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推荐度:
- 《陀螺》优质课教学设计 推荐度:
- 体育课教学设计优秀 推荐度:
- 高中体育足球课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幼儿园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微课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课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微课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3、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小测验:
1、一个圆的直径是6厘米,这个圆的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2、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周长是31.4米,这个喷水池的直径是()米,半径是()米。
二、问题引入
1、师:出示图片,小明家门前有一块直径为20米的圆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8元。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生:尝试说出一个数学问题。(铺满草坪需要多少元钱?)
3、师:要想求出铺满草坪需要多少元钱,需要先求出圆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1)
三、探索新知
(一)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1、我们一起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吧!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分别把圆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64等分,拼得近似长方形。
(2)把圆128等分后,说明分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就越像长方形。
3、在图形的拼凑与转化中,同时观察与思考以下问题。
a、拼凑中,圆在转化成什么图形?
b、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c、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教师一边引导学生一起回到,一边板书以下填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半径(r)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r2)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 πr2
5、学生齐读公式
S= πr2
教师强调r2= r × r(表示2个r相乘)
(三)应用公式
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思考:
1、本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
2、要求圆的面积,可以直接利用公式把r=4代入计算。分组合作交流计算,
3、指名学生汇报结果,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并小结本题属于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可直接代入计算。
例
1、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
2、要求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应先求出什么?先求圆的面积。
3、要求圆的面积,能直接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吗?不能,应先求出圆的半径。分组合作,完成计算,并汇报计算过程与结果。
4、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强调书写格式。并小结本题的关键是先要求出圆的面积,是已知圆的直径,求圆的面积。
(四)知识应用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已知什么,求什么?首先要求出什么?分组合作解决,并汇报结果。
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并让学生说出本题属于已知直径求圆的面积。
2、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思考要求花坛的面积,应先求什么?怎么求解呢?分组合作交流完成本题。
3、视情况作适当的提示,展示解答过程。说出本题属于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圆面积公式后,展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引导学生齐答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圆的半径。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题~第4题。
微课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的达成:
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能力目标的达成:
在老师的重点讲解下,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习作水平。
情感目标的达成:
通过微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自主性。
教学背景:
这堂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五年的写作功底,积累了一定的词语,但是,文章的创新意识不强,千篇一律,没什么特色。怎样通过外貌的描写就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外貌描写要注意什么?如何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是有难度的。希望通过这短短的视频,紧紧抓住外貌描写的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人物描写需要掌握的几个要点:有顺序、抓特点、用修辞、积词语。
学会观察人物的特点。
教学策略:
由于是采用“一对一”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简单,重点突出,简单易懂,教学的有效性高。老师总结描写方法,直接传授习作技巧,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了解含义。
什么是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喜好。(微点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明确本次微课目的。)
二、掌握方法。
方法一:描写有一定的顺序。
片段对比,思考喜欢哪个片段描写?为什么?
出示两个片段:
(1)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长得很好看,衣着朴素。“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2)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中等个儿,梳着两根羊角辫,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对明亮的眼睛。穿着一身洗的褪了色的学生装,裤子的膝盖处还缀着两个像眼睛一样的补丁。“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二个片段里对人物的外表进行了透彻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让读者一下子就记住小丽。
总结:人物片段描写首先要注意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微点评:从片段中寻找差异,迅速掌握观察的顺序。片段简单易懂,适合微课方式的学习内容。)
方法二:抓住人物特点。
1、游戏:“猜猜他是谁?
出示三个片段,让学生猜一猜描写的是谁?
(1)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系一条花布手巾,提一柄九齿钉耙。
(2)他有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3)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没错,就是猪八戒、哪吒、孙悟空。因为这三段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这点是最重要的,就像画漫画一样,要能够让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谁,那是因为作者仅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夸张化,写作文也是一样的。
总结:外貌描写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微点评:选取学生熟悉的人物,更便于学习人物描写的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2、练习巩固:诊断毛病。
出示片段:走到镜子前面看一看: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小嘴巴能说会道,这就构成了一个这样的我。
分析:外貌描写模式化,没有突出特征
修改:我呀,小头长脸像母亲,浓眉大眼像父亲。不够白净的脸上有许多褐色的雀斑。由于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我成了近视眼,这不,最近我的鼻梁上又多了一副眼镜。别看我不漂亮,我可从来没为我的容貌烦恼过。
总结:抓住外貌特征具体描写,文章不仅形象生动,读者对主人公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微点评:在前面简单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后,学习分析片段并进行适当的补充,让文段更具体。有了之前的铺垫,学习者会有更多的想法。)
3、片段赏析(一):
(1)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
(2)她大概叫琅琅,一头柔软的卷发,凸额头、塌鼻梁,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
(3)女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总结:抓住特点的外貌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以上三个片段我们发现金豆是个怕羞但天真、活泼的小女孩;琅琅则是个非常文静的小孩子;而片段三的小女孩应该非常聪明。
4、片段赏析(二)
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珠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
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淌着串串泪珠。
总结:人物的外貌描写不仅能体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仔细欣赏一下三个片段。你能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吗?(微点评:选取了表现人物性格明显的片段,让学生知道外貌描写不仅是外貌的描述,更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之前的片段不同的是,体现出更深的层次。)
方法三:妙用修辞手法
片段对比,突出运用修辞的优势
运用前: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带的孩子又脏又瘦,人家带的孩子又白又胖。
运用后: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怎么你带的就跟才从垃圾堆拣出来的似的,人家带的就像才剥壳的鸡蛋心子,又白又光鲜。
总结: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微点评:让学习者知道,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能使人物更形象。教学目的明确,片段的选取有针对性。)
方法四:积累词语
出示描写人物各部分特点的成语,有描写脸部、头发、身材等,为学生提供参考。(微点评:不仅能给学习者提供适当的资源,也让他们能积累一定的学习素材。)
三、归纳提炼
希望你拥有一双发现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有一支神笔去描绘生活,都有一颗盲人似的心灵去感悟生活,这样我们的文章就会多姿多彩形象生动。(微点评:用鼓励的话语结束本次微课学习,希望学习者能以积极的、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习作当中,掌握描写人物的基本技巧。)
教学总结:
微课的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版)第四册第三单元(All about me)的第4个新授课,Lesson16:How do you go to school?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四年级下学期孩子们学习的重点逐渐过渡到各种基本句型。本单元前面三课分别学习了关于年龄、身高、住处的句子,本课教材以How do you go to school?为切入点,重点学习关于出行方式的交流:询问别人、介绍自己的出行方式。
二、学生分析:
孩子们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字母:26个字母及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词汇的学习方法:单词音形意用的结合、音节、重音及不同词类(名、动、数、形、冠等)的用法特点,初步体会英语句子的语序与汉语的不同,但对于句子结构及变化还比较陌生。本课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Book3 L16已学习过四种出行方式by bus, by car, by bike, by taxi和句子: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school by ____? 另一种出行方式on foot /walk,dives me及选择此种出行方式的原因表述学生相对陌生。但我校学生学习英语较早,一二年级有了两年的口语学习,还有近1/3有课外学习经历或正在进行,这些内容对于他们可能都不陌生。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目标制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A.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句型Do you walk to school?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___ by___ / on foot...询问、表达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B. 学生知道句子的变化是和人称有关系的,并能尝试运用所学句子介绍和询问他人的出行方式:Does he/she walk to school? How dooes he/she go to school? He/she goes to school by___ / on foot...
2、 文化目标:
尝试了解不同地区人们选择不同出行方式:山区孩子、牧民(草原)、江南居民及西方国家等。
3、学习策略目标:
学生知道句子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引导尝试找出这些规律: A.和人称变化的关系; B.不同句式之间的关系等。
初步构建“单词——短语——句子”的建构学习模式。
4.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寻找句子规律及了解不同人们的出行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英语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Englishi is easy! 及交流开阔自己的眼界English is fun!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句型Do you walk to school?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___ by___ / on foot...询问、表达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2、教学难点:学生知道句子的变化是和人称有关系的,并能尝试运用所学句子介绍和询问他人的出行方式:Does he/she walk to school? How does he/she go to school? He/she goes to school by___ / on foot...
微课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乒、乓”等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纳、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科技术语,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能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乒、乓”等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纳、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6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科技术语,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成一只虫子落入铁扇公主的茶杯里,随茶水进入铁扇公主肚子里的镜头。
2.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以前就只能存在于神话世界里,而现在,这样的情景也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就是纳米时代!今天让我们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去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了课题之后,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存在于哪些地方?
谁能来帮助同学解决这几个问题?
2.认读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
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找出文中的科技术语,把它们读准确。
课件出示,学生读。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臭、蔬”,在田字格中示范。(“臭”字不要少点。“蔬”是上下结构,左下方的写法要注意,是五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有关纳米的哪些知识。(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定义,纳米技术的应用以及纳米技术的美好前景。)
2.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1世纪是纳米的世纪。
第二部分(2):具体介绍什么是纳米以及纳米技术。
第三部分(3~4):写纳米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健康密切相关。
第四部分(5):写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3.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来写?(总—分—总)
4.找出第2~4自然段的中心句,读一读。
什么是纳米技术呢?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自主、合作探究纳米技术的奥秘。
2.有科学依据地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课文。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
二、学习课文,了解纳米技术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什么是纳米技术?请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句子。
2.读了这一段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
3.纳米究竟有多小?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课件出示:
①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比较句子,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非常非常小。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第二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纳米的大小。)
②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更直观形象)
4.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呢?(约60万纳米)
5.这种小小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这真的是太神奇了!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使用了纳米技术。
课件出示:
①冰箱里面用到一种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食物保质期和蔬菜保鲜期更长。
②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③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④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⑤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2.在介绍这些纳米技术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3.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何感受?(纳米技术的使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健康、方便……)
4.出示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学生欣赏。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纳米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纳米技术正在逐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
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有纳米技术的影子。
“在不远的将来”说明了什么?(纳米技术发展很快)
“衣食住行”说明了什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纳米技术的影响。)
3.这段话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
三、拓展延伸
1.把你收集到的运用纳米技术的新产品介绍给大家。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提到的纳米技术的应用和你课后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大胆想象,小组合作,运用纳米技术来尝试进行发明创造,并把你们的发明思路介绍给大家。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四、谈收获
1.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等科学知识;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让我们对纳米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对纳米技术进行进一步了解。
2.请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利用纳米技术构想的创造发明。
微课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
抓住题目中的“智”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析人物的“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精读课文,说“智”)
1、本文题目《智取生辰纲》,这个“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晁、吴之智①智用天时(酷热)②智用地利(黄泥冈)③智用矛盾(激化)
一稳——扮客商,稳住对方
二诱(4)——佯争酒,引诱对方
一诱:舒头探脑价望(引诱对手)
二诱:买而不卖(迷惑对手)
三诱:饶酒夺酒(动摇对手)
四诱:七人帮助劝说(瓦解对手)
三麻——巧下药,麻倒对方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变更时辰(起止时辰的变更,出城后“五七日”的安排;“五七日后”的安排)
2:逼赶催行(“逼赶要行”,不敢稍怠)
3:斥责虞侯(斥责两虞侯的“慢慢地挨”)
4:顶住都管(坚持赶路,不怕得罪老都管)
5:三问枣客(审察7个“贩枣客商”,以攻为守,连发三问。)
6:谨慎买酒(对卖酒汉子的高度警惕。)
3、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1)晁盖、吴用计策高妙,无懈可击。
(2)杨志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导致内部矛盾激化。
(3)梁中书用“人”却“疑”,只用其“艺”而不信其“人”,派老都管、虞侯跟随。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4、小结
三、作业
发挥你的想象,以“吴用智取生辰纲”为线索,编写一个小故事。
四、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智取”这一文眼,从如何“智取”,到“智”在何处,再到以“智”斗“智”,环环相扣,学生学习活动步步深入,自然流畅,加深了对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微课的教学设计6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等积变形”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形语言分析复杂问题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变胖了”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同学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用已经备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长”与“矮胖”的圆柱,观察分析个中现象。
考虑几个问题:
1、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
2、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3、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目的: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能够认识到: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内容: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有的学生还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
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 10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π×100x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x=9。
此时有学生将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师应在此时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
(1)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已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若是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
过程感悟:本节内容通过一幅几何图形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而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同学将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需要教师把握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解释。
分析: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长acm,宽b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abx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内容: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六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我们知道,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没有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来得实在。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中不备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最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实际效果:
长(cm)宽(cm)面积(cm2)
长方形1 15 5 75
长方形2 13.6 6.4 86.4
长方形3 12.8 7.3 93.44
长方形4 11.6 8.4 97.44
长方形5 11 9 99
长方形6 10 10 100
由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来一个很好的规律。
学生:由操作的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反映到表中数据为,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
过程感悟:不要把学生逼太紧,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
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
内容:课本例题
目的:体验“数学化”过程,进一步理性地感受上一个环节中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判断推理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例2、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
(1)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
(2)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1)相比,有什么变化?
(3)若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2)相比,有什么变化?
实际效果:学生掌握很好。课本已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留做课后作业。
环节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我变胖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辨证的思想。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六:布置作业
微课的教学设计7
设计思路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并且由于学生生活在钢筋水泥建成的“牢笼”内,生活范围狭小,很少有机会到空旷的地方活动,加之学校校园面积和操场面积很小,学生缺少建立千米表象的现实条件。所以,教师只能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有限的生活经验,通过合理的想象活动,建立千米的表象。
教学目的
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估测意识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千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嘉宾,大家请看————出示孙悟空的图片。他有一个能上天入地的武器是什么?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表示它的长度比较好?金箍棒无限延长,请问现在用哪个单位描述金箍棒比较好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创设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先前经验、促使学生“思维参与”的探究氛围,引领学生唤醒对已有长度单位的感知,搭建已有知识基础和新知之间的桥梁;为接触新知识做预热】
3、请同学们张开双臂估一估大约有多长?(1米)站成100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个人?1000向你们这么大的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长?(1000米)
4、播放学生熟悉路段1千米的视频
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我们来看一看。
(本节微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建立1千米表象,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
微课的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实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学习,了解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难点: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水是由 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 构成的,用符号 表示。氧气由 构成,一个氧气分子由 构成,用符号 表示;氢气由 构成,一个氢分子由 构成。
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前期学习的相关知识,便于本次新知识的理解。
二、观看手工视频
设计意图:利用手工视频,将学生看不到的分子、原子等微粒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
观看动画视频
设计意图:观看动画视频,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水通电分解的连续的、动态的微观认识。
知识升华
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水分子分解成 , 有重新组合成 。
设计意图:知识升华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规范描述语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巩固练习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了( )
A. 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D.电解水的试验中水分子没有变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微课的教学设计9
【微课简介】
《圆的周长公式推导》一课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个知识点,适用于对圆的各部分名称已有初步认识并将学习计算圆的周长公式的学生学习。在这个知识点学习中,学生应用互动软件《圆的工具》辅助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对比、分析、概括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背景】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圆的周长公式推导是关于圆的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理解圆的公式推导过程是帮助学生学习圆周长公式的关键。由于本班学生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体现出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于是将公式推导这一部分设计为学生应用互动学习软件,在预设的任务中以同桌俩俩合作和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更注重于学生学习内容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积极地去探究,通过“再发现”、“再创造”,建构数学模型,从而对所获得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而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则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学习效率,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公式推导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个知识点。为了突破这个知识的重难点,应用学习互动软件《圆的工具》辅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用交互工具建构数学模型,应用对比、分析、概括等去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能力发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是六年级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在学生的知识系统中,对于圆的各部分名称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要学生借助学习软件,在给出的任务和要求中自主探究完成实验活动,从而归纳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难点】
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探究法。
【学习环境与资源】
1、学生分组,每一组至少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
2、探究工具软件《圆的工具》
3、学生探究活动纸
【教学过程】
这一环节主要是进行实验探究,构建模型。
一、出示实验任务,提出实验要求。
1、把用来记录探究数据的学生活动纸分发给学生。
2、介绍实验软件:圆的工具
3、出示探究活动一的任务:
二、学生应用软件开展数学实验
1、同桌合作,轮流进行操作和记录;
【软件使用说明】
2、四人小组进一步协作整理数据,发现规律;
学生应用软件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将相关数据填入活动报告单,小组进行汇报交流,获得结论。
当学生在完成作业纸时,根据需要可引导学生。例如,当问“圆的直径和周长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会不会随着周长的变化而变化”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出圆周率是固定的一个数值,从而对圆周率有一定的认识,并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讨论并归纳:“根据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如何用半径算出圆的周长?”
这样的过程将探索圆周率的过程简单化,借助现代化技术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学生对圆的认识和理解。
3、组间分享:通过组间的汇报,相互补充各组的发现,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圆周率。
三、建构数学模型
1、通过实验和交流,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能用直径或半径计算圆的周长。
2、学会按顺利整理数据的实验方法。
【教学总结】
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过程在教学中一直是个难点,以往都是让学生拿着圆形物体进行直径、周长的测量,从数据中去寻找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的操作过程既耗时又费力,且容易出现测量误差导致计算结果出现较大的差距等情况。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采用了计算机软件的模拟操作,使得整个操作过程的数据精确化,学生借助计算机操作获得的一系列数据,既能获得活动探究所需的数据,又能节约很多操作时间,从而使得整节课的重心放在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上,学生在一系列精确的数据中获得感知,从而顺利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
微课的教学设计10
微课名称:算法初步
预备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算法初步
设计思路
系统的复习算法的基本知识结构,涵盖了算法初步的全部内容算法与程序框图;算法语句;算法案例。
教学过程
一、片头
内容: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算法初步的基本理论
二、正文讲解
第一部分内容:
算法与程序框图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能够设计出某些具体的、简单的数学问题的算法,并用程序框图描述.
第二部分内容:
算法语句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是相对应的,因此在编写程序的时候要先设计好算法,画好程序框图,然后根据程序框图写出程序.
第三部分内容:
算法案例是算法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的典型事例:求最大公约数、秦九韶算法和进位制来说明算法、程序框图和编写程序的操作方法。
三、结尾
我练我掌握,给出一道练习题,对本讲的内容进行简单应用,巩固提升,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自我教学反思
一节微课复习一章的内容,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只是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加强,只是一个尝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思考。
微课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积累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赏析语言特点,体会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诗人豁达的胸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赏析语言特点,体会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生齐背李白诗歌《将进酒》。
古人置酒会友,乃人生的一大快事,李白诗歌《将进酒》,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曹操的《短歌行》,不论“怀才不遇”,还是“求贤若渴”都似乎是借酒抒情,把个性挥洒的淋漓尽致。喝酒,喝的是美酒;赏景,赏的是美景;他们的宴集让今人感受到文雅才情以及纵兴释怀的欢乐,不禁让人心生羡慕之情。今天我们要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的一次“夜宴”。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感受他们的“夜宴”诗情。
二、解题
1、请学生断句并解释题目的意思
明确: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即“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花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2、序:文体的一种,可放在开头,曰:序;也可放在末尾,曰跋。包括书序、赠序(欧阳修《伶官传序》)、宴集序(《兰亭集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
三、 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诵读环节
1、学生齐读
2、重要字音
琼筵(yán) 羽觞(shāng) 秉(bǐng)烛
宴(yàn )会 国殇(shāng)
3、朗读指导
(理清思路;把握感情基调。分清语调语气;注意重音字词。)
4、老师范读后,学生根据前面的提示再读课文。
(二)落实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1、重点实词
逆旅:旅舍,客舍。
浮生:人生漂浮不定。
秉烛夜游:秉,拿,持;拿着蜡烛作长夜之游。
假:借。
琼筵:比喻珍贵的宴席。
羽觞:椭圆形两边有耳的酒杯。觞:酒杯。
2、通假字
序天伦之乐事(序,通“叙”)
3、古今异义
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群季俊秀 (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4、词类活用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作名词,诗歌)
幽赏未已(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状语后置:
阳春召我以烟景。
(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咱们去感受一下这次宴会的欢乐气氛。)
四、朗读、鉴赏课文
(一)、从文章的题目看,我们可以猜想李白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叙写这一次宴饮的欢乐的呢?
一乐:春景秀美,风光旖旎。
二乐:兄慈弟恭,尽享天伦。
三乐:各具才情,幽赏高谈。
四乐:佳咏伸怀,纵兴释怀。
(二)、具体分析本文的美景美事: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宴会的情形。
良辰美景
烟:春天气候湿润,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像笼着一层轻烟。烟柳、烟草、烟雨、烟霞、烟花。在这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映现在诗人眼中的是无限的阳春风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丽的文章。
赏心乐事
所会之人:诸从弟
所会之目的:序天伦之乐事。(不是饯别,也就不会“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与会之人,是可比工诗文、善书画的谢惠连,人物俊秀,谈吐不凡。
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众人谈笑风生,摆酒设宴,四处春花飘香,清风轻轻拂来,席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三斗,一时间笑声盈盈,确是人生一大乐事。能突出表现李白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的最大的乐事,在这次宴会上都具备了,文章充满了飘逸潇洒、豪情纵横诗意,同时也流露了及时行乐的思想。 )
(三)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1、本文用典颇多
(1)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庄子·刻意》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话,故后人常说“浮生”;表达的是:人生变幻无常,就像做梦一样。
(2)、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惠连,指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堂弟。他才思敏捷,十岁便能作文,工诗赋,深得谢灵运爱赏。世称小谢。
(3)、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西晋石崇,官至卫尉卿。豪富甲天下,生活极端奢侈。曾在洛阳金谷涧中宴客赋诗,他写有《金谷酒诗序》。
2、多处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如“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比喻、拟人)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拟人)
3、多处运用对偶。
六、拓展探究: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
首先应看到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之不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51岁,会稽内史任上。这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已经36年,在士族制度的统治下,社会矛盾重重,当权者无心北伐,只图奢侈享乐。文人士大夫意志消磨殆尽,多崇尚老庄思想,清谈玄理之风极盛。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
《兰亭集序》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须“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低沉清幽,李白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老师寄语:这次筵席上,李白和堂弟们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管弦丝竹,而只是观花赏月、吟咏论文,这纯属一场文人墨客的集会,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但是,切莫因为浮生若梦就消极地追求享乐。这样会使生命之花过早凋谢,失去理性的哀叹人生苦短会让生命的齿轮白白的消磨。人生是宝贵的,或者,她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的短暂,甚至有如昙花一现。然而,如果我们的人生能够像昙花那般的玉洁、清香、美丽和动人,她在怒放的时候充满活力与豪情,我们又何须惋惜她的短暂呢?
七、背诵指导:骈偶的特点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
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
八、作业:
1、课后背诵全文,并写读后感与周记本上。
2、完成本文《赢在课堂》练习册。
微课的教学设计12
近期有幸参加了“国培20xx”,丰富的视频学习资源让我有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这些视频资源都是我们平时急需的知识,比如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PPT教学设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微课的设计与应用》这一视频与我平时自己的一些看法做个简单梳理。
通过对于微课的学习和体验,我认为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式,我觉得应该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一是短小精悍、清晰明了。小,即微课容量小,目标明确。教学微视频时间不宜过长,最佳时长一般在5-10分钟之间,加上片头片尾最长不宜超过15分钟。可以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不易分神。
二是主题突出、主线分明。微课是一种浓缩型课程,时间简短,知识点明确。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准,为此在选择论据时要做充分的考虑,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以免节外生枝。此外整个微视频教学过程一般只有一条教学主线,在这一条主线上应突出重点内容,尽量避免无关的“侧枝旁叶”的出现。
三是知识点简练、明确,针对性强。我们在制作微课PPT的时候,教学微视频内容应相对简练、明确,以解决某个问题为佳。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般一个微视频只选择一个知识点,应避免多而杂。此外由于微视频时间短,不允许在导入和小
结环节花费过多时间,但不等于就此省略,这些环节处理好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导入应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小结应做到干脆利落,但不管是导入还是小结都要简洁明了,不能拖泥带水,耗费大量时间。
四是联网分享,随时学习。我个人觉得,可以将制作的微课视频放在互联网网盘中进行分享。学生在家用电脑或者手机都能观看复习。也方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复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的教学设计13
教学背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学期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文章。文中的语句生动、形象,大量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或是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是刚学写作不久的小学生习作的一篇好素材。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句理解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多,领悟夸张的手法。
2、运用排比的手法,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把事物描写得细致、形象、生动,完成片段写作。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兴趣。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合作、相互的学习。
3、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与本文对话,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西沙群岛的海底有美丽的珊瑚,有懒洋洋的海参,还有威武的大龙虾。现在让我们穿上潜水服再到这美丽的海底世界看看还有什么奇幻新奇的吧!【播放视频】
二、感受鱼多,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鱼多)
2、这么多的鱼,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赶紧读一读这段话,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鱼很多。
【出示句子】:
1)生1: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西沙群岛的海底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生汇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看【出示选择】
渗透写法:作者夸张地写出鱼占了海洋的一半,这样写的目的不仅告诉我们鱼多,还能引起我们丰富的想象。这么好的修辞手法,以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试着用上哦。
2)生2: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引导学生理解“成群结队”】
师:对啊,这里是说海底一群群的鱼聚在一起游,你们知道有哪些小动物也喜欢成群结队的呢?
3、除了“成群结队、各种各样”,老师还找到了一些表示多的词语呢!【出示词语不同形式读】
过渡:积累词语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写好习作,这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可要记住了!
4、作者不仅在这段的开头总体写出了鱼多,他还对鱼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请默读这段话,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内容。
5、1)你喜欢哪种鱼?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并板书:颜色、外形、动作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讲讲排比句的好处:
大家有发现作者是运用了什么句式把这四种鱼的颜色、外形、动作写具体的呢?(排比句)
小结:作者运用结构相似的排比句,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就把鱼写得更有趣、更生动了。来,一起读一读这些好看的鱼吧!(齐读)
6、好看的鱼还多着呢。想不想看?【出示图片】
7、1)现在你就动笔从颜色、外形、动作三个方面写下你喜欢的鱼,再用上比喻、拟人把它写得更生动。
2)学生写作
3)片段展示:来,把你写的鱼介绍给大家。(展示两到三篇学生习作)
8、小结:从同学们的笔中,我们又见到了这么多种鱼,不过就算我们全班人一起写,写个几天也写不完西沙群岛的鱼。怪不得人们都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教学总结:
在这节微课中,我主要讲授课文第四自然段鱼多的部分。我能抓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并理解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多,领悟夸张的手法。运用排比的手法,在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示的鱼的图片的基础上,仿照第四自然段“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把所看到的鱼描写得细致、形象、生动,完成片段写作,让学生感受谴词造句的艺术。
微课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掏出谎话叮嘱光泽静谧洗漱眸子胳膊嗔怪
莫名其妙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四、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引导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
爱是妈妈羞红的脸,
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
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
爱是轻轻的叮嘱,
爱是心情的坦然,
爱是亲密的牵手,
爱是阳光的恬淡。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是会心一笑,
爱是温情款款。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微课的教学设计15
教学背景:
在教学中,教学每一单元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单元的总主体、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要求。本单元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艺术的魅力。
2、让学生知道本组课文学习内容和要求。
3、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地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
通过ppt的演示和MP3的播放让学生知道第八单元学习的内容、要求,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物及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1、说明总题:艺术的魅力;
2、课程内容总结:《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
3、明确目标:
A、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B、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
C、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课程内容(第八单元总述、伯牙绝弦):
1、第八单元总述及《伯牙绝弦(xián)》的简介;
2、介绍俞伯牙;
3、介绍钟子期教学总结伯牙绝弦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内容,会读得更好。
【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微课的教学设计