店的,因为11.50÷5大约是2元多,我感觉已经很便宜了。

  生2:我猜测淘气可能会买乙商店的,因为乙商店虽然总价高一些,但是可以有六袋,我觉得比较合适。......

  (学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判断方法,这样充分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只要他说的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估计、猜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分钟)师:现在大家的意见不太统一,如果两个商店的牛奶质量一样,你觉得淘气应该买价格高的还是价格便宜的牛奶?

  师“如果品质相同的话,我们自然要买便宜的,因为要精打细算嘛!

  师: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计算一下每个商店牛奶的价格,谁会列算式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11.5÷512.9÷6

  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

  (总价÷数量=单价)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与我们以前所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题的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就叫做“小数除法”(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设计意图:统一学生的`认识,引入新知,渗透“生活要精打细算”的思想。)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呢?现在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并且尝试计算。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7分钟)

  师: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10分钟)

  生1:我们组在计算甲商店中每袋牛奶的价格时,先是把11.5元转化成115角,然后用“115÷5=23(角)”最后再把23角转化成2.3元。在计算乙商店的牛奶价格时,我们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先把12.9元转化成129角,129÷6=21(角)......3(角)因为有余数,于是我们就把12.9元转化成1290分,1290÷6=215(分),215分=2.15元,2.3元〉2.15元,所以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2:我们发现可以用小数直接去除以整数,只要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生3:这样计算到“12.9÷6”时,除小数部分的时候还有余数,我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办,请大家帮助我们。

  生4:我们可以帮助你们,当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的时候,可以在余数的末尾补“0”,然后再继续除。因为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想法,大家比较一下,你们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生:竖式计算。(学生也可能会说其他的方法)

  师:我们大部分同学会认为竖式计算比较简便实用,现在请两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大家也试一试用竖式解决这两个题目。(指名两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课练本上。)

  集体交流订正,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时,可以添0再继续除。

  (设计意图:把问题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寻觅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学生的语言不一定很规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2、(3分钟)教师板书:13.6÷812.5÷2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请两生到前面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算法。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相似题目的练习,对于接受快的学生有提高熟练程度的作用,对于接受慢的学生有逐步熟练的作用。)

  三、试一试(10分钟)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了,愿意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下,下面这几道题吗?

  1、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数,估算可以让我们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7.42÷71.2÷513.8÷15

  题目分析:第一题是商的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第二题和第三题是整数部分为0,除的时候还需要补0再除的小数除法,可以先放手给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再让学生讲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能迁移出类似的小数除法。如果学生对于练习不能全部接受,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估计每题的商,然后再进行计算。)

  2、根据5145÷15=343,口算下面各题

  514.5÷15=51.45÷15=5.145÷15=

  3、开放题:(根据时间灵活练习)

  小明在献爱心活动中,准备把72.72元零花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你认为小明会捐给()位小朋友,每个灾区小朋友()元钱。

  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我们的学生也能伸出友爱之手,将自己的零花钱节省下来,捐给哪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四、总结反馈(3分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或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本节课进行多方面的反思与回顾,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快餐店》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一节课下来,面对学生接二连三的出呼意料的精彩的对话,我不由得为他们喝彩。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心里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越来越鲜明——这不就是我们新课标所追求的吗?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

  一、巧改教材,使学习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与他们的生活存在最近连接点、是思维最近发展区的数学。

  二、广挖素材,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数学教学应广泛挖掘各类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是从活生生的生活中来的。

  感兴趣的学习自然充满激情,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巧设题材,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运用什么都不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上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使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的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课标”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成长中创新!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安排了一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学情分析

  1、多数班级缺乏良好的学习风气。班内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年级段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由于本年级段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找这样的数学规律:1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这种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多一。2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拓展: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课上、课后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8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2。 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同学,了解自己的班级,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思想意识,体会合作的意义,感受集体的力量。

  活动准备

  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成长记录项目包括:学号、出生年月、身高、体重、个人爱好、个人愿望等基本情况。

  活动过程

  一、 了解谁产生统计需要

  出示本班学生变动情况统计表:

  上学期末

  本学期转入

  本学期转出

  人数

  42

  5

  1

  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新学期我们班转进来5位新同学,转走了1位同学,46位同学组成了一个新的班集体。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放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你们是否了解自己班里每一位同学的一些个人情况呢?(板书:了解谁)

  [评析:从班级学生人数的变动谈起,创设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了解同学、了解班级的心理需求,为确定统计对象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

  二、 了解什么明确统计内容

  提问:你们想了解自己班里同学的哪些情况呢?(板书: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想到:想了解同学的身高、体重;想了解同学的出生年月;想了解同学的兴趣爱好;想了解同学的家庭成员;想了解同学的家务劳动等情况。(板书: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兴趣)

  引导: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真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们自己。(板书课题:了解我们自己)让我们先了解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参加兴趣小组等情况,好吗?(我们加横线,下面板书:班级)

  [评析:确定统计对象后,需要细化统计内容。教师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释放学生基于生活的人之常情,然后与学生协商,缩小研究范围,过渡到本节课的活动内容了解我们自己,使学生经历统计内容的产生过程。]

  三、 怎样了解确定统计方法

  1。 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小组讨论:要统计这些内容,应该怎样了解,怎样收集这几方面的数据呢?(板书:怎样了解:收集数据)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介绍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板书:个人了解、小组收集、查阅档案、问卷调查)

  2。 分工合作收集数据。

  要求:为了便于同学们进行统计,我们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把身高、体重归为第一类统计内容,把生日、年龄、兴趣小组归为第二类统计内容。(板书:第一类,第二类)每个小组在两大类中各选一个统计内容开展统计活动。(教师协调各小组选择的内容)

  小组分工:4人负责收集数据,1人负责汇总,1人负责校对监督。(板书: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数据,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进行组际合作,组织相同研究内容的小组开展交流活动。

  汇报:你们小组收集的是哪一方面的数据?请把你们收集的数据展示给大家。

  提问:收集好数据,接下来该做什么?(板书:怎样呈现:统计表,统计图)

  [评析:收集数据对于保证统计结果的正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收集数据方法的处理上,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例如小组合作与交流)和环境资源(例如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从而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在统计内容的分配上,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避免同一类型(统计表或统计图)的统计内容学生多次重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巩固分段整理数据和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四、 了解后怎样呈现制作统计图表

  1。 讨论统计图表的分段方法。

  找出范围:从刚才小组的汇总中,你知道我们全班同学的身高范围了吗?

  分段整理:根据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差距,你认为身高怎样分段比较合理?其余统计项目呢?

  2。 各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

  3。 小组汇报与相互评价。

  4。 小结:通过刚才的统计活动,大家已经了解了我们自己,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了解了我们自己这么多的情况,有什么用呢?(板书:有什么用处)(学生自由回答)

  [评析:根据数据特点将数据进行合理分段是分段整理数据的难点。教师充分利用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对统计数据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统计知识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

  五、 了解后有什么用处知道统计用途

  谈话:统计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了解我们,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订做校服。

  提问:学校要给同学们做校服,应该给服装厂推荐哪一张统计表呢?

  追问:是否可以直接推荐这一张身高情况统计表呢?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明确应该按照服装行业的统一规定将学生的身高情况按大号(140~149 cm)、中号(130~139 cm)、小号(120~129 cm)重新分段统计。

  学生按要求重新分段统计。

  2。 最受欢迎的节目。

  提问:学校举行艺术节,最受我们班同学欢迎的会是哪一个节目呢?应提供哪张统计表?

  学生交流,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评析: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学生通过统计活动获得需要的相关数据和合适的呈现方式后,教师创设两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选择统计图表或改造统计图表,体会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六、 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统计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

  延伸:如果把我们学校的同学都看作一家人,你想了解什么呢?(板书:学校)课后,我们可以和自己的伙伴再次合作,收集学校同学的有关数据开展统计活动。

  [评析:全课以了解我们自己为线索贯穿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实际应用。随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深入,学生从统计班级的课内活动到统计学校的课外活动,了解我们自己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可谓知识与情感双丰收。]

  总评

  了解我们自己是安排在统计单元知识后的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教学活动能围绕着实践与综合的课型特点展开。

  第一,注重实践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景的感召下,自觉引起应用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的心理需求,进而在确定统计对象、分解统计内容、讨论统计方法、制作统计图表、感受统计应用等系列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合作、主动交流,全面而深入地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第二,注重综合性。一是教学内容的综合。让学生在制作中比较,在应用中选择,进一步体会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特征。二是教学线索的综合。采用情感线索与知识线索齐头并进的形式组织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推动中应用知识,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满足情感的需要。三是教学效果的综合。在统计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同时还渗透了班集体建设、团队合作精神等思想教育。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9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经济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认识发展分析:学生对优化问题可能在生活、学习中只是一点朦胧的了解,根本说不上什么是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优化的价值,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认知障碍点:“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环节:

  1、 谈话引入;2、情境引入,学习新知;3、实践应用;4、全课总结,寻找规律。

  二、 教师活动:

  1、 制作课件(妈妈为家人烙饼);2、三张圆纸片。

  三、 预设学生行为:

  1、 可能见过烙饼,可能没见过;2、学生演示烙饼(怎样快));3、学生讨论小结,怎样烙饼快,最佳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中得出);4、探究规律(可能学生不可能一下总结出规律,可在老师帮助下得出)。

  四、 设计意图:

  从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的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寻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板书设计:

  烙饼问题

  快速烙饼法

  饼速X3=所需最少的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烙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此只是彰显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交流寻找答案、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本课之目的。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3、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感。重点难点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教学准备

  课件、礼品盒、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点

  一、创设情景

  课件演示,教师用语言描述:音乐响起(生日快乐),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祝贺。淘气家的桌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生日礼物,机灵狗想看个究竟。

  (1)机灵狗先是站在地面上看;

  (2)然后抬起了前腿看;

  (3)还是站在凳子上看;

  (4)最后,它终于爬上了桌子上看。

  你能按照机灵狗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在下面的()里标出①②③④吗?课件展示图片。创设情景

  课件演示,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二、实践感知

  1、小组探究:按照机灵狗的方法请尝试观察,并说说分别看到的是什么?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机灵狗先后看到的并标出①②③④。

  3、不知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如果有你能和同学们说一说吗?

  想一想:机灵狗观察的位置有何变化?观察到的范围又有什么变化?

  三、实践探究

  1、说一说: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

  先比较两幅图的区别,再说一说,哪一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一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说明什么?

  2、填一填:小明越走近房子,看到的树越()。

  3、想一想:小明观察物体位置的变化引起了什么的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检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3

  平行与橡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机器应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条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胡下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认识的价值。

  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引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的写出整万的数和含有两级的数。

  2、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有“0”和末尾有“0”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请学生说出亿以内数的顺序表,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出数位表、(板书如下)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40000 659200 30060400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七十、七百零八

  4、根据学生回答,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 ;

  (2) 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学习新知

  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的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

  1、指导探索,学习写整万的数。

  (1)出示例3 写出下面各数(整万数的写法)

  同学们会写七、七十、七百零八,那么怎样写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呢?这些都是整万的数,请同学们在数位表上试一试,写一写、

  提问:你们是怎么写的?(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只要在万级上写七、七十、七百零八,然后在后面加四个0就可以了。)

  教师在数位顺序表中写出上面三个数。

  引导学生小结:整万的数怎样写?

  (2)出示例4写出下面各数(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①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先让学生写出十万,并追问:在什么级上写?然后再写二千三百四十五

  教师说明:写数的顺序和读书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② 三十二万零六百

  提问:这个数一共有几级?万级怎样写?个级怎样写?千位上为什么要写一个0?

  小结:这是写数和读数不同之处、写数是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者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③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让学生自己试着写数,再说一说怎样写的?

  (3)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小结、

  ① 含有两级的数怎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② 如果遇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做一做,写在书上

  五百零六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__

  五万零三百 写作:_________________

  八千零六十万零二十 写作: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下面三个写数题

  请一名同学到前面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一千零五十五万 四千零三十万零三十 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3、判断下面的数写得对吗?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四万五千二百 写作:45200( )

  三百零六万 写作:306( )

  一千零二万四千五百 写作:1024500( )

  4、写出下题横线上的数(投影)

  (1)我国的领土面积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2)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克粮食,那么全国每天可节约一百三十万千克的粮食。

  (3)某省今年共栽树一千零五十万零八百棵。

  (4)钢铁厂今年共炼钢四十万零七百吨。

  5、思考: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同学们都理解了,那么含有三级的数的又应该怎么写呢?

  四、课后作业

  1、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出来、

  七万八千六百三十 八十五万一千

  二十六万零四百 三百六十万二千

  十万零五 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1999年我国共生产彩色电视机四千二百六十二万台。

  (2)北京图书馆馆舍面积是十七万平方米,占世界第二位;藏书一千四百万册,占世界第五位。

  (3)1999年来华旅游总人数约七千二百八十万人次。

  3、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2)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3)八千万和四十

  五、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对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更加清楚的认识。

  ⒉通过练习以及教材中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的练习。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

  3、能利用已经学习得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教学准备:三角尺量角器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⒈口算

  480÷484÷246÷3900÷3180÷20270÷90

  280÷4069÷375÷5210÷30420÷70720÷80

  ⒉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⑴出示三幅图,提问: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⑵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时,如图(3),我们有可以如何说?如何判断?指出垂足。

  ⑶提问:图二中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它们有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线都是相互平行的?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⑷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垂线,一组平行线。

  ⒊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垂线和平行线,也可以动手折一折。

  ⑴按图中所示,学生们照样子分别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哪些折痕互相平行,哪些折痕互相垂直。

  ⑵自己动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⑶两条直线相垂直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

  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练习。

  二、操作与运用

  1、给一张正方形,做一组平行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2、给一张正方形纸,做一组垂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3、在大写字母中找出平行线和垂线。

  4、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盒垂线。说说操作步骤。思考,如果这一点在已知直线上,你能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吗?

  5、第五题:指一指,说一说。

  6、看看角1和角2是不是在同一个方向?猜一猜,量一量。

  7、自来水管在那里?怎样接比较合适?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话的。

  8、第八题:在书上按要求操作。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

  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对垂直与平行有了哪些进一步认识?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6题,第7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